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

析津府乃是遼朝整個南京道最爲重要的州府,此地乃是南京道的交通樞紐,有四通八達的航運和陸運,更爲重要的是此地乃是整個燕雲的中心。

北有香山爲依靠,南有玉河爲屏障,地勢險要自不用說,更是彙集遼朝南京道的精華所在,無論農業還是工商業都極爲發達,不光是對南京道來說,即便是相對於整個遼朝來說都是最爲繁華的地方。

此地不光有漢人聚居,還有不少的契丹人,當然其中也包括契丹貴族,南京不是白說的,它了可是遼朝的陪都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此地也是整個燕雲漢人的中樞所在,對於遼朝的漢人來說,析津府在誰的手中他們就是誰的子民,在遼則歸附遼人,在宋則重歸宋廷。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誰的拳頭大聽誰的,太宗當年北伐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可最後的結果卻是兩次敗北,漢人從小便會接受儒家的傳統思想,把漢人的大宋當作正統王朝。

太宗北伐的時候不少當地的漢人百姓幫助過北伐的宋軍,可宋軍不爭氣,也可以說太宗不爭氣,最後輸的是那麼的徹底,以至於曾經幫助過大宋的漢人遭到了滅頂之災。

對於裡通外國的行爲,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能容忍的,一旦開了這個口子今後還不知道會怎樣,所以那些幫助大宋的漢人受到了非人的虐殺,無頭的屍首堆積如山,而他們的頭顱都被堆積城一座京觀。

自此以後燕雲之地的漢人便絕了幫助大宋的心思,無論大宋的力量有多麼強大,除非能拿下析津府乃至整個燕雲全境,否則他們絕不會去白白送死,畢竟他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以後也要生活下去。

趙禎特別理解此地百姓的想發,以至於不讓軍隊和士兵靠近附近的村莊縣城,只要是閉門不出的村莊,大宋進隊在搜尋一遍沒有發現遼人後便會悄然撤走,不打擾一戶人家,即便是看到有人出來也會微微搖頭拒絕幫助。

一旦這個村莊有人幫助大宋的軍隊,無論是多少人,都會連累整個村莊倒黴,全村上下說不定會被遼人報復的屠殺一乾二淨,這也是趙禎從歸屬大宋的城鎮中所打聽到的消息。

大宋的軍隊已經兵臨析津府,趙禎採取了穩紮穩打的戰術,對析津府附近的村,鎮,縣,城進行了逐一的掃除,直到確認其安全後纔會放過。

戰爭到達這種程度已經算是白熱化,遼朝的軍隊不可能不知道趙禎的御駕親征,也不可能沒有動作,但遲遲沒有出現必有原因。

趙禎相信衝突的爆發點便在咫尺之遙的析津府。

趙禎站在遼人的角度開始分析,一旦遇到難題的時候,趙禎都喜歡換位思考,要對敵人做出客觀的評價和描述其實很難,畢竟誰都會下意識的認爲己方佔據優勢,而這種想法卻愚蠢至極……

宋軍將領中已經有不少人覺得遼朝愚蠢,在他們看來大宋越過宋遼邊界的時候就應該對大宋發動致命打擊,趙禎聽到這種想法後嗤之以鼻。

如果遼人有那本事,自己爲何要在遼軍深陷西征泥潭的時候出手?這些都是遼人事後才知道的,即便知道也是有心無力,畢竟整頓軍備調兵南下之類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時間。

這些軍中的將領還有不少是出自軍武院這樣的高等武將學府,趙禎覺得他們不少人都是事後諸葛亮,不結合實際去考慮問題,老是一廂情願的認爲應該怎樣怎樣,這樣不吃敗仗纔怪嘞!

手裡拿着小旗在析津府的沙盤上不斷比劃,最後趙禎實在找不出遼人會躲藏在哪裡給自己致命一擊,按理說這麼長的時間完全足夠遼人發動軍隊的了,遼人騎兵的作戰習慣是自備軍需,就食於敵,這樣甩掉後勤的策略對於防禦戰來說是最爲有優勢的。

一旦戰爭打響,遼朝的騎兵應該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燕雲之地,並與大宋軍隊展開決戰,可是如今宋軍連克燕雲七府十一縣,遼朝連續丟失易州,涿州和檀州,三週之地,並且遠在東面的薊州也算是孤懸海外,必是大宋的囊中之物。

南京道雖然是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但確實最爲重要的一部分,唯一能和南京析津府相提並論的也只有西京大同府了,那裡是遼朝在燕雲十六州的又一重要地區。

大宋軍隊先南後西的政策和當年太宗的一樣,即便是大縱深作戰,也不可能從所有臨近之地發兵,這對於大宋來說兵力會十分分散,而分散的代價便是各個擊破。

趙禎此次既要實行快速的大縱深作戰,又要穩紮穩打,他可不想重蹈當年高粱河的覆轍。那一戰宋軍雖然是以疲敝之師連續作戰,但在戰爭之初確實是勢如破竹。

而反觀契丹,在宋軍進軍之時,軍民望風而降,幽州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師,這說明遼朝在燕雲一帶的統治已經基本瓦解。

如果說大宋曾經有一次最接近收復燕雲十六州,那肯定就是高梁河。

可惜,高梁河最終還是以慘敗而告終。

高梁河一戰,對宋遼雙方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的,從大宋一方來說,從此再也不敢進行這種大縱深的軍事突破,換言之,爺爺趙二的膽子被嚇破了。

而對遼方來說,完全建立了對宋軍的心理優勢,而燕雲一帶的軍民也再不敢對宋軍寄以期望。

這種微妙的變化在後來的雍熙北伐時也有體現,對大宋和趙二來說,在戰略上只敢採用步步爲營、穩紮穩打的方式,同時大宋朝野上下還寄希望於燕雲百姓的響應。

但他們沒有想到,經過高梁河的慘敗後,燕雲人民已經不可能象當初那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因此在雍熙北伐的過程中,再也沒有了遼國官軍聞風而降的景象,相反,每下一城都必須經過血戰。

即使有投降的,也是在經過惡戰後的被迫行爲,這也使得趙禎此次御駕親征的難度有所增加,太宗這位“二”的很厲害的爺爺給他留下了相當大的難題。

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兩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兩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國系統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價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高麗王薨第兩千一百一十七章彌勒教的前世第一千零二十五章雖遠必誅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二百三十六丁謂與寇準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轉道青塘第兩千一百零二章大宋的社會團體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兩千四百九十六章帝王“制書”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兩千一百六十三章圍觀大理寺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兩千三百二十章仁青東的恐懼第一百三十二章鬥法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八百一十四章戰爭奏鳴曲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三百一十三章惡客北方來第兩千四百九十六章帝王“制書”第一千零九十章放出牢籠的惡魔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九百九十章師出有名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七百八十七章揚長而去的獨夫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兩千一百八十九章中樞的宰執公廨第一千九百八十三章轉道青塘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紛紛來投第兩千五百六十二章採購大宋貨物的重要性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無奈的平衡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四百五十一章沒藏訛龐的憂慮第三百三十三章孫沔之死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困龍第六百二十章被害妄想狂第七百四十三章皇權的遮羞布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六百四十六章開封奇案(上)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兩千四百八十三章教宗的到訪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兩千四百二十九章新興之城第兩千兩百一十四章李代桃僵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九百三十三章日升月恆第八百三十章禍根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殺人誅心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四百四十二章妙計茶中來第十三章象棚女戲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大宋的好幫手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兩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國資本的力量第兩千一百二十章帝王召見第七百六十五章巾幗不讓鬚眉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一百五十章十萬貫的女奴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皇帝也會無賴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兩千二百四十八章帝國資本的大鱷第六百七十一章禍不單行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第四百零四章遼朝尋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