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老而不死爲賊!

恩科這東西其實就是一種賞賜,開寶三年,太平興國二年,太祖、太宗分別賜參加省試、殿試落第十五次、十次以上者“出身”。

事實上恩科成爲定製的主要時間是在鹹平三年,也就是趙禎的老爹真宗皇帝趙恆當政的時候,他爲了鼓勵讀書人,允許舉人年高而屢經省試或殿試落第者,在遇殿試皇帝親策士時,由禮部另立名冊奏上,參加附試,稱“特奏名”,這就是相當於便向的“內定”人選。

當然這些人的名次是和普通的制科無關,只是給予年老者以官身,算是給他們這麼多年幸苦讀書的一絲安慰,於是這是爲恩科之嚆矢。

所謂的恩科其實並不在於這“特奏名”而是在於縮短年輕人等待科舉的時間,只是把三年一次的科舉縮短了,畢竟科舉是爲國選材馬虎不得,並不是說恩科就意味着今年的恩科簡單。

富弼不出意外的成爲了今年禮部貢舉的主考,同時趙禎在今日的正朔朝會上向所有朝臣,文武百官宣佈,大宋即將取消疊牀架屋的官制。

而在此之前是一個過度階段,一切俸祿貼補都按照原有不變發放,不會在物資上有任何影響,現在要改變的只是這個紛亂的官制而已。

趙禎實在是對大宋的官制忍無可忍了,這是大宋朝堂高效工作的巨大障礙,並且也是混亂的,甚至連大宋自己的朝臣都不是全部明白其中的區別。

趙禎相信,即便是遼朝的密諜進入皇宮,也難以在衆多的衙門之中找到自己說需要的東西!

大宋的官員品級十分之複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勳官、爵位,貼職等組成,這差遣實際上做事的崗位,多數爲臨時工,因爲這是最爲實權的東西,當然不能放權,而臨時工就要簡單的多,只要時間一到,或是事情處理完,那你的差遣就自動解除,相應的權利也會再次過度到帝王的手中。

所以這差遣纔是大宋真正辦事的官職,而本官階又稱寄祿官,即享受怎麼樣的待遇,名稱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職,這些官職在前代也就是唐代的時候是實打實的官員,但在大宋卻成爲了區別官員之間俸祿標準的東西。

散官階是官員實際的上的等級,又以文資和武階對應文武大臣,這是一種行政上的高低。

這還不算完,當到達高級官員的時候往往會有貼職,這是專爲文人而設的榮譽稱號,如某館某閣大學士、學士等。

還有倆個不得不說一下,勳官與爵位,這兩樣東西聽名字便知道沒有實際作用,這是專門留給開國功臣之後的官職,或是大功者爵位之類的東西,勳官共十二轉,榮譽頭銜,並無實際作用。

爵位榮譽頭銜加額外補貼,封邑與實封往往不一樣。

如此這些雜七雜八的算下來,各種官稱,官銜,官品,大概有數百種之多,極大的阻礙了朝堂的辦事效率,雖然疊牀架屋的制度有利於權利的集中,但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朝堂的運行效率。

趙禎對此深惡痛絕,這也是他回朝之後燒的第一把火,大宋的官制必須做出改變,即便朝中百官反對,趙禎也有足夠的理由。

當三才吊着嗓子宣佈散朝的時候,一大堆官員選擇留身奏事,趙禎瞧了一下,其中大多是保守的老臣,其中最爲德高望重的便是資政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李若谷。

李若谷出身於書香名門,官宦世家。其祖父李光義,字匡正,五代時進士。早以博士受經,歷任陝西扶溝縣主薄、潁上縣令、太子右贊善,後漢時還是朝議大夫。

其父李良弼,字夢得,五代時進士,歷任濟州防禦巡管、宿州團練推官、廬州府錄事、觀察節度使等職。

而到了李若谷便更是中興,雖然不是身居要職,但歷任宋太宗、宋真宗、以及現在三朝,德高望重,名聲甚嘉,乃三朝元老!

他的出現也給了許多人定下心來,這時候就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爲反對派出頭,對於趙禎的這次改革來說,朝臣當中不開口的大多便是支持的,他們雖然支持,卻沒辦法發表自己的觀點。

並非是不情願,而是有着自己的考量,若是成功最好,但若是不成,以後還如何與同僚相處下去?朝中的人都是聰明到家的,當李若谷站出來之後,便沒人再開口了。

他不僅是領頭者,更使得所有朝臣都有了一塊擋風牆………………

三朝老臣出來,趙禎自然要召見,李若谷爲人如何趙禎心中有數,但他不明白,這個老臣向來是最會站隊的,並且把朝堂看的清清楚楚,怎麼會在這個時候犯糊塗,成爲別人手中的“馬前卒”?

李若谷進入後殿等待的時候,大殿之中的官員便也不再堅持,陸續的離開,他們知道只要李若谷上前,皇帝便不會召見自己。

一羣臣子三三兩兩的走出殿門,而走在最前面的范仲淹卻被蘇洵拉住:“範相公,這李子淵是怎麼了?居然挺身而出,都如此年紀了,不該明哲保身嗎?以他之資歷,少說也能得一個太子三師之類的致仕。”

歐陽修就在邊上,望着蘇洵道:“這誰家的東西被動了,誰家人不心疼?”

但歐陽修卻默默不語,望着乾宇殿高高翹起的飛檐忽然轉頭道:“他是三朝老臣,這三朝之中有多少的風浪爾等可知道?”

見兩人搖頭,范仲淹冷笑道:“太多太多,但他李子淵能歷三朝而青雲直上,說明此人極爲精通官場之道,怕是這次並非是反對官家!”

范仲淹的話讓歐陽修和蘇洵兩人猛然一驚,對啊!所有人都以爲留身奏事的人是在反對官家,可若是他李若谷並非是反對,而是支持呢?!

如此一來便可給予所有反對的人一個大大的措手不及,也能使得官家的改革得到鼎力相助,顯然這個時候李若谷的所作數爲乃真算是“雪中送炭”。

三人不禁相視苦笑,蘇洵無奈的擠出一句:“老而不死爲賊!”

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六十四章鋒芒畢露的太子殿下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一千九百六十四章遙遠的地方第兩千零二章青塘就是另一個西夏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血汗工廠第兩千五百八十三章智慧的遷徙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遼營的快樂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四百五十二章老子就是神!第九百七十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第兩千一百一十一章門閥是怎樣煉成的第兩千四百四十八章趙旭的改革第六百八十八章棄城而逃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二百六十九章党項人來了第兩千零一百章巧舌如簧,死不悔改第兩千二百七十四章貨殖律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八百零二章最後一根稻草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八百三十四章餓殍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三百九十四章烏骨部的叛變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六百三十二章倒黴的劉從德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動,動,則國滅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三百四十五章熊貓沒義務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放棄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釣魚”第八百四十四章順水推舟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築牆,建高塔第兩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試探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藝術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兩千五百三十七章尼西亞之戰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無知己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見盛世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九百六十九章大宋的錢袋子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章臺之對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四百二十五章問道韓非子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五百三十三章大宋的腳步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兩千零四十三章騎兵與騎兵的較量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第七百八十三章勝邪?敗邪!第四百五十七章一池春水皺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九十五章鋼鐵洪流,如山入牆!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遼的區別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化整爲零第二百零二章神醫王唯一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戰爭開始第一千七百零二章“出賣”大宋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兩千一百一十六章能與誰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