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五十七章華夏的“成長史”

趙禎從未想過消滅外族,整合一直是他的手段,不光如此,還要讓他們融入到華夏之中,成爲華夏的一部分。

大宋是征服了外族,很多存在於華夏曆史中的外族,但這對趙禎來說還不夠,趙禎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蕭撻裡看來他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人,他不光要征服這些部族,毀滅他們的國家,還要征服他們的靈魂!

讓他們不再是和大宋捆綁在一起,而是和華夏捆綁在一起,成爲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一旦如此,那以後無論是哪朝哪代,都是華夏人的華夏,而不是漢人,契丹人,亦或是党項人。

蕭撻裡已經喝得微醺,藉着酒勁開口道:“趙禎,這事情就不該是你做的,能這樣做的人世上只有聖人,唯有聖人如此才能獲得天下歌頌,到了你的手中若是事成,便充滿權謀!”

趙禎撇了撇嘴,這話是沒錯的,雖然是同一件事,可在自己手中成事必會被後人留下權謀之感,當然這本身就是一件爲華夏權謀的事情,只是未做皇帝沒有聖人那般的坦蕩。

夷狄入華夏,這不算什麼,但要讓他們習慣,並且保持下去,成爲一種記憶,可以說這是趙禎蓄謀已久的事情,只不過到今天才來得及實施而已。

有一點非常重要,想要實現這一點必須要等到大宋足夠強大,擁有足夠的能力去安撫,吸納,甚至是包容,並且有時間去習慣,如此才能讓大宋出現“民族大團結”。

這話說的有點大,民族大團結非常困難,可這也是一項強大的“光環”是一個國家的強大助力,一旦實現民族大團結,那最後的結果便是這個國家走上一條寰宇無敵的道路。

民族大團結有多麼的重要?看看後世那些被各個民族之間矛盾折磨的快要分裂和已經分裂的國家!

有幾個能像中國一樣緊緊團結起來不斷強大,不斷走向世界巔峰的?

這種事情不能和別人說,無論文臣武將都不行,即便是後宮中的知己也沒辦法開口,唯有同樣做過皇帝的蕭撻裡趙禎才能毫無避諱的說出來。

這事情對她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契丹這樣強大的部族也需要歸屬感,也需要在大宋在華夏紮根,無論承認與否,契丹都是華夏文明中的一部分,他們的祖先便是華夏的一部分了。

華夏的歷史本就是不斷擴展,不斷包容的歷史,原本的華夏只有中原,加上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四方之夷”,組成了所謂的“天下”。

華夏文明就是在和四方之夷碰撞,摩擦之下才形成今天的局面。

到了現在的大宋,南方已經被大宋開發出了不少的魚米之鄉,“嶺南”的這一代表荒蠻,落後,愚昧的稱呼已經被江南所取代,成爲大宋的天下糧倉。

江南不光出產大量的農產品,還是大宋糧食的主要集散地,來自南海駐地的糧食幾乎會先運到江南再往被販賣。

南蠻這個詞只有在北方人在生氣罵街的時候纔會對南方人冠以的稱呼,尋常的時候只會稱其爲南人,同樣北狄也是南方人對北方人的蔑稱。

南北差異,東西之別形成了大宋特有的地理排斥,這是趙禎不希望看到的情況,朝堂之上便是如此,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朝堂居然牴觸南人,牴觸來自南方的官員。

原本還是並不怎麼牴觸北方人的,但現在也開始出現北狄這個稱呼了,只有在真定府以南,荊湖以北纔不被抵制,什麼時候大宋開始出現這樣的地理歧視了?

趙禎後來纔想明白,這恐怕就是民族碰撞融合以及疆域不斷擴大的所導致的。

地域的差異說到底是民族之間的差異,是人們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尋找殊同的辦法,趙禎忽然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個自己把華夏各族聚集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的好機會。

所謂的華夏一直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漢家民族,相反而是各民族的融合總成,在趙禎的印象中,少數民族在後世不光有和漢族同等的待遇,甚至有不少的優惠政策,他們是共同組建華夏和中國所必不可少的存在。

合則兩利,鬥則具傷。

所以趙禎在蕭撻裡面前談及契丹,爲的就是先把契丹作爲實驗的對象,契丹在大宋的特殊性是無與倫比的。

契丹人不像党項人似得融入到大宋漢家百姓之中,他們是最爲龐大的外族,是經過三番五次內遷而依舊存在的北方民族。

想要把契丹收攏,最複雜的便是讓他們在大宋找到歸屬感,而歸屬感這東西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畢竟契丹人對自己本民族的歸屬感更爲強烈,雖然能征服他們的身體,但卻無法征服契丹人的靈魂。

趙禎已經給了契丹人科舉的權利,這同樣也是在改變他們的文化,畢竟儒學依舊是科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儒學中的儒家思想便是吞併外族的一劑良藥。

無論是優美的詩詞歌賦,還是中規中矩的四書五經,都是在文化上趨同的表現。

契丹人擁有過自己的王朝,遼朝在鼎盛的時候已經開始向儒家,向華夏文明靠近和趨同,趙禎現在做的不過是把這種手段運用的更加光明正大,更加得心應手而已。

契丹人想要參加科舉,那就必須要學習儒學,同時還要學習其他各種學科,按照各科成績進入朝堂,走上仕途,如此契丹人還能不快速融入到大宋,融入到華夏之中嗎?

趙禎慢條斯理的把自己對待契丹的優惠政策告訴蕭撻裡:“現在我大宋的科舉乃是多科制,以最後各科成績爲總,朕既然要招攬契丹人,那必須在分數上加以優待,凡契丹人考取功名,分數可適當減免,但也不能比其他人少多少,不知皇妃覺得多少分合適?”

蕭撻裡望向趙禎,不喜反驚:“官家這是打算提出怎樣的苛刻條件?!”

都是最瞭解自己的都是枕邊人,這話一點也沒錯,蕭撻裡雖然最晚入宮,但她實在是太過了解自己了。

自己稍稍一動,她便知道要出哪張“牌”!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女人的知己知彼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成善皇后第兩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二百五十五章皇帝的大婚(中)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結黨營私,國之禍事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七百二十三章火車的作用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兩千六百零五章東西方的“朋友”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六百六十七章國之四京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兩千兩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換第一千三百七十章遼朝兵力有幾何?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兩千二百六十九章賭徒的最後一搏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兩千零九十一章置之不理第三百三十一章稅,國之本也第五百五十八章漢人的敬天法祖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兩千一百四十七章對抗無處不在第二十九章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另一個人的寶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六百第五十七章耶律宗真的反擊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虧一簣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兩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權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一千零一十六章遠隔重洋的會師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六十七章上朝三兩事第兩千兩百零五章蔡石的選擇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閱奏章第八百五十五章捷報飛至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兩千零二十四章使者入關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兩千零五十七章河湟的未來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是人還是神?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九百四十章公主的心上人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大宋的“盟友”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兩千一百二十五章揭露人性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約(下)第二十三章父愛如山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八百思十七章回回炮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使者之心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遼朝之危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二百三十六丁謂與寇準第九百八十三章糧食十萬石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國的窩囊皇帝第一千九百八十章好大的一個放射球!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八百七十章老兵着甲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蘇子瞻哪裡走?!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