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爲在新的歷史時期以更大智慧和勇氣深化改革指明瞭方向。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部署、總動員,勾畫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具體改革目標。把這些舉措一件件落到實處,是擺在全黨面前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就像習近平同志強調的那樣,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於落實文件。現在,軍令已經下達,衝鋒號已經吹響,關鍵在行動,最終看效果。我們要牢固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堅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邁進。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繼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後,於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啓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
這場革命是以毛澤東爲代表的共產黨人奠基的。以毛澤東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毛澤東思想,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團結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礎。
這場革命是以鄧小平爲代表的共產黨人開創的。面對十年“**”造成的危難局面,鄧小平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並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爲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
這場革命是以江澤民爲代表的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的。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循序漸進,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奮勇前進。
這場革命是以胡錦濤爲代表的共產黨人推進的。新世紀以來,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價格、科技、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事業單位等各項改革,着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持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民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了這場新的革命。
這場革命,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改變着中國,影響着世界,相對於前兩者而言,這是一場新的革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場革命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這種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在封建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是對抗性的,解決矛盾的方法主要是革命。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矛盾是非對抗性的,解決的方法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革命,而是統治階級自覺推動的改革。所以,1890年,恩格斯在致奧·伯尼克的信中說: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種改革,在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意義上,是一場革命。但這場革命,與暴力革命相比,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是新的革命。
這場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把生產力從舊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建立新中國,求得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生產力發展的新基礎,實現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改革的目的,是把生產力從舊體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意義上,這仍然是一場革命。
這場革命的內容是全面的、深刻的。這場革命涉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既有體制的改革,也有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對制度的某些完善,如根據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調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間的關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等。當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深化收入分配製度、土地制度、政府職能、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企業體制、行業壟斷等各項改革,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都使這場革命更爲全面、更爲深刻。在全面深刻的意義上,這還是一場革命。從內容和難度而言,這又是一場新的革命。
(二)全面深化改革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敗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統一,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佈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恩格斯曾經斷言,社會主義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動力,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如今,我們黨擔負着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而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之後,留下來的大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甚至是牽動全局的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思想觀念的障礙、利益固化的藩籬、利益主體的多樣,使得改革的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新問題與老問題相互交織、錯綜複雜,這項改革措施與那項改革措施相互關聯、彼此制約。在新的重要關頭,要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途。
(三)全面深化改革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着在未來幾年的時間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全面提升,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就涉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涉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涉及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構建,涉及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而這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習近平同志2013年1月指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我們還明確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目標。”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基本外延是和平發展之夢、合作共贏之夢、奉獻人類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四)全面深化改革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提升
黨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等。這與十六大提出的“六個更加”(即: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和十七大提出的“五個方面的新要求”(即: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爲了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應當說,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條件下系統地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所謂全面提升,概括起來說,一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
用,從而顯著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二是通過改革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完善生產力發展的區域佈局。三是通過改革,推動社會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利於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四是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所謂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質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社會的和諧穩定,另一方面是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而這兩方面問題,都直接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帶來新的重大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
(五)全面深化改革關係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破解
解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勢頭,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經濟增長已從原來的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經濟發展面臨後起國家追趕和發達國家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兩面夾擊”,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黃金髮展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羣衆生活比較困難;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範、誠信缺失現象;一些幹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解決這些課題,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旺盛活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頂層設計,簡潔鮮明而又鼓舞人心,內涵深刻而又催人奮進,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制度層次,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是治理層次,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即使有再好的制度,也是要靠人去執行的。如果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亦即人的現代化,即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制度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也不等於就能自然而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增強自信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已被實踐證明是唯一能夠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制度體系。我們應當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強調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不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些具體制度就不需要進一步完善了。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黨就強調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羣衆。”30多年來,經過幾屆中央領導集體的不懈奮鬥,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很大改變。但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仍有很大距離。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時指出,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羣衆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黨是國家治理主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領導力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提高黨的治理能力,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本領和水平。
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國家機構是社會的統治階級爲實現其統治職能而建立起來的國家機關的總和。國家機構是國家治理的主體,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力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提高國家機構的治理能力,集中表現爲履職能力。
提高人民羣衆依法管理各項事務能力。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國家治理的主體。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必須提高人民羣衆依法管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提高人民羣衆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
(三)準確把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
國家治理是指一個國家運行的制度、體制和機制。在不同的國家,國家治理有不同的表現。國家治理體系是指國家的制度體系,其實質是通過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協同共治,實現公共利益最優化。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也可以說是國家治理主體,遵循治理規律,運用國家制度、法律、法規,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本領和水平。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從傳統治理走向現代治理的過程。對我國來說,特指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治理,從封閉條件下的管理走向開放條件下的治理的過程。其標準是變化的。從目前來看,大致有以下標準:一是治理價值理念的現代化。主要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靈魂,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爲理念,並把其貫徹到國家治理的全過程。二是治理主體的現代化。主要是治理主體遵循治理規律,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程序治理、公正治理、文明治理。三是治理制度機制的現代化。主要是治理的法律法規健全,制度機制科學完善,符合現代文明的要求。四是治理方式的現代化。主要是藉助現代科學信息手段,運用法律、協商、民主、合作等方式進行治理。五是治理對象的現代化。主要是治理對象文化水平、素質的提升。六是治理效率的現代化。主要是治理有效,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實現公共利益最優化。如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社會和諧、國際地位提升等。
(四)堅定不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重大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追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方向正確是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的前提;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動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校正器,會使改革主體不斷校正自己的改革行爲,既促進自己的改革,也實現與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進而實現改革的全面深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理論與制度的有機統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與制度之中,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治理支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統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探索。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來看,富強意味着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人民富裕要通過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和良好的治理能力來實現,國家強盛體現爲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和良好的治理能力,意味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黨追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來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始終是共產黨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永恆課題。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同時,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道路上還面臨着許多問題。比如國家治理體系還不完善、國家治理能力還有待提升等,這些都影響了國家的治理能力。解決這些問題,迫切要求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位一體”佈局。
(一)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這就是根據社會發展規律和黨的中心任務,以經濟體制改革爲重點,並把經濟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經濟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
重經濟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點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深化改革,既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也爲其他體制改革掃除障礙、奠定物質基礎。
(二)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這就是把政治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政治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政治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政治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政治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政治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點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等問題深化改革,完成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服務於其他體制改革。
(三)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這就是把文化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文化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文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文化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文化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文化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爲目標,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點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問題深化改革,完成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爲其他體制改革提供文化支持。
(四)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這就是把社會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社會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社會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社會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社會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社會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點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收入分配製度,共同富裕,社會領域制度創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活力與和諧等問題深化改革,完成社會體制改革的任務,爲其他體制改革創造社會條件。
(五)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
這就是把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體制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點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等問題深化改革,完成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的任務,促進其他體制改革。
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處理好“五大關係”
要過河,必須解決橋和船的問題,即方法。要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須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橋和船。這種橋和船,概括起來就是處理好五大關係,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五大關係”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也揭示了改革開放的五大矛盾和規律,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矛盾和規律,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矛盾和規律,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的矛盾和規律,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矛盾和規律,改革發展穩定的矛盾和規律。遵循這些規律,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中全面深化改革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和條件,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根據,二者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繫。在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導和精神動力。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當前,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解放思想,要重點打破在政府與市場、政府職能、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城鎮化、土地制度等方面的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束縛,根據客觀實際情況,解決這些問題,引領改革不斷走向深入。二是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要堅持羣衆路線,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羣衆進行調查研究,求得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情況、成功做法和客觀規律,並立足實際,制定正確的政策、方案和措施,一個個地破解改革難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奮力前進。三是要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統一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這就是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上的實事求是;在實事求是的過程中,以改革實踐的新經驗和對規律的新認識,不斷實現思想的新解放。
(二)在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中全面深化改革
整體推進是指系統推進、全面推進,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重點突破,是突出重點、各個擊破,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重點論。二者的區別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整體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每一種建設又是由一系列因素構成的系統,如經濟建設包括生產力、生產關係,只有整體推進,全面地進行改革,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發展和進步。二是重點突破。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多種問題,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主次之分,如在當前的全面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就是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抓住這個牛鼻子,以在這個問題上的重點突破,求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推進。三是把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統一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系統概念,以整體推進改革的視野來謀劃和實現重點突破,以一個個改革的重點突破實現改革的整體推進。
(三)在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中全面深化改革
頂層設計是提出改革的系統方案;摸着石頭過河是用先行探索,取得改革的經驗教訓。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沒有實踐談不上認識,也就提不出科學的系統方案;認識是實踐的前提,沒有認識的指導,實踐就會陷入盲目性。在這個意義上,摸着石頭過河是頂層設計的基礎,頂層設計是摸着石頭過河的指導。二者體現着認識與實踐的辯證法,表現爲上下結合、共同推進的過程。比如,推進改革,往往先摸着石頭過河,選擇若干農村、城市、企業,進行試點,然後及時總結成功經驗,進行頂層設計,從全局的高度,統籌協調,制定規劃,整體推進。
(四)在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中全面深化改革
膽子要大是對改革的勇氣和戰略上的要求,步子要穩是對改革的具體實踐和戰術上的要求。二者密不可分。改革是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在戰略上藐視改革問題,敢試、敢闖、敢冒,又要在戰術上重視改革困難,遵循量變質變規律,漸進地、穩步地推進改革。一是要大膽地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迎着困難上而不是繞着問題走,調查問題、分析問題、認識問題,把握解決問題的各個方面和條件,戳穿問題這個紙老虎。二是穩步地解決問題,一點點解決,一步步解決,總結經驗,由慢到快,避免急性病,積少成多,求得改革的全面突破。三是把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相對簡單的問題、膽小怕事的人,要多強調膽子要大,而對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容易犯急性病的人則要更多地強調步子要穩,堅持從實際出發處理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穩步地全面深化改革。
(五)在改革發展穩定中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是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最重要的關係。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動力;發展是硬道理,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穩定的基礎;穩定是中國的大局,是硬任務,是改革和發展的條件。堅持在改革發展穩定中全面深化改革,一要扭住深化改革這個主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統籌兼顧,搞好頂層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穩步推進;二要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在調整經濟結構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經濟增長的速度與效益之間的關係,穩定發展,科學發展;三要保持社會穩定。應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正確處理深化改革與人民羣衆承受能力的關係,解決好人民羣衆關心的衣食住行教醫保問題,綜合用好教育、法治等手段,化解各種新舊矛盾,保持社會穩定,爲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三個讓”中的前“兩個讓”,是對黨的十六大報告精神的重申。21世紀初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這兩句話,生動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高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高度尊重和保護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在內的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高度尊重和保護一切合法經營、誠實勞動創造的財富,高度尊重和調動社會主義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三個讓”中的第三個“讓”,則是對黨的十五大報告精神的重申。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要“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這說明,改革爲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思想,在我們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中是一以貫之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至關重要的這“三個讓”組合起來,作爲我們黨領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表明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面改革進程中,一以貫之地倡導勞動與資本的統一、效率與公平的統一、財富創造與財富分配的統一,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統一。所有這些,歸根到底都要通過不斷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來實現;都要通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社會財富的蛋糕不斷做大,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來實現。黨旗幟鮮明地提出這樣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根本目的,當然是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長遠指導性的。就像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所強調的:“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