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石窟的氣勢壯觀,設計精巧科學、施工規範先進,確實具有鬼斧神工之魅力。言愨鵡琻每個石窟就是一座宏偉的大廳,呈倒鬥矩形狀,出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約45度角傾斜,四壁筆直,棱角分明。石窟頂部及洞壁的鑿痕排列規則有序,鑿線整齊劃一,該平行則平行,該弧狀則弧狀,寬度均在一尺左右,猶如出自一人之手,又似機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臺階上下,成鋸齒形,鋸齒間相隔達3米,其中臺階到洞口要有4米。每個石窟都有粗大的擎柱支撐着頂部,多則4根,少則1根,最大的周長爲10米,最小的周長爲5米。且三角形,尖朝裡,面朝前,每個石窟自成一體,互不相通。
石窟內部都有一個半鑿半砌的矩形方池,約20平方米,深約5米。在一號石窟站立擡頭10米左右處,清晰可見一幅巖畫,內容是馬、鳥、魚三種動物。這是已發現的7個石窟中惟一的窟內巖畫。線條渾厚古樸,很有意境。龍遊石窟留給人們古樸輝煌的同時更多的是深不可測的神秘,如建築時間更是衆說紛紜,有明、宋、唐、漢、
秋、黃帝等各個時代說。
至於功用方面,許多專家學者經過考證,則有許多說法:一爲陵墓說,有考古專家提出龍遊石窟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或皇宮、儲藏室,這說法有許多牽強之處:作爲皇陵或宮
是皇室成員起居安息之地,爲什麼石窟中沒有留下半點皇族的隨葬品或宮中遺物;
第二,既然是皇陵或皇官,理應對如此寬暢的宮
作適當的分隔,如百官朝拜的龍庭、帝王起居後宮,將士衛兵住處等,而石窟中空空如也,毫無遮擋之物;石窟上下階間距很大,運輸進出都有一些難度,難道不考慮水火、地震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滅頂之災嗎?
二爲採石說,有專家認爲,龍遊石窟是古代人採集石料而留下來的廢棄洞窟,這也難圓其說:石窟內石料屬紅土積沉巖,據目測,
露在外的岩石很容易風化,如此容易風化的石料,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開採;地下作業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條件,如挖掘設備、採光設備、搬運設備等,當時又是如何解決的,爲什麼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既然是採石廢棄的洞窟,又何必要如此規則的修飾眭?
三爲屯兵說。有專家提出龍遊石窟曾經是越王復仇的練兵屯兵之地,理由是怕被
細發現而告密,故挖地下石窟進行備戰;這也有疑點:挖掘石窟並非一朝一夕所爲,要把數年的大好時間用於挖洞,又用數年的時間進行練兵,豈不荒廢消耗本來已弱小的實力;在石窟屯兵自然採光無法解決,人工採光又沒有留下煙火痕跡又如何解釋;屯兵地必須道路通暢,進出便捷,這是兵家常識,而石窟上下一條道,間距有3米,如何體現兵貴神速的策略?
當然這不過是一點皮毛,既然姜家人沒有選擇這個地方,我猜想,可能是地理位置不行,太容易被發現了。這時我不
又問道:“還有哪裡?”
“新疆小河墓地。炸”
關於新疆小河墓地,那就更加有名了。在新疆羅布沙漠連綿而平緩的沙海中,一個小沙包突兀而起,沙包上密集直立着如同死胡楊般的木杆。這就是樓蘭探險史中最神秘的古墓———小河墓地,這裡擁有着世界上獨一無二、至今未解的墓葬形式。
樓蘭人在這裡爲王族修建了寄託民族之根的陵墓,以一條運河———“小河”作爲通向聖地的大道。只要關閉運河龍口,讓河
斷流,這個墓地就被“封閉”在一個不容外人侵入、打擾的
地。小河墓地的神秘歷史至今仍未被人們揭開。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首次發現了這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葬,並將其記錄在《新疆考古記》和《考古探險手記》中。
1934年5月,貝格曼率領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紮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兩個月中,他們一次次搜尋都勞而無功。就連貝格曼本人都猜測,古墓已讓十幾年間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給淹沒了,或者是被某次強烈的黑風暴重新埋葬了。月底,探險隊向更靠近羅布荒原西南的綠洲帶
進。不久,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它是庫姆河復甦後出現的新河,歷史不足10年。在他們沿這條河流進入沙漠前,臨時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小河”東岸4-5公里,有一個渾圓的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頂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
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極近,一株連着一株,互相支撐着。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髏、被支解的軀體、隨時絆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織物碎片。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打開棺木,嚴密的裹屍布一碰就風化成粉末了。揭開覆蓋在面部的朽布,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雙目緊閉,嘴角微翹,就像着了魔法剛剛睡去,臉上浮現着神秘會心的微笑。這就是傳說中的“樓蘭公主”或“羅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她長髮披肩,
材
小,
高僅5.2英尺。在10x16平方米的山頂,有彩繪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柵欄,真人一樣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築)。
專家認定,它絕不是爲普通樓蘭人修建的,而是一處重要陵墓。60多年過去了,再沒有人踏上過這塊神秘之地,重睹“樓蘭公主”那“東方蒙娜麗莎”式的神秘微笑,這裡至今仍是一個迷惑難解的神秘之域。孔雀河已經斷流,故道佈滿了沙棗、胡楊、紅柳,且獸跡縱橫。貝格曼當年劃過船的小河,觀察記錄過的鹹水湖,如今已化爲沙漠及光
的河灘。只有河谷臺地上稀落的紅柳沙包、枯死胡楊,在訴說60多年來這片地區巨大而激烈的地理環境變化。河水變化及在其中起了決定
作用的人類活動,是導致這一環境改變的根本原因。科教學者們通過貝格曼當時繪製的地圖,不斷修正並確定小河的經緯度,終於在66年後,在茫茫羅布沙漠中再次尋覓到“小河墓地”。
1998年,一批考古專家力盡艱難險阻到達了羅布荒漠。他們意外地看到了一些類似廢棄的城牆的痕跡,無所遮掩地袒露於黃天之下。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爲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這裡有一處形制特殊的大型墓地,墓地是一個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高達6-7米的巨大圓形沙丘。它的頂部佈滿了100來根高2-3米的棱形木柱、卵圓形立木,中部爲八棱形柱體、頂部呈尖錐狀的木質立柱,其南北爲立木圍柵。立木周圍,是密密叢叢的船形木棺,約有140座以上。大部分已被破壞,個別人體仍然暴露在地表。一件形體大小如真人,寬
細腰、
部肥碩、女
特徵明顯的木雕像傾臥在巨型沙丘腳下。當年貝格曼報道過的另兩名男根突出的男
木雕像已經消失不見。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分析,小河遺址這處古墓地,絕不是一處普通的叢葬墓地,應該是樓蘭王族的墓地,它實際上是孔雀河下游遠古居民崇奉的神山。種種跡象表明:在這處叢葬墓地裡,寄託着孔雀河下游遠古居民對祖先虔誠的崇拜,他們祈求部落人丁興旺、祈求獲得強大生殖能力。與孔雀河下游、距今近4000年的古墓溝墓地相比較,它們在埋葬習俗、棺木形制、死者衣帽樣式、隨葬昌蔞等均有相同相通之處。只不過古墓溝墓地時代稍早,但它們都是孔雀河下游青銅時代的古墓葬遺存。這些資料,對認識孔雀河下游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崇拜、生殖崇拜及造型藝術等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對認識羅布爾地區古代文明、居民種族成分、農業,畜牧業經營及毛紡織、毛氈、皮革等手工業曾經達到的水平,均是無可替代的重要資料,填補着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在孔雀河下游兩岸,新近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製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棱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後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茵茵,森林覆蓋率達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