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可徐衛實在太困,仍舊鼾聲如雷!徐良見狀,又大力推了幾把,喊道:“徐郡王!徐宣撫!”仍舊沒有動靜。

徐六急了,左右也無人,他一把擼起袖子,上前抓了堂弟肩膀,一把扳了起來!可讓他哭笑不得的是,徐九雖然被扳成了坐姿,可仍舊耷拉着腦袋,就是不醒!徐六一放手,他又倒了回去!

沒辦法,堂堂宰相,只得到桌子上提了茶壺來到牀邊,照臉澆下去!剛澆時,徐衛臉上動了動,嘴脣還砸巴砸巴,片刻之後,突然睜開眼睛,喝道:“誰!”

徐六這才罷手,沒好氣道:“你總算是醒了!”

徐衛往臉上抹了幾把,眯着眼睛打量,好似還沒有完全清醒過來,疑惑道:“六哥?”

將茶壺往桌上一放,徐良就勢坐下來,責備道:“你怎麼一來就睡下?喚都喚不醒?”

徐九卻沒答話,摸着額頭捂着眼睛悶了一陣,才吃力地站起身來,搖搖晃晃來到桌邊坐下,打着呵欠道:“行三百里,十七天從興元趕來行在,你說呢?”

聽到這話,徐六還是頗覺意外,這段路他不是沒走過,五千裡的路程,十七天趕到,除了加急驛馬,沒人能夠辦到。徐衛雖說是武職,可以郡王宣撫使之尊行此事,就難能可貴了。想到這裡,不禁有些過意不去,訕訕道:“難爲兄弟了。”

他不說這話還好,徐衛聽在耳裡,突然揚起頭,一臉的不快:“我說徐相,你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麼?怎麼想一出是一出?”

徐六乾咳一聲,隨口道:“這,召你來行在的是御前金牌……”

“算了罷,我還不知道?你可曉得,金牌到興元時,我正準備前往鳳翔府召開軍事會議,六個大帥也在緊急趕往鳳翔的途中,結果詔命一來……”徐衛不住地抱怨。

徐六不想聽這些,給堂弟倒了杯水遞過去,打斷道:“罷了罷了,少說沒用的。如果不是事態緊急,愚兄何至於此?我難道不知道你眼下正在準備出師?可此事,非你來不可!”

徐九盯他一眼,問道:“爲何?”

“爲何?誰叫你是徐衛?”徐良笑道。

徐衛搖了搖頭,又打個呵欠,張大着嘴巴道:“算了算了,到底怎麼回事?”

徐良坐正身子,趨身向前道:“前幾個月你不是給我來了封信麼?當時你說女真人一旦知道咱們準備大舉北上,必定有所反應。如今果不其然,叫你說中了。北夷遣使團南下,送還被扣使臣,又許以中原淮東之地,要求結束敵對狀態。我心知箇中有鬼,奈何這朝中的大臣們爲重利所誘,聽不進去!”

“不僅如此……”說到這裡,徐良本能地望向外頭,感覺不踏實,親自起身到門口關了門,又折回來繼續說。“聖上本來對此事不太熱心,我勸官家御駕親征,至襄漢鼓舞士氣不許,好話說盡,這才答應去趟鎮江。可朝中爭執不下,官家又動搖了。”

徐衛揣着明白裝糊塗:“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怎麼沒關係?四大宣撫使,你兵力最多,戰功最大,仗能打不能打,你的意見很有分量。而且,女真人此舉的真實用圖,你應該也心知肚明。”徐良道。

徐衛沉默了一陣,忽然問道:“徐相以爲女真人此舉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

“緩兵之計!”徐良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地說道。“先派使臣許以重利,只要我們答應,就開始談判,談他幾個月,定好和議內容,然後再拖拖,才進行交割,等這一切忙完,得到什麼時候?雖說金使聲稱得到金帝的授權,可以代爲處理交割,但我認爲,這仍舊不可信!”

其實這一路上,徐衛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他也認爲,女真人使出這一手,純粹就是爲了拖延時間,以給自己從容調度的機會。但現在聽到徐良這一番話,又覺得不對勁。

如果說這是女真人的緩兵之計,那麼金帝就沒有理由授予張通古全權處置的權力,那麼,難道女真人真的心甘情願將中原淮東交還給大宋?

這個猜測也不是沒有道理,徐衛最清楚金軍的虛實。現在女真的精銳部隊都雲集在西部,以防禦有西軍和遼軍。河北和燕雲地區的力量應該是薄弱的。爲了收縮防禦,避免兵力分散,金國很有可能將中原淮東地區的兵力撤到黃河以北,如此一來,反正中原淮東不可守,不如還了,或許還能緩和一下。

但是,這卻不符合女真人一貫的風格。那幫剽悍,殘暴,又沒皮沒臉的狄夷,一貫都是以兇狠的姿態南面,不可能說兀朮一死,就廢成這般模樣吧?不是有消息稱,完顏亮上位了麼?那貨志在滅宋,怎麼可能乖乖歸還中原淮東以示弱?

“九弟?”徐良見堂弟好一陣都不言語,忍不住催促道。

徐衛好像想得出了神,並沒有搭理他,徐良見狀,又道:“你想什……”

話沒說完,忽見堂弟舉起手示意他噤聲,沒奈何,只得把到嘴邊的話又吞了回去,耐着性子等待着。只見徐衛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又緩緩起身,低着頭在屋裡走來走去,眉頭越擰越緊,臉色也越發地陰沉。

徐良雖然心急,但面對這個執掌川陝,手握二十萬雄兵的堂弟,還是把宰相的威風收斂起來。過了許久,徐衛突然問道:“六哥,倘若我們收了中原淮東,會怎樣?”

“這……自然是大振國威,舉國歡慶。”徐良回答道。

徐衛搖搖頭:“不是這個,我是指,收回中原和淮東以後,朝廷接下來要作什麼。”

徐良不假思索道:“那自然是派遣官員,司儀行政。”

“還有呢?”徐衛又問。

“還有?那就是派遣駐軍,保境安民了。”徐良道。

“誰去?”徐衛接着問。

徐良想了想,輕笑道:“這還用說?河南府,自然是荊湖軍隊北上接管,淮東地區則由淮西軍和江西宣撫司部隊接管,難不成還調你西軍來麼?”

“這就對了。”徐衛沉聲說道。

徐良不解其意,疑惑道:“什麼就對了?”

與堂弟談完話後,徐良憂心忡忡地離開了館驛,他專門囑咐驛丞,除非有詔命,否則其他任何人前來館驛想見徐郡王,也一概擋回去,若有人問,便直說是政事堂的意思。

結果不出意料,川陝宣撫處置副使,東莞郡王徐衛抵京的消息當天就傳開了。他從前的故舊聞聽此訊,紛紛趕來館驛相見。比如他從前的老長官徐處仁,王庶。又比如有並肩戰鬥之誼的折可求,乃至與其關係匪淺的何灌何郡王。至於朝中官員,那就更多了。

館驛方面,以徐郡王過度勞累,極需歇息爲由擋駕,實在不行,就搬出徐良,這纔算將訪問們擋了回去。

這一天,徐衛睡得很沉,他從下午一直睡到第二天清晨。徐良生怕他誤了朝會,半夜就派人來館驛守着,時辰一到,立刻去他房間催促。

天不亮,徐衛就起了牀,洗漱完畢,用過早飯,然後將他最討厭的朝服穿上。他在川陝,只需穿公服,就紫袍一披,金帶一紮,襆頭一扣,了事。但一旦來了行在,要上朝面君,那可就繁瑣了。

先是戴一頂喚作“獬豸冠”的帽子,又高又大,十分礙事。然後披上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也就是裹衣。再後,束上大帶,又以革帶系“蔽膝”,接着就是“方心曲領”,後世影視作品中,經常見到古代官員上朝時,脖子上戴個兒童求平安的如意鎖一類的東西,就是那玩意,最後,穿上黑色皮履。

這還不算完,徐衛的級別高,穿戴整齊以後,還要佩上玉劍、玉佩、錦綬,如果他是有文官,還要掛魚袋。

一切收拾完畢,帶着一身的累贅玩意出了館驛。文官坐橋,武官騎馬,館驛外頭他的衛士已經備好了馬,就這麼爬上馬背上,叮叮噹噹地招搖過市。不過這會兒,杭州城居民都還沒出門呢。到了皇宮,在正門宣德門前,文官就要下轎,武官就要下馬,步行入宮。

徐衛雖然刻意低調,沒跟誰打招呼,但很快,他就被認了出來。但凡他經過之處,都有人指指點點,竊竊私語,紫金虎就鬱悶了,這天都還沒亮,你們眼睛都這麼好使?

“今天可就看大王的了。”一個聲音突然在身後響起。徐衛回頭看去,辨認了片刻,正是秦檜。

“這話從何說起?徐某不過是奉皇命入朝以備諮詢。”徐衛笑道。

“呵呵。”秦檜笑了一聲,沒再說什麼。可能他也感覺到了,這位徐郡王跟他始終隔着什麼。

此時,升朝官們雲集在宮門內,御史還沒有出來整隊,因此大家三五成羣地聚集着。不過,今天討論的話題,基本都集中在徐衛身上。皇帝發金牌召徐衛入朝這事,只有宰執大臣知道,不過昨天消息一傳開,相當部分朝臣都收到風聲。大家現在討論的,就是徐郡王入朝,會給這件事情帶來什麼轉機。

衆所周知,徐郡王是堅定的主戰派。這是廢話,帶兵的不主戰?而且一直以來,徐郡王都是一面旗幟,一面以武力反抗北夷入侵的旗幟,一面激勵大宋將士效命疆場的旗幟。

他肯定是贊成北伐的,但現在女真人主動提出歸還中原淮東,他豈有意乎?

在一片悉悉索索中,徐六靠了過來,輕聲道:“看到了吧,這就是你的影響。”

“徐相過獎了,我這個人不怕貶,就怕捧。”徐衛道。

“少沒正形,今天這場朝會,恐怕就將決定對金是戰是和,爲兄不要求其他。你把昨天跟我說的話,原原本本,奏明天子,傳達百官,剩下的我來。”徐六道。

“知道。”徐衛道。

“記住,不管其他人怎麼阻撓,打斷,批評,你都不要受他影響,一定要……”徐良是擔心堂弟武臣的身份。因爲大宋立國以來,武臣不干預朝政,尤其是在軍國大政方針上,武臣沒有發言權。這十幾年來,情況雖然有所轉變,但觀念這個東西是根深蒂固的。

不等他說完,徐衛側首道:“徐相放心就是。”

話音方落,御史就出來吆喝了。文武百官各依官階站立,徐衛是郡王爵位,又帶着“知樞密院事”的西府長官頭銜,在現任武官裡,只此一個,所以他理所當然地排在武臣第一位。整隊完畢,文武兩列官員浩浩蕩蕩地向資政殿出發。

入得殿內,在皇帝還沒有出來之前,大臣們仍舊可以和前後的同僚們聊上幾句。但徐衛立在隊列最前頭,他身後那幾個樞密院的籤書,同知之類,都不相熟,因此也沒話談。

一直等到內侍出來,高喝聖上駕到,殿中頓時肅靜。只見皇帝趙謹舉步出來,也沒掃視一眼,徑直往御座而去。

只等他屁股一沾座,羣臣推金山,倒玉柱,高呼萬歲。形式一過,衆臣平身,抱着笏板等待皇帝發話。

趙謹其實從後頭一轉出來,就瞄了徐衛一眼。怪只怪紫金虎名氣太大,皇帝還在作親王時就聽過他的名字。只不過,大宋制度,宗室不參政,所以當時的皇帝聽歸聽,也沒在意。

可現在不同,徐衛是他的臣子,而且是一個鎮守邊關,手握雄兵的軍隊統帥。所以,趙謹尤其注意了一下。徐衛的形象,很符合他的猜測,武臣就該是這副模樣。

皇帝也不問朝臣是否有本要奏,直接看向徐衛道:“這位便是川陝宣撫處置使,東莞郡王徐衛吧?”

徐衛聞言出班,手持笏板道:“臣徐衛,充任川陝宣撫處置副使,奉陛下詔命,入朝覲見。”

“好,朕聽說兩個月的路程,徐卿十餘天就趕到。賢卿握兵在外累年,然一見召,即火速赴行在,事君可謂得體,朕心甚慰。”趙謹稱讚道。

徐衛這是第一次見到趙謹,聽皇帝說話,似乎還算持重?可聽六哥的話,這位趙官家似乎有點……

“此臣本分而已。”

“甚好!若外臣都能如徐卿這般,何愁天下不太平?”趙謹提高音量說道。見殿中一片沉寂,他頓了頓,繼續道“此番召卿緊急入朝,非爲他事。賢卿坐鎮川陝,統率西師,屢次大敗北夷,復陝西全境,收河東半壁,天下誰人不知?今北朝派出使團南下,欲與我朝交好,許還中原淮東之地。朝議各執己見,沒有定論。臣以卿總兵多年,知金人尤深,因此,想問問徐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啓奏聖上,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照理,餘非臣所問。”徐衛這個樣子還是要作一作的。

“徐卿爲國征戰多年,川陝因卿而得以保全,乃柱國之臣,何必顧慮?但有意見,只管說來。”趙謹道。

徐衛停了片刻,這才執着笏板道:“既然聖上垂詢,那臣就直言了。”笏板這東西,本來是大臣們用來作記事本用的,可以在上面記下自己欲奏之事,或者皇帝的指示之類。不過徐衛的笏板上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

“臣,反對與金議和!”徐衛沒作任何鋪墊,開門見山。

儘管大多數人已經料到了這一幕,但當真真切切聽到耳朵裡時,還是不禁震動!殿上一時議論四起!

徐衛不爲所動,繼續道:“若與金人媾和,則中其算計,自亂陣腳。”

趙謹也不禁爲之色變,這些話他從徐良等大臣那裡已經聽得多了,但自徐衛口中說出,意義又不一樣。因此疾聲追問道:“哦?從何說起?”

“回陛下,金人主動提出議和,許還中原淮東。非止緩兵之計,更包藏禍心!”徐衛到底是戰場上混了多年的,這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儘管殿中些許嘈雜,可他洪亮的聲音仍舊傳遍每一個角落。

趙謹不安地動了動,等待着下文。朝臣們更是停止了議論靜聽,不僅僅是緩兵之計?那還有什麼?

“自朝廷聯結契丹,攻滅西夏以來,女真人受到的威脅與日俱增。這就迫使北夷不得不將防禦重心放在西部。如此一來,不可避免地說法要削弱其在南方的力量。歷年來,金軍一直在南方保持攻勢,但如今,非但無力對襄漢地區發動進攻,只怕還得轉入守勢。然,我軍東起兩浙,西至川陝,無處不在備戰,金人聞聽此訊,豈能不心膽俱裂?”

“若毫無舉措,被動防禦,西邊不好說,但以其南方的力量,只怕很難擋住荊湖、江西、淮西三司部隊的進攻。因此,有意拋出議和,許以中原淮東,一來是緩兵之計,拖延我大軍北上的步伐。但這,並非是主要的。”

“女真人之禍心在於,其心知在西部難以施展,而且征戰西陲,也難以影響我朝大局,因此,纔有了金使南下。”

第474章 未有之敗第178章 德高望重第336章 謠言?事實?第302章 粘罕第764章 徐家莊第275章 兄弟密謀第100章 難怪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113章 擴編第19章 一門三將第502章 陝西制置第七百八十八章第293章 風向突變第407章 先定環慶第92章 又見援兵第七百四十六章第351章 全城動員第600章 防備宋軍第806章 協商起事第39章 江湖豪傑來相助第13章 殺人就是這樣第325章 一頭驢第53章 梟首第316章 爭相投靠第37章 已婚少婦與黃花閨女第267章 總攻在即第529章 捷報頻傳第405章 雙管齊下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106章 大動作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687章 遼軍復國第148章 罷相第275章 兄弟密謀第595章 兩強相遇第203章 徐衛前途第496章 湖上密謀第28章 閻王與小鬼第255章 火熱河東第311章 不聽徐九言第453章 總管諸軍第733章 成都之行3第115章 攀親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245章 宣制之爭第141章 定情第718章 高燒會死人麼第八百四十五章第122章 冠禮第431章 調虎離山第七百八十八章第84章 橋不能燒第776章 凱旋而歸第807章 就是今天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799章 川陝躍進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572章 旗開得勝第178章 德高望重第28章 閻王與小鬼第727章 南方軍官團第七百四十三章第606章 納妾記第439章 鎮江來人第68章 美女第八百四十八章第402章 鐵浮屠重現第429章 兄弟聯手第711章 原來如此第341章 真正的英雄第174章 初露鋒芒第658章 生死關頭第363章 屹立不倒第八百五十八章第四百一十九章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660章 公道在人心第219章 高歌猛進第719章 詭異的禁中第779章 意在兩河第40章 如花似玉的弟媳沒了第731章 成都之行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289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523章 戰機閃現第563章 神兵天降第57章 饅頭第497章 陰雲密佈第712章 凱旋而歸第756章 河北!河北!第430章 混亂的延安第163章 勝利在望第389章 劉子羽第496章 湖上密謀第536章 陰雲再起第503章 大興土木第386章 潼關送別第320章 潛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