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

瞧見三才恍然大悟的模樣,蔡伯俙笑道:“《道德經》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

而官家說過,治國是十分複雜的事情,從文化到經濟,從醫療到科舉,方方面面分門別類,若是帝王都不能夠掌握,那如何讓下面臣子掌握?若帝王都不能掌握,那豈不是變成一個瞎子聾子?別人說什麼都覺得對,別人做什麼決定還需要經過帝王嗎?帝王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噤聲!噤聲!”

三才把衣袖揮舞的如同風火輪,不斷的示意蔡伯俙壓低音量:“這話你也敢說,大不敬!”

蔡伯俙點了點頭:“確實是大不敬了些,但這話可不是我說的,乃是官家的話,我也覺得官家說的對,皇帝就是應該瞭解這些,太子在這一點上做的極好,他可不是整日在宮中長大的孩子,無論是東京城還是神都城他都極爲熟悉。無論是繁華的集市還是平民之家他都去過,想要騙太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關鍵的是,他還聰明,腦子一點也不比二皇子差。”

三才感嘆道:“是啊!太子繼位應該是最好的事情了,這可比西征大勝有意義的多,只是朝臣們能夠接受百姓們呢?你說百姓們會不會難以接受這事?”

蔡伯俙長嘆一聲道:“這事還真不好說,不過官家的的旨意和決定在百姓們看來就同神的話一樣,應該不會出亂子的。這可是開千古之未有,百姓們會看到官家並不是一個貪念權利的人,也不是一個提防兒子的人,怕是當年真宗皇帝之事…………”

三才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當年真宗皇帝一時糊塗,竟然開始猜忌起身爲太子的官家,而官家也常說人到了年歲之後便會越來越對權利放不下,眼下官家這是在趁着自己年輕而把權利過度到太子的手中,這樣的君王夫復何求?

蔡伯俙小聲道:“眼下正是風波最甚的時候,相公和朝臣們被官家安撫,這民間的聲音便沒了人控制,在這時候該如何去做不用我提醒你了吧?”

三才微微一驚,隨即道:“你的意思是讓灑家去左右民意?”

蔡伯俙擺了擺手道:“這可不是我讓你這麼做的,是你自己理解聖意去做的,不是嗎?”

兩人之間巧妙的對話無形之中便讓三才下定了決心,既然太子要繼位,既然官家執意傳位,那就給官家和太子創造最好的環境!

於是乎三才便下定決心,即便是背上左右民意的罵名,即便是被監察院的御史們追責也在所不惜了。

待看到三才堅定的離開,蔡伯俙笑了笑,眼下事情幾乎已經成爲定局,自己能幫官家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只是希望官家能帶上自己一起西去,說實話這麼多年來他已經忘記叱吒外朝的感覺了。

事實上蔡伯俙也看開了,不就是官家傳位太子嗎?

對自己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影響,蔡記和國營買賣也不需擔心,都是大宋最爲賺錢的存在,太子當皇帝還能廢了他們不成?

再說自己好歹也是趙旭的姑父,多少面子還是要給自己的,最不濟跟隨官家西去,在那裡自己還是官家的心腹之臣。

放下手中的賬冊,在最後的一處支出數字的下放簽押自己的名字,蔡伯俙便用紅繩把卷冊紮了起來。

隨着他最後一道手續的完成,傳位大典的開銷札子便已經做好,送去給三司使包拯用印,再送去給宰執相公范仲淹用印,最後給官家御批即可,自己的事情也算是完成了。

這是官家在位時做的最後一件事情,而接下來蔡伯俙隱隱有些期待,但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回府後還不知如何與妙元交代,別的都好說,唯有家中的那位公主實在是讓人頭疼的緊,最近幾日沒有回府,而聽三才說她已經在宮中住下,待大典之前纔會回府,自己也要和她說個清楚,這麼大歲數了跟隨官家前往西面去…………怕是不會同意吧?

距離傳位大典沒幾天了,整個大宋彷彿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得益於便利的交通以及報紙的興起,消息傳播的速度很快,各種各樣的傳言也開始出現,酒樓茶肆,百姓的飯桌上處處都是百姓談論此事的辯駁之地。

百姓們從一開始的驚訝,惶恐,逐漸的轉變爲辯論和發表自己的觀點,有認爲好的,畢竟太子穩重仁孝,延續大宋的繁榮不成問題,有些人則是認爲官家傳位太子可能會對大宋的繁榮造成致命的打擊。

各種各樣的文章在報紙上出現,那些酸儒便站在禮法的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有人覺得官家堪比堯舜,也有人覺得官家此舉孟浪。

各個學說,各個學派,各個書院,學校也開始了辯論,這彷彿是一場“意識形態”的大討論。

而除了儒家之外的學派,幾乎都在支持官家的所作所爲,當然也有人反對,畢竟大宋有今天的局面都是官家一手改革的成果,一旦換了皇帝,是否會發生改變?

各種各樣的輿論衝擊着尋常百姓,有些人開始了站隊,有些人開始支持這個觀點,那個觀點。

不同觀點之間的矛盾衝突也開始明顯起來,辯論激烈的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傳言開始出現,據說是來自宮中的內侍傳出來的,官家的傳位其實也是一場改革,一場關於大宋君主的改革。

只要在大宋提到改革二字,就沒有人不支持的,因爲大宋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都是依賴於官家的改革。

早早的立太子,在官家春秋鼎盛的時候傳位太子,這是一場多麼了不起的改革,來自宮中內侍的傳言還提到了官家自己說的話。

就是這句話讓大宋百姓接受了官家傳位的事實,同時開始理解官家,理解這位大宋的天子。

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兩千六百零八章不安分的趙昀與不安分的方丈洲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六十三章反擊反擊反擊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一千零四十三章我無罪……我蠻夷也!第一百五十章十萬貫的女奴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兩千二百三十六章賭徒理論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宋的“聖戰”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二章草地上,小會議第兩千五百六十一章戰爭並不划算第兩千零一十四章統帥的天賦第一千五百一十章遊必有方第一百六十章亂局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北方傳來的震動第九百二十二章天子夜宴第兩千三百八十六章陰謀又起第兩千五百五十六章皇帝的手段第兩千五百三十六章一戰成名的“宋帝國”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傳承第四百三十七章迫在眉睫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八百一十章復仇者聯盟第一百三十八章太子坐判開封府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九百四十六章格物致知,儒家不解之謎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學子大騷動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佔不得第一千零八十六章長城!長城!長城!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一夜天變第四十三章希望學園第四十一章丁謂的邀請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放棄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趙禎的“自私”第一千零三十章皇宮之夜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七百零九章大宋偃革第一千七百二十章自治區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兩千五百五十三章李將軍鼠三第五百六十六章商人改造析津府第二百三十六章炸膛的火炮第九百零三章遼朝忍不住了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兩千五百九十二章遙遠的“京觀”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兩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爲誘餌第四百七十九章液體黃金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兩千零三十章萬國鹹通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兩千五百三十一章一切爲了利益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真真假假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兩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軍的落幕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兩千二百八十四章四方雲動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李代桃僵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皇權要限制,相權也要限制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北方有佳人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較量第兩千三百六十五章沒有誘餌,也沒有主力第兩千零九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祭天與修法第七百四十六章遼朝動向第兩千五百六十三章蔡伯俙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