第66章 帝心難測

在孝宗爲說服史浩頭疼的時候,一封來自建康的奏章擺在了他的書桌案頭,當他讀完奏章後,趙昚罕見的沒有發怒,而是靜默了許久,纔對垂立在身後聽命的老太監說道:“謝盛堂,鄧王、慶王、恭王皆在臨安罷,你親自召他們三人進宮,不宜爲他人知。”

此時鄧王趙愭是少保、永興軍節度使,慶王趙愷是雄武軍節度使,恭王趙惇鎮洮軍節度使。都是一軍節度使,但其中差別大了,只因鄧王是嫡長子,又受趙昚喜愛,因此多了個少保頭銜。

和一些朝代皇子封王后需要就藩不同,宋朝的封王大多是虛封,在沒有確立太子之前,各位皇子給我老老實實的呆在皇城根下,甭想着就藩,各種官銜也多是虛職。

甚至也有確立太子後,皇子依然留在京城的事情,畢竟將皇子留在眼皮底下,比放任到外面更讓人放心,因此孝宗的三位皇子此時都在臨安。

謝盛堂喏了一聲,“大官,老奴這便親自去。”

趙昚看着書桌上張浚的奏章,臉色晦暗不定,嘆了口氣,郭瑾這傢伙倒是給我出了個大難題,不處理吧恐影響張浚北伐,處理吧,幾個孩子恐怕又要勾心鬥角。

趙昚心知肚明,父親趙構肯定不會在乎那幾個小錢,這事十有八九是某個兒子的作爲,畢竟自己初登大寶,三個人都盯着太子的位置,而確立太子不是說有才德便可以,還需要經營朝中勢力,拉攏文武重臣,這需要大量資金,而郭瑾又是江南、淮南兩路的大榷商,將手伸向他這個表親便在情理之中。

趙昚當然清楚這其中的曲折,當年自己不也是這麼走過來的麼,真以爲不動那十個宮女就能當上太子?有那麼簡單的話,這太子也太廉價了。

只是北伐在即,你們怎的如此不開眼!

趙昚緊緊握緊拳頭,我的江山大計,誰也不能阻擋,史浩不能,而你們三位皇子,是不該!

朕恢復江山,不就是圖子孫永享盛世皇位麼。

若是尋常時分,你們將手伸向鹽鐵榷商這也便罷了,我睜一隻閉一隻眼便是,可是如今你們也深知北伐在即,竟然還敢有販賣物資到金國的意圖,實在可恨。

畢竟是從皇子走到皇位的人,在第一位皇子鄧王進宮之時,趙昚便已恢復心態,看着自己最爲讚賞的兒子進來,趙昚揮揮手,示意伺候的太監給趙愭賜座,“愭兒你且等上片刻,你兩位皇弟估摸着也快了。”

趙愭剛坐下,趙愷和趙惇便相偕而至。

趙昚沒有立即發難,而是凝視着三個兒子許久,才道:“可知今日召你們進宮是何事?”

三人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回道:“孩兒不知。”

趙昚仔細的觀察着三人神色,竟然看不出絲毫端倪,只得將張浚的奏章丟過去,“你等傳閱吧。”

趙惇第一個拿起奏章,看完之後不動聲色遞給趙愭,趙愭看完後勃然大怒,將奏章遞給皇弟趙愷後,對趙昚道:“父親,表舅此等作爲實爲法理不容,尤其身爲皇親國戚,更應想着秉己守法,勿負天恩,怎能做此等與賣國無異之敗事。”

大宋皇帝和兒子,若非在朝堂之上的正式場合,大多都是父子相稱。

趙昚嗯了一聲,看向趙愭的眼裡多了一絲玩味。

趙愷看後,說道:“父親,郭表舅此事雖然過分,但終究是母親的表兄,若因此殺了他性命,恐怕母親在九泉之下也會有怨言,還請父親三思。”

這倒是符合趙愷的一貫作風,趙昚暗暗點頭,愷兒一貫寬厚仁慈,若是盛世,做個仁厚的守成明君綽綽有餘,可惜我大宋江山失半壁,需要的是如我趙昚這般勵精圖治志在北歸汴梁的英武之君。

從這點上來看,趙愭和趙惇更合自己的心意,尤其是趙愭,其屢有北歸之意,如今也是最爲堅定的主戰派,只是估計這孩子忌憚我的看法,不敢和朝中主戰派臣子走得過近。

至於趙惇麼……趙昚嘆了口氣,問道:“惇兒有什麼看法?”

趙惇笑了笑,“父親,孩兒認爲此事張樞相已經調查清楚,處置了那些涉案人員便是,至於郭表舅麼,二皇兄說的在理,總不能讓母親在天之靈寒了心,父親敲打一番他,讓他今後收斂些,做他的鹽鐵榷商,不要再給天家丟臉便是。”

這番處置其實不錯,如果不是因爲北伐在即,趙昚也會這般處置,如今郭家在朝中權勢極大,且他終究是成穆皇后的表哥,自己也不好做得太絕。

但此事事關北伐,趙昚焉能如此輕饒,冷聲道:“國法之下安有親理,此法不妥。”

問題得父親這般說,趙惇心裡一驚,瞬間有了決斷,“既然父親認爲此事不宜從輕,那邊從重處罰以正法綱,孩兒願親赴建康,爲父親排憂。”

趙昚頗有意思的笑了,看向趙愷和趙愭,“你們以爲如何?”

趙愷心有不忍,畢竟是自己表舅,但已明白了父親意思,而自己也不想攪合到這趟渾水中去,這件事用腳趾頭都能想到,郭表舅的背後不是皇兄趙愭就是皇弟趙惇,所以趙愭纔會一上來就表明態度,而趙惇也會在一開始的輕饒之後變爲重罰。

因此趙愷只是微微彎腰,“孩兒亦願前往建康爲父親分憂。”

趙愭初時愣了一剎那,他真沒想到趙惇會突然如此轉變,旋即猛然明白過來,態度堅決的道:“恭王言之有理,此事當重罰以正法綱,孩兒不才,亦願往之。”

趙昚看着三個心思各異的兒子,心中隱然摸到了頭腦,便笑道:“你等如此,我心甚慰,如此,便讓惇兒去一趟建康罷,封你“開府儀同三司”,即日前往建康查證郭瑾囤積鹽鐵一案。若是張樞相所書屬實,你知道該當何辦?”

趙惇點頭,“孩兒知曉。”雖然多了個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文官官銜,趙惇心裡卻在暗暗叫苦,父親這一手着實讓人頭疼……

趙昚哈哈大笑,“退下吧。”

三個皇子離開,趙昚便隨意的問身邊的謝盛堂,“你覺得郭瑾是哪個王爺的錢袋子?”

謝盛堂嚇得急忙跪下,“大官饒恕老奴,老奴還想伺候大官身側萬年。”

天子家事不輕言,一個不好就是掉腦袋的事情,謝盛堂伺候趙昚多年,焉能不明白其中道理,這種事情,唯有帝師史浩有資格評論。

第87章 依然笙歌的建康第205章 客串大國醫第93章 鴻門宴第156章 請官家做序第99章 母老虎變態的女神心理第50章 雄文驚四座第437章 匕現第274章 官家欲北伐第124章 落水狗第325章 斡難河畔小天驕第154章 不服輸的韓侂冑第410章 飄飄渺渺又一春第352章 青雲覆人間第50章 雄文驚四座第243章 有本事打我啊第130章 上火的趙昚第320章 說服趙昚第26章 大氣分贓第199章 請把我的畫扇還我第353章 走在陽光大道上第323章 大宋國民官人第443章 你成爲人彘的時間不遠了第205章 屈服的皇室第49章 大宋欲收官第84章 且期你鳳鳴九天!第33章 毒舌氣死青染公第23章 水到渠成第175章 三木爲森第190章 歸宋第343章 久別勝新婚第296章 乾的漂亮第294章 大宋的脊樑第428章 涇渭分明第83章 非得逼我出手?第14章 原來我也是讀書人中的妖孽第93章 鴻門宴第197章 太學第112章 御膳房賜宴第391章 金釵卻玉搔頭第86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50章 欲練此功,必先自宮第97章 李鳳娘與鳳梧第70章 這是一場齷蹉的大火第76章 北伐!北伐!第312章 殿試第284章 撲朔迷離第391章 金釵卻玉搔頭第9章 知縣威風第70章 大宋之刀歸位第162章 面聖第58章 金風玉露,相逢如故第216章 十惡之不義第182章 毫州來了個紈絝第339章 你且待我揮青袖第243章 傳道授業第75章 天子近臣第201章 豔福不淺第70章 大宋之刀歸位第3章 青雲學社第437章 匕現第400章 風雨前的歲月靜好第297章 錯失良機第71章 娘子清白換官人清白第312章 殿試第356章 官家,我給你搞個新聞啊!第190章 歸宋第104章 妻妾和鳴第124章 落水狗第429章 年年歲歲花相似第410章 飄飄渺渺又一春第156章 趙昚,我去你大爺的!第46章 襄陽攻防戰第84章 且期你鳳鳴九天!第340章 扶搖者,攪局者也第27章 虎踞平陽不臥,龍游淺水不困第307章 鳳凰吞蛀第453章 天涯淪落人第71章 再別康橋第481章 造反了!第2章 史上最短命探花郎第190章 我不答應!第78章 大宋高富帥第311章 臨安炸鍋第319章 天下是我趙昚的,那麼你呢?第194章 你行你上啊第376章 四兩拔千斤第139章 臨安炸鍋第82章 誰爲詩魁第146章 且做一次王安石第274章 女子心思滿是春第433章 計出連環第224章 臣之盡瘁者,死於朝堂也!第253章 籜龍裹屍第115章 西遼使團抵達第305章 作大死第189章 尷尬的神衛軍第153章 東邊日出西邊雨第136章 大白於世第176章 改變歷史?第196章 於大理亮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