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

連番的戰爭已經使得大宋的將士疲憊不堪,這種疲憊不是身體上的而是精神上,旁人沒有注意到的東西趙禎卻很敏感,他參與過戰爭,也曾在陣前廝殺過,從最開始的不忍,到熱血澎湃,再到麻木不仁,最後到了噁心的地步。

這是一種對生命漠視的冷酷,一個正常人是不能接受長時間殺戮的,趙禎認爲自己手中的軍隊是保家衛國的戰士,而不是殺人不眨眼的變態,這些從農家徵召來的役兵都是大宋的子弟兵,他們還要回歸平凡的生活,戰場上給他們留下的不光有戾氣,還要有榮譽和信念,否則很可能會使得這些士兵的心理產生很大的變動。

自從北伐開始,這些士兵便面對殺戮,死亡,甚至恐懼,現在他們克服了大多數的障礙成爲了善戰之兵,但連番的戰事也基本上快要摧毀了他們,大同府便是大宋北伐的最後一戰,也要讓士兵好好休息準備回京獲得犒賞和榮耀。

現在張儉卻給了大宋一個“豪華大禮包”大同府可不戰而降,這簡直是一場“及時雨”,電光火石之間趙禎已經相好了一切,既然遼人再次發生內亂,那自己當然應該支持耶律宗真的子嗣,原因很簡單,大宋乃是以漢室正統自居,並且也是天朝上國禮儀之邦。

支持正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趙禎還另有謀劃,既然是皇太弟耶律重元內亂,那遼人借道拱手奉上大同府就說的過去了,但如果自己不借道,把這十萬遼軍困死在大同府,那便很可能讓耶律重元掌權。

相比孤兒寡母的遼朝,耶律重元這樣的皇太弟更爲難對付,既然遼人要借道奉聖州前往中京道,那大同府他們是絕不可能守的住的,便用它作爲和大宋交換的籌碼。

內戰是最爲消耗國力的東西,倆個政權的爭奪往往會使得無辜的百姓流血犧牲,最受傷害的反而是整個國家。尤其是遼朝這種遊牧民族,一旦出現內亂必會更難恢復,當初妖后蕭耨斤專權亂政給遼朝帶來了多大的損害,甚至把遼聖宗留下的國策都改變的面目全非,這讓耶律宗真休養生息數年也沒有恢復過來,既然如此趙禎自然要給這把火添柴,讓它燒的更旺一些。

趙禎不認爲沒有實力的耶律重元膽敢在遼朝的孤兒寡母面前篡位,顯然這是一場力量的對決和較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遼朝一定會再次受到致命的打擊,如果蕭耨斤的亂政是遼朝的轉折點,那耶律重元謀逆便是遼朝的喪鐘。

張儉很聰明的把所有籌碼都光明正大的擺在趙禎的面前,趙禎自然會直接選擇,畢竟和皇位爭奪比起來,大同府這片“飛地”無關緊要,趙禎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爽快的同意了張儉的借道之請。

遼朝的軍隊只能從奉聖州的草原通過,並且還是在大宋軍隊的監視之下,如此一來便免去了很多麻煩,而張儉也是爽快的答應,在他看來這也算不得什麼,畢竟大宋皇帝在遼朝皇嗣危難的時候伸出了援手,這算得上是對陛下的尊重了吧……

沒錯,其實趙禎對耶律宗真還是心存尊重的,一個皇帝能御駕親征的保護自己的領土,這比在國都之中頤指氣使要好上的太多,最起碼他是一個敢於承擔帝王責任的人。

大殿之中陷入了奇怪的寂靜,張儉和夏竦都在思索趙禎的用意,張儉認爲大宋皇帝是出於真心,而夏竦則是在猜測官家又要在其中用什麼陽謀……相對於張儉,夏竦更加了解自己的皇帝。

張儉告退了,走的時候明顯的腳步輕快,這次面見大宋皇帝成功爲大遼借道,也避免了宋遼兩軍主力的正面廝殺,爲大遼保存了力量,否則十萬精銳還不知有多少能回到中京道。

不光皇長子的繼位需要這十萬精銳,大遼更加需要他們維護往日的威嚴。沒有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大遼根本就沒有如今的地位,可以說大遼是一刀一劍拼殺出來的,張儉相信只要假以時日,大遼還會崛起。

張儉對於趙禎的這種行爲有些不理解,但他知道官家一定有所謀劃,不會輕易的讓遼朝十萬大軍借道奉聖州抵達中京道,但當他轉頭詢問已經從御座上走下的趙禎時候,卻得到驚人的答案。

“官家,難道就如此輕易的放遼人回朝?遼朝叩邊已久本以是我大宋之患,如今十萬大軍盡數回朝,怕是放虎歸山。”

趙禎望着藻井的採光微微搖了搖頭:“放他們回去乃是朕思量再三的結果,其中的道理過段時間你便會明白,一個手中沒有兵權的皇帝怎麼能和叛逆作戰呢?”

夏竦恍然大悟,官家明面上是支持遼朝皇長子的,但實際上卻是利用這十萬精銳讓遼朝陷入內亂的戰爭中,雙方勢均力敵之下,內亂的戰火必定燃燒在遼朝的土地上,如若不出借奉聖州這條兵道,則耶律重元篡位成功,那遼朝的局勢一旦穩定下來,張儉蕭惠等人的十萬精銳也就自然歸附了……

趙禎站在大殿中央,眯着眼睛望着巨大水銀鏡面反射出來的光線,狠狠的打了一個噴嚏,頓時覺得身體上的毛孔舒張了一下,揉了揉鼻子道:“東京城的皇宮裡就不要弄這種東西了,實在太過晃眼。”

夏竦莫名其妙的點了點頭,這鏡子真是巧奪天工之物,外面是透明的琉璃,而在夾層之中灌入水銀,最後用樹膠封住便得,一塊水銀鏡子照的人纖毫畢現,聽說現在已經開始有人用白銀作鏡子,如此一來成本雖然很高,但卻不似水銀那般有毒,很是安全。

趙禎信步而出,離開大殿站在門口,整個析津府一覽無餘,這裡是析津府地勢最高的地方,漢唐風格的佈局把大殿高高的託舉在最上,以後要是遷都至此,單單是官員上下朝的氣勢便恢宏如斯。

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兩千五百九十三章祝您活到一百二十歲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四百三十四章遊街示衆第九百一十章鐵騎繞龍城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兩千二百二十三章資本無情第兩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衛”的作用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權術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宋之衙役第八百五十三章党項人的未來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風驟雨的回程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兩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貢品第兩千四百零四章一城又一城第一千零六十三章慶曆五年的第一場火第四百三十七章迫在眉睫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一百四十六章蘿蔔加大棒第兩千一百九十四章踏破鐵鞋無覓處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一千三百零三章現世報來了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談崩了……第八百一十八章田忌賽馬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邏輯第三十八章土法煉鋼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變爲族內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懼流言日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三百九十六章殺戮時間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一千八百五十章爲何忠心?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四百五十七章一池春水皺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賬?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見道門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五百四十七章自取其辱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兩千一百二十四章“熒惑守心”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亂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殺不得的理由第五百一十六章遼朝密諜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親閨女啊!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迎接未來第八百二十八章復仇之軍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二百四十章武舉與軍旗推演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兩千一百三十二章王則的救贖第兩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馳的理念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鹽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七百二十五章皇后的店鋪第五百九十一章耶律宗真的驚愕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佔不得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一千四百三十章不可敵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兩千二百六十六章一賜樂業人的“銀行業”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疏勒悲歌第八百八十一章歐陽修面聖第四百五十一章沒藏訛龐的憂慮第一百三十六章獨夫與天道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一千零一十六章遠隔重洋的會師第六百第二十二章趙氏孤兒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四百五十一章沒藏訛龐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