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在遼朝情報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朝乃至太祖朝都無法比擬的,他們的滲透可謂是無孔不入,雖然商賈的撤離對黑手是一重大的打擊,但很快黑手便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渠道,藏身於民。
遼朝的漢民很多,在燕雲丟失的時候,蕭太后力挽狂瀾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從燕雲之地撤走大量的漢民,對於在遼朝生活幾代的漢民來說,遼朝依舊是他們的朝廷。
所以撤走的時候老老實實的跟隨着契丹軍隊撤離了,耶律宗真戰死在燕雲的消息傳到遼朝,漢民涌上街頭放聲大哭,在他們的心中自己的皇帝死了,天也就塌了。
那是一個漢人在遼朝生活最好的時代,趙禎爲何認真的對待耶律宗真,並且以朋友的身份和他陣前暢飲,皆因他對漢人和契丹人的平等對待,在絕對權利的面前依舊不搞種族主義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現在卻今非昔比,隨着大宋的日益強大和繁榮,尤其是無孔不入的商業入侵後,在整個遼朝引起了一番動盪,大宋的商賈,大宋的貨物,都給遼朝帶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在原本的遼人眼中,大宋並不強大,甚至是不堪一擊的,但他們失去了燕雲,失去了往日的盟友西夏,現在又失去了遼東,這讓契丹人原本高高在上的自豪感開始喪失,並感到了大宋的威脅。
於是這些和宋人同宗同源的遼朝漢民便成爲了他們發泄的對象。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漢民開始還能忍受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但漸漸的,隨着這種歧視越來越過分,過分到逼着人去死的程度時,一切便悄然改變…………
漢民開始了自己的思考,這時候的遼朝是否還適合他們居住下去,是否還能在這苛刻的土地上生存下去?人的目的很簡單,活下去並且傳宗接代,讓自己的子孫過的越來越好。
連最基本的活下去的權利都不能得到保障,漢民開始用自己的雙腳選擇未來。
漢家百姓可以說是最老實本分的人,他們眼中只有黃色的土地和金黃的莊稼,這是他們生活的一切所在。
除此之外他們並不去想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唯一的希望便是讓自己的子孫後輩在自己的財富積累下過上更好的生活,以讀書爲途徑出人頭地,越出農門。
甚至於千百年後的華夏人依然秉持着這種樸實的理念。
這樣“本份”的思想固然好,但卻有着極大的缺陷,任勞任怨與無怨無悔的同時願意去接受剝削,不到絕路,決不造反或是說推翻政權。
若是真的走到了絕路,那股如鋼鐵般擰在一起的力量卻有着推翻一切強權的可怕存在;皇帝,士大夫階層眼中的升斗小民,在這個時候卻彷彿有着如鬥獸棋老鼠吃大象的力量,他們打破了規則,打破枷鎖,打破了原本的自我。
但矛盾而又諷刺的是…………
小農經濟將農民階層的思想束縛在以小塊土地爲單位的狹小範圍內,這首先導致了他們在政治上盲目無知,妄自尊大,在蔽塞的鄉野,與世隔絕的生活使他們無法認識社會,長期處於散漫、無組織的狀態,對世態漠不關心,對政治冷漠麻木,逆來順受,只要不是統治者壓迫到了無以爲生的程度,絕對不會揭竿而起。
可以說現在的遼朝漢民便處於這種狀態,他們中絕大多數是農人,契丹人對農耕並不精通,即便是他們立國百年也是如此,他們最擅長的依舊是遊牧,同時也暴露出遼朝對漢民的依賴。
遼朝矛盾的日益加劇給了大宋以機會,或者說是給了趙禎與黑手的一次機會,一次挑撥離間的機會,兵不厭詐,在這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時代,人命都是不值錢的東西,挑撥離間也算不得什麼。
黑手開始在遼朝中京道的各州府散播謠言,比如遼朝決定加稅,比如契丹人要把漢民變成奴隸等等,這還只是開始,只需黑手稍稍引導一下,原本就劍拔弩張的關係便更加的激烈,而且契丹人甚至樂於相信這些謠言。
這種情況下契丹官員對漢民更加的無情,往往是原告的漢民被下獄,而作爲被告的契丹人則是繼續逍遙法外,這便造成了極大的不公。
在漢民的怨聲載道中,黑手開始了行動,他們的方法很簡單,組織漢民起義!但他們的目標不是在攻佔縣衙後繼續進攻,而是撤退,向大宋的所在南方撤退。
大宋需要人口,同時遼朝也需要人口,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的出現,此消彼長,大宋的人口會越來越多,而遼朝的人口越來越少。
漢民中的絕大多數是農民或是手工業者,他們是被契丹人壓迫的勞苦大衆,當然了即便是到了大宋依舊改變不了他們農人的身份,但至少不會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而且大宋會給他們土地進行耕種。
這些承諾可比身在遼朝的待遇好上太多,最少沒有性命之憂不是?
人活不下去了,也只能用自己的雙腳選擇出路,在黑手的領導下,從大宋秘密運來的有些軍械便把原本兩手空空的農民武裝了起來,雖然不會給他們多麼犀利的兵器,但有一定防護能力的盔甲,兵刃卻是有的,剩下的便是大宋已經淘汰掉的大黃弩。
這東西操作簡單,殺傷力也不弱,這種漢代便出現的勁弩乃是對付騎兵的利器,雖然速度慢,上弦費力,但殺傷力是真的強,有效射程已經達到了三百步,堪比大宋的棘輪弩。
義軍有了這些東西,拼殺起來便更加的得心應手,短短一個月,便開始逐漸壯大起來,因爲他們對付的都是些縣城的兵丁而並非是遼朝的正規軍,只要稍加訓練自然沒有問題。
而這次起義時有不少的漢民組成的兵丁臨陣反戈,加入或是投靠了義軍,一時間中京道處處烽煙起,狼煙遍地。
這讓那些原本就駐守在中京道各大州府城池之中的契丹軍隊更加不敢擅自出擊,若是貿然行動,一個轉身自己身後的城池易主了怎麼辦?
農民起義的最大好處便在於人數,他們的數量龐大,有些人甚至拖家帶口的夾雜在義軍之中,一萬人的軍隊能號稱十萬人,十萬人的軍隊能號稱五十萬…………
單單是這龐大的數字和漫山遍野的漢民便讓遼人嚇得不敢輕易出城,雖然他們也知道這樣的軍隊真正的戰力不過三五萬而已,可眼下是中京道遍地如此啊!
一會這邊冒出十萬叛軍,一會那邊冒出二十萬,三十萬,甚至五十萬,誰知道到底數量幾何?誰知道有沒有宋軍夾雜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