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五六章 【尾大不掉】

這種土地等級所有制,由於進獻者和受獻者之間沒有建立以私人武裝組織爲基礎的嚴格等級關係(主從關係),所以得不到強有力的保證。進獻者和受獻者間只是寄進契約所規定的關係,而這種規定主要是保證進獻者(開發領主)在莊園裡的實力地位。實際上,“本家”、“領家”等各級領主大多是名義上的領主,充任莊官的開發領主纔是莊園的實際所有者。他們不只掌握莊園經濟、行政、司法等權力,而且也是莊園武裝力量的組織者。莊園領主能不能順利地調動莊園武力,完全取決於莊官的態度。

這個時期莊園的農民已經成爲莊園的專屬農民,即“莊民”。莊民生產糧食、農副產物、山林產品和家庭手工業品,這些產品除滿足莊民本身需要外,還供應住在奈良、京都的莊園領主。這表明,莊園經濟是一種農業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自給自足經濟,整個莊園便是一個同外界很少聯繫的經濟整體。

而到了如今,莊園領主制確立起來。封建莊園佔全國土地之半,而所剩餘的一半土地由於“知行國”制的確立,也逐漸封建領地化了。“知行”意爲對土地財產的直接支配。“知行國”或“領國”是指特定的個人(皇族、廷臣、後來也包括“武家棟樑”)擁有知行權的國(地方),實際就是采地,這些知行國進一步變成了皇親、權貴和武家的世襲領地。

而說到這裡,重點也就出來了:由於知行國漸漸變得尾大不掉,皇親、權貴和武家的世襲領地不斷侵蝕國家的根本,如今日本的朝廷眼見又將陷入桓武天皇改革前大名把持財權各自爲政的政治怪圈,所以感覺自己也算年富力強的鳥羽,便想再來搞一次改革,誰知道卻是還沒開始就崩了盤,他的親爹白河讓他下臺也算是爲了他好,總算保了他的一條小命。

前面說了,桓武天皇能夠搞政治改革,靠的就是支持他的大名藤原氏族,在後來的改革逐漸成功之後,以改新功臣自居的藤原家的勢力自然日益顯著,尤以其四家中之北家一直扶搖直上,至9世紀下半期,竟達到建立攝關政治,獨攬朝政的地步。

而作爲最大的權門貴族,藤原氏一直受到天皇政府的優厚賞賜,以接受“職分田”、“位田”、“職封”、“位封”和臨時賞賜的名義,獲得大量土地、勞力和財富,遠勝他人。這是藤原氏政治發家的經濟基礎,但能攫取最高權力,主要是靠不斷玩弄權術打擊他氏,以及同皇室聯姻取得外戚身份的手段。

公元9世紀初,藤原冬嗣(公元775年—公元826年)在被任命藏人頭之後,立即將其女兒送進宮中作仁明天皇女徹,因其女生文德天皇(公元850年—公元857年在位)獲得天皇外祖父身份。冬嗣之子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如法炮製,也將其女送進宮中,從而成爲清和天皇(公元858年—公元875年在位)的外祖父,再通過製造“承和之變”和“應天門之變”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壓倒政敵。結果先則於公元857年以文德天皇母舅身份破例當上非皇族身份的第一個太政大臣,繼則翌年以太政大臣身份爲幼小外孫清和天皇“總攝庶政”,進而於貞觀8年(公元866年)正式獲得“攝政”稱號,開始了名副其實的人臣(臣下)攝政。良房之後,其養子藤原基經(公元836年—公元891年)任攝政,並於公元887年被剛即位的宇多天皇賦予總攬國政全權。詔書說:“其萬機鉅細,己統百官,皆先關白太政大臣,然後奏下。”

“關白”一詞取自中國歷史名著《漢書》,系“稟報”之意,在日本不久便變爲官職之名,等同於丞相(宰相)。這樣,藤原氏便開創了日本史上“關白政治”這一特殊政體,即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時作“攝政”,天皇成年後作“關白”的政體。

以藤原氏爲代表的官僚貴族集團的統治已完全失去進步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墮落。他們追求的是富麗堂皇的宮殿、神社和當作別墅用的佛寺、盛大的節日儀式、遊宴、裝潢貴族老爺身份的文學和音樂,對於滿足這種奢侈生活來說,來自國家的龐大收入猶感不夠,於是便大搞賣官政治。對於能夠出錢承包工程的人,按其出錢多少賣給國司及其以下相應的官職。國司一職最有貪污發財的機會,許多官僚貴族紛紛通過賄賂藤原氏弄到兼任國司之職,身在京都,派代宮赴任,稱爲“遙任”。國司毫不顧及生產,在國衙領內放任代官搜刮人民,因此有“受領”綽號。當時流行着“受領跌個跟斗也要抓把土”的說法,形象地說明了國司的貪婪。

而尾大不掉的代價,就是要面對這些大名逐漸膨脹的野心!

在公元10世紀30年代前後,日本幾乎同時發生了兩大叛亂事件——“平將門之亂”與“藤原純友之亂”。前者發生在承平5年(公元935年),後者發生於天慶2年(公元939年),故史稱“承平、天慶之亂”。平將門(公元940年)屬於桓武平氏一族,定居下總地方,公元935年同族發生內訌,朝廷進行干預。爲此他糾集反抗國衙的關東武士驅走關東北部地方官,公元939年宣佈關東八國獨立,在下總猿島築起宮殿,自稱新皇。

驚慌的朝廷於公元940年派軍征討,但征討軍末到,叛亂已被平氏同族平貞盛和下野押領使藤原秀鄉平息,這兩人都是地方武士。藤原純友(公元941年)是伊豫國(今四國愛援縣)的“椽”(三等官),承平5年(公元935年)率千餘隻船發動叛亂,襲擊淡路、贊歧兩國國府,邁進九州大宰府。公元941年被源經基平息。“承平、天慶之亂”說明,朝廷已無力鎮壓叛亂,必須藉助地方武士的力量了。從這時起,地方武士的實力也開始得到中央的承認。

此後,又發生了開始於房總而又迅速擴展到上總、武藏地方的“平忠常之亂”(公元1028年—公元1031年)。朝廷在派出的將領表現無能之後,又改派了清和源氏一族的源賴信,迅速解決了問題,據說源賴信之名使平忠常喪膽,不戰而降。

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三章 【花容】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二章 【黃白朮】第九百四三章 【天賜良機】第九百八三章 【射天鷓】第五十一章 【大慧根】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九章 【登陸計劃】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四九章 【成何體統】第一千零十二章 【發威】第四十二章 【急症】第一百三八章 【臘八】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九六章 【截擊】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四二章 【迎親】第二百零八章 坐探第一百五七章 【脆骨症】第一千零二十章 【坑姑】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八六章 【來投】第十四章 【脫干係】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六章 【梁山破】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十章 【童貫來了】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七章 【淵源】第九百九六章 【取捨】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三章 【看門狗】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零四章 【精英小隊】第九百四五章 【開門迎敵】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八章 【直搗黃龍】第九百七七章 【可教】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三五章 【有恃無恐】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一六章 【讓步】第八十三章 【表態】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二二章 【送上門來】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章 【買一贈二】第十二章 【皮蛋】第一百八九章 真跡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四六章 【金使】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三五章 【棘人】第九百九三章 【狷生】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四章 【天傾了】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二章 【盡人事】第一千零十二章 【發威】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一章 【熱鬧】第二百三五章 【義父】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三九章 【出發】第九百六八章 【包袱】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五三章 【馳援】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五二章 【糊塗】第八十三章 【表態】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六一章 【入城】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九七章 【秦晉之好】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六五章 【啓動】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五十章 【金兀朮】第二百一五章 城隍司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七九章 【驃騎】第一千零七十章 【快慢】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四十章 【由民自主】第八十章 【過節】第一千零四七章 【破陣】第一千零六三章 【意外】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七十章 【驚詫】第一百四七章 【戰長街】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八章 【佳話】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五五章 【撞鬼】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九二章 【長聯】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九五章 【警訊】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五六章 【伏筆】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零四章 【老廝】第一千零二十章 【坑姑】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零七章 【燕京陷落】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七十章 【青花驄】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一九章 【火器展示】第一百九五章 隱秘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九章 【再博一鋪】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一一章 【節外之枝】第一百七一章 【王慶上山】第二百三三章 【羅馬】第五十六章 【拜師宴】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七九章 【官道使】第一千零一十章 【臨衝】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四二章 【迎親】第十四章 【脫干係】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十章 【飛霜】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九章 【登陸計劃】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九二章 【胭脂虎】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五二章 【議計】第二十八章 【回城】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六章 【梁山破】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四二章 【絕情】第二百二九章 【血夜】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零三章 【譁然】第九十章 【黃州熱】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章 【買一贈二】第二百零四章 不稱意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五七章 【契機】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九八章 【恍然大悟】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三七章 【仁君】第一千零六七章 【和談】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八八章 【惶恐】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七九章 【小王太尉】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十九章 【走脫】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零五章 【****一票】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八五章 【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