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

其實宋軍完全可以在吐蕃人出現的時候使用火炮進行攻擊,但卻並沒有這麼做,爲的就是測試火炮對激動力量的打擊能做到什麼程度。

潰兵更加散亂,更加激動和難以捕捉,火炮要追蹤他們就需要不斷的改變方向,但有一點並非是後世人們想象的那樣,火炮距離及遠,角度稍稍變化便會改變遠處的射擊方向。

火炮對方向的改變要遠比騎兵的機動速度更快,更爲關鍵的一點,宋軍不是一門火炮,而是擁有數百門!

對待這些機動的騎兵,不是一門火炮在瞄準,相反而是數門甚至是數十門在瞄準,即便是有一半的火炮射偏了,但另一半火炮也會毀滅他們。

趙禎再次見識到了火器的偉大,邊上的三才已經看呆了,他從未見過如此駭人的場面,一陣陣的轟鳴使得潰散的吐蕃軍人仰馬翻。

火槍不斷的發射,噼裡啪啦的聲音就沒停下來過,這和傳統戰爭完全是兩碼事,不光吐蕃人被打的魂飛魄散,便是宋軍自己對手中的火器也充滿了敬畏和恐懼。

後裝槍的恐怖就在於其精準度以及射速,採用米尼彈和膛線的火槍幾乎已經和栓動火槍很相似了。

萬人的火槍隊組成專門對付吐蕃人的軍陣,層巒疊嶂陣法嚴謹,且攻守兼備,即便是如此邊上的王韶依舊不滿意。

而此時格物院火器司的匠人卻顫顫巍巍的到了趙禎身邊,把一個大膽的設想上呈給了趙禎,後裝火炮…………

趙禎在看到後裝火炮的設計後便知道這東西根本就沒用,還只是一個停留在圖紙上的簡易思想,若是要付諸實踐,還需要大量的實驗和長期的等待,但這卻是值得的事情。

“官家,火槍既然能進行後裝發射,那火炮也是自然可以的,一旦火炮能做到後裝發射,無論是射速,威力,還是射程都將更上一層樓!”

身爲格物官的橋文顯有些忐忑,同時心中又有些焦急,這是關乎火器的大事,一旦官家定奪,火器司就能繼續對大宋的火炮進行改良,這是國之重器來不得一點馬虎和鬆懈,他橋文顯比誰都知道火器的厲害,也比誰都知道火器投入到戰爭中的強大。

趙禎緩緩合上手中的簡圖:“後裝火炮自然是應該比前裝火炮要來的好,但一個重要的問題難以解決,朕覺得眼下咱們大宋怕是解決不了,還是那個老問題,氣密。”

橋文顯愣在原地,氣密一直是火器司的頭等難題,這幾年來想了無數的辦法才把火槍的氣密克服,但他知道火炮和火槍雖然原理一樣,但實際上卻相差甚遠。

大量的實驗證明,大宋的火炮要比火槍難以控制的多,而且不光氣密,還有一個大難題同樣擺在自己的面前,材料問題。

大宋已經使用火棉來逐步取代火藥了,火棉取代火藥的好處便是威力大,無煙,但壞處也隨之出現,對火器材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眼下大宋的火炮已經是純銅的炮身了,鑄鐵炮根本就不敢用,火炮之所以鑄造成一體的,就是因爲一體鑄造的火炮強度要高得多。

王韶對這件事漠不關心,不是他對火器的強大不在乎,而是沒有用,他是指揮作戰的統帥,而不是格物院的匠人,他所要做的便是把眼下大宋有的,能夠投入到實戰的火器掌握的透徹,而不是對沒有出現的武器進行琢磨,這樣只會讓人變得不切實際。

實幹家和夢想家是不同的,實幹家專注眼前,而夢想家專注於彼岸,世界上這兩種人缺一不可。

若是沒有夢想家,那許多東西都不會實現,橋文顯是格物院的匠人,更是一個夢想家,大宋的火槍改造都有他的功勞,而且他是第一個在火器中發現並總結出氣密問題的人。

戰場上的局勢已經很清楚,多吉在衝鋒到宋軍軍陣之前的時候身邊已經沒有多少人,三五個騎兵對大宋龐大的軍陣發動進攻,無異於以卵擊石。

但這樣的勇氣確實是不多見的,多吉這個勇士也得到了宋軍的尊重,沒有用火器擊殺他,而是用上了繩索和捕網。

這些東西對於馬術精湛的多吉卻是沒有什麼辦法的,但已經成功的把他從馬背上給弄了下來。

一對一的單挑是留存在血液中的一種本能,熱血和搏殺會刺激每一個觀看的人。

王韶作爲統帥當然不會親自下場,但他卻刻意安排了這場搏殺,爲的就是讓大宋將士們心中充滿鬥志,讓他們明白手中的火器再強大也需要人去使用,戰場上還是要依靠到人的拼殺,所以平時的訓練依舊不能放鬆。

趙禎看着離開的橋文顯和王韶,對邊上的三才道:“這橋文顯是格物院的大匠,說說他。”

三才作爲皇城司的頭子,對官員的底細自然是清楚的:“喬維嶽,字伯周,後周南頓縣人,顯德初年進士,歷任平輿令、高郵通判,淮南轉運使等職,顯德三年泉州陳洪向宋主進表,願獻疆土歸附,並乞讓其子喬文顯住留大宋。”

這麼一說讓趙禎想起來了:“這個喬維嶽朕記得,他是國朝初年被大宋收服的前朝之臣,朝廷爲了安撫民情,特選喬維嶽爲該州通判。

時,仙遊、莆田、百丈鎮一帶老百姓十萬餘衆蜂擁轉攻州城,監軍何承矩、王文寶主殺城民,燒府庫而後逃離。

喬維嶽卻說:“朝廷寄以綏遠靖邊,今惠澤未布,民心不服,反以屠城對之,這豈是主上旨意?”

如此承矩等聽後,同意堅守。隨後福州轉運使楊克讓率兵救援解圍。朝廷詔升喬維嶽爲淮南轉運使,治理淮河,功不可沒。

時淮河山陽一帶,水勢湍急,行船多遭傾覆。喬維嶽細心規劃,開挖自末口至淮陰,磨盤沙河故道四里,清除淤沙,建設船閘、橋樑,使淮河漕運暢通無阻。

鹹平四年,喬維嶽任壽州刺史,病死任上,享年七十有六,朝廷追贈兵部侍郎,撥專款爲其安葬。”

三才緩緩開口道:“官家,這喬家兩代皆是忠貞之臣,皇城司早已對其勘驗過,官家可放心差遣!”

趙禎點了點頭:“如此便讓他主持火炮研發之事,可調動火器司和格物院的所需。”

“奴婢遵旨!”

第兩千五百九十九章認同感,從軍隊開始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堅強”外衣下的柔弱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一百二十章溜門撬鎖第兩千零八十四章罪人的底線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神舟再現第兩千四百四十章技術過人的嘉莫族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七百三十五章東京城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兩千三百三十六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冰與火之歌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三十三章最後一課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一千九百五十七章被雁啄了眼睛第九十章寇準訪東宮第一千一百零六章開國伯與長城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兩千六百四十一章人口紅利太大了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八百九十五章老農賀禮價千金第兩千五百五十三章李將軍鼠三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一百六十二章恩與威第兩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八百二十四章結案與未來第六百第二十一章縱火焚宮殿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八百七十章老兵着甲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較量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兩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學第三百三十章塔利班的禮物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想走走不了!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無奈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第兩千二百九十二章比兇獸還要可怖的人第兩千一百三十五章角鬥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八百零一章禁臺與候臺第兩千二百七十四章貨殖律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計劃來……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一千零九十九章歷史的答案?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惡魔來襲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悲慘世界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躍然紙上的王安石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百六十五章人間地獄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倭國皇帝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六百九十九章等待收穫的果實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九百三十七章死的早不如死的巧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空蕩蕩的城門第兩千三百八十三章趙禎的“黴運”第九百五十七章范仲淹的殺氣第兩千零四十四章回關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兩千四百二十九章新興之城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政策引導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兩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六百七十四章張儉與狄青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七百零七章神童被打了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六百四十六章開封奇案(上)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大宋有錢!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告御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