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

趙禎的旨意先一步抵達大同府,張玉騫在看到奏疏的那一刻便知曉了官家的用意,很顯然這是要吸納遼朝的百姓,可事實上並非易事。

一來遼人已經察覺,西京道的官員開始用強烈的手段鎮壓了,二來,大同府的百姓也不願犧牲自己的利益接納這些從遼朝逃來的人,生怕他們會搶了自己的飯碗。

還好官家派了韓琦以及物資前來,否則面對這些不斷涌入大同府的百姓,張玉騫還真不知道那什麼來安置,大同府雖然富有,可地方上的財政卻是寥寥無幾,所有賦稅都是要上繳朝廷之後,朝廷再度撥款下來。

但隨着張玉騫的不斷上疏,趙禎的新旨意再次下達,他也發現其中的問題,由中央不斷撥款還不如給大同府一定的自有,大同府可暫時挪用商稅安置百姓,年底的時候以挪用之稅抵充總稅額。

這是一個改革的最新舉措,大同府便是“試驗田”,若是成功,以後地方州府再遇天災人禍,也可依照此法,但趙禎不會把財權下放到地方,否則就會如同後世的明朝一樣,出現地方州府有錢供官吏貪沒,而朝廷無錢可用的尷尬。

韓琦以最快的速度抵達大同府,他的主要差遣便是安置遼朝歸義百姓,在這一點上他的立場和趙禎一般無二,必須讓這些人安定下來,甚至過上比遼朝更好的生活。

他已經有了辦法,不是把這些人安置在大同府,畢竟這裡的人口因爲通商的原因已經不少,想要給這些人找出路,最好的辦法就是遷徙,遷往蔡伯俙所在的北京道。

北京道地域廣闊州府衆多,完全可以暫時容納下這些人,還有一點也在韓琦的計劃之中,既然是遼朝的百姓難免會在恐慌之後返回遼朝,返回他們的故土西京道,只有迅速的把這些人遷走,才能把他們留下。

韓琦可不希望這數十萬百姓來了又走,既然來了大宋,無論你是契丹人還是漢人,都要成爲大宋的百姓,成爲大宋的一部分,爲此韓琦特意上疏趙禎,要求給予這些契丹人入籍大宋的可能,如同當年的党項人一樣,成爲大宋的契丹族。

奏疏抵達神都的時候,趙禎便以最快的速度做了御批,納遼朝歸義之百姓入大宋戶籍,地方州府不得刁難推諉,更不得欺凌侮辱。

誰都不知道,這份簡單的奏疏後成爲大宋吸納外族的開始,也成爲大宋移民政策不成文的規定。

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是什麼?領土!最缺少的是什麼?人口!

領土廣闊,人口衆多的國家便是這個時代地球上最強的霸主,尤其是在趙禎制定的政策下,大宋的每一寸土地都要發揮着強大的作用,財政賦稅,人才培養,糧食礦產等等這些都需要人土地和人口才能實現。

趙禎一直奉行土地爲先,百姓爲先的政策,有了土地纔會有人來開發利用,有了人才能給朝廷繳納賦稅和培養人才,有了人大宋纔會有士兵。

於是乎韓琦便和張玉騫兩人“搭班子”共同完成這項艱鉅的歷史任務,張玉騫以大同府的財稅作爲購買物資的基礎,加上三司撥款的十萬貫共計五十萬貫。

這五十萬貫不光要購買吃穿用度,還有成藥,馬車,勞役等等。

十萬人的歸義百姓平均算下來一個人要用掉大宋五貫錢的支出!但這五十萬貫在韓琦和張玉騫看來卻即爲划算,五十萬貫算什麼,不過是大同府一年商稅的百分之一,而十萬百姓,尤其是從遼朝歸義的十萬百姓卻是花錢也買不到的!

這對遼朝是一記重創,使得遼人在心理上對大宋的恐懼深入骨髓,也讓他們看到其實不用和大宋拼得你死我活還有另一條出路,這條出路便是歸附大宋。

無意之中,一個醉漢的酒後瘋話成爲一場心理戰的開始,趙禎不無感嘆命運的神奇,誰能想到居然是一個醉漢書寫的歷史?

趙禎派人仔細查過,那個醉漢和大宋沒有關係,和黑手皇城司更沒有關係,真的只是機緣巧合之下說的話而已,而他的這句話一下打破了遼人的心理防線,先是漢人,再接着是契丹人紛紛涌入大同府。

其實這些歸義百姓的到來並沒有給大同府多少的衝擊,反而使得大同府的經濟再度繁榮起來,這些人都是和要吃飯睡覺的吧?朝廷出錢安置他們,那這些錢最後還是要到商賈和百姓手中。

最後再通過大同府的稅官流回一部分到朝廷手中,其實這次大同府安置歸義百姓根本就沒有用掉五十萬貫,而是三十萬貫左右,但效果……驚人的好!

蔡伯俙在北京道積極的籌辦安置這些流民的措施,在他的眼中,只要是失去自己土地的人都算是流民,至於他們是不是歸義,那就要看在北京道是否老實了。

北京道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手,而這十萬百姓的歸附自然也是強大的生產力量,若是不好好利用實在可惜,蔡伯俙絕不會放棄這次機會,甚至情願貼錢也要把這些人安置在北京道。

十萬人看似很多,可在北京道幾十個州府之中便顯得並沒有多少,一個州府最多吸納五千人便算是頂天的了,而這五千人還包括老弱婦孺,但在整個北京道卻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蔡伯俙爲了堵住朝中袞袞諸公的嘴,正瘋狂的建設北京道,一來這是他第一次出任一方安撫使,沒有一定的政績肯定不行,二來若是做的不好趙禎也會失望,這是在給他一個機會,也是給外戚一個機會,不授高價文資,但卻可以得以不錯的差遣。

是個人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中擁有存在感,文臣如此,武將如此,外戚也當然如此,蔡伯俙是淡薄名利的,但他外戚的身份卻是限制了他,自始自終他都知道,官家是要用自己給外戚樹一個樣,給外戚以希望。

何況蔡伯俙心中即便有一萬個不願意,但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孩子終究也是外戚的身份,不爲自己着想也要爲子孫後代着想,趙妙元的書信可一直沒斷過…………

第一千八百六十九章伏擊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三百二十二章拔出蘿蔔帶出泥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八百八十一章歐陽修面聖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九百六十二章歐陽修的惡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藤原氏第二百八十五章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四十一章丁謂的邀請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一百一十四章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第一千三百九十章買一贈一的買賣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運將至第六百零四章今軍無事,就使蹴鞠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築城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一千五百零三章熱火朝天的皇城第兩千四百一十二章圍城的意義,擴大戰果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兩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國資本的力量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戰爭第兩千五百二十三章神都大劫案第一千零五十五章跳出“棋盤”的人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大宋的好幫手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來第兩千零九十一章置之不理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兩千零四十八章天地不仁第七百二十二章蒸汽之車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裝(三千字三更)第兩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國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二百八十五章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嗎?第三百五十章板甲問世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貴的辣椒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五百六十七章阿母城中的密諜頭子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七十九章馬前卒,軍前士!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阿母城之戰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瘋的呂洞賓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他趙禎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第九百七十二章來自遼朝的冤大頭第四百三十九章踏白軍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七百七十九章長城還是要修的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藥”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戀”的帝王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兩千兩百章塵埃落定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兩千六百四十五章終章(一)第兩千二百五十五章張柏的不安第兩千五百二十七章小國博弈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兩千六百零七章攤子算是鋪開了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兩千二百六十章妥協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成善皇后第兩千四百一十章邏些城之圍(中)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捷足先登第七百六十三章女後心機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瘋狂生長的陰謀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楊懷玉與蘇軾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節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東南第一州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六百三十九章蔡伯俙的辦法(下)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