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

盱眙城外莫名而來的大水,城中誰都沒有親眼看到,也都不知是何緣故,但淮泗之交的河堤被大水所衝破,昨日方纔修好,這是人盡皆知的,所以衆說紛紜之下,自然就有了各種風傳。

盱眙城中的局勢混亂不堪,百姓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長此下去,恐怕不等大水摧城,盱眙城的人心就把盱眙城給毀了。

林遠圖所言自然很是在理,故而李恪也從其所言,留下了王玄策帶着一衆王府衛率在城中鎮撫百姓,而他則帶着席君買和三五輕騎直奔淮水而去。

淮水被左遊仙掘開了一道口子,淮水早已自缺口奔流而出,當李恪一衆出了城後,城外已是一片汪洋,水已有過膝之深,而且還有大股的水流自北往南涌動。

李恪快馬加鞭,惴惴不安地往河堤處趕去,可李恪出了盱眙城不過三裡,卻在路上看到了迎面退回來的修河府軍士卒和民夫。

“衆人止步,你等這是作甚,緣何回退?”李恪見修河的衆人直忙着往回退,於是喝止住了衆人,問道。

後腿人衆領頭的一人乃是楚州統軍府統軍李昌鬆,李昌鬆見得李恪喝止,忙上前回道:“殿下,淮水決口,我等再留在河堤處也無甚作爲,只會平白餵了魚蝦,臣擔心麾下士卒性命,便做主先行退回了。”

李昌鬆自淮水邊來,自然知道河堤的狀況,於是李恪對李昌鬆問道:“可是淮泗匯水處的河堤破了?”

李昌鬆搖頭回道:“非是淮泗處的河堤決堤,泗水邊的河堤經昨日修補,尚算完好,看這水流的樣子,怕是自西邊來的。”

西面?

李恪聽了李昌鬆的話,心裡反倒稍稍定下了幾分。既然確定不是淮泗之交處的河堤潰決,那局勢便還有挽回的餘地。

“你等俱都退了,袁承範何在?”袁承範奉李恪之命,在淮水便督視水情,李恪一眼未見到袁承範,於是問道。

李昌鬆手指着西面,回道:“袁從事見得西面決堤,已經往西去了。”

李恪治水的決心,袁承範比誰都清楚,治水護堤之事,是李恪交託於他的要務,故而當袁承範猜出是西面河堤出事時,便立刻趕往了西面。

李恪聞言,他對袁承範的用意已經有了猜測。

淮水水情李恪也很清楚,西面位處淮泗之交的上游,地勢較高,又未受泗水水勢大漲的影響,依理而言,斷沒有最先決堤的道理。

李恪明白的道理,袁承範精通水事,自然也知道,袁承範趕忙往西面探查情況必也是覺得奇怪,去一探究竟了。

李恪對李昌鬆道:“西面決堤,此事頗爲蹊蹺,你速率本部人馬,帶上一應修河所用,隨本王一同西往,若是河堤缺口不大,興許還能堵上,挽回局面。”

西面的河堤不比東面,百里內並無大流匯入,故而水流算不得湍急,若是河堤的缺口不大,未嘗還有堵上的可能。

淮南水情干係重大,李恪哪怕還有一線希望,也當嘗試。

不過李恪爲了治水,固然不懼犯險,但楚州府的這些府軍,卻大多面露了怯色。

府軍雖也在大唐軍制之中,但論士卒精銳,令行禁止,卻遠不及邊軍,便別提是和身經百戰的長安禁軍相比了。

此時李恪面前的若是李恪在長安統帥的右驍衛,只消李恪一聲令下,必然慨然隨往,可這些江淮府軍聽了李恪的話,卻面露猶疑之色,有些逡巡不前。

淮南之地自打李孝恭平輔公祐之亂後,便一直承平至今,淮南府軍中自輔公祐軍中歸降的那批老卒也都盡數除去兵役,李恪眼前的這些府軍,除了熟悉些弓馬外,和田間的那些農戶別無二致,就連統軍李昌鬆,也是如此。

李恪看着包括李昌鬆在內的衆人,看着他們眼中流露出的畏怯,也懶得多言,只是平淡道:“此乃軍令,如有違逆者,殺。”

李恪說完,不看着他們,也不做絲毫停留,徑直策馬往西而去了。

李恪乃揚州大都督,李昌鬆的頂頭上峰,更是手持節鉞,拜淮南道黜陟使,代天巡狩地方,李昌鬆若是敢有半句回絕,李恪縱是此時舉刀殺了他,也在便宜之內。

李昌鬆看着離去李恪的背影,心中哪還敢有半分怠慢,李昌鬆很清楚李恪眼下的處境,李恪已經沒有了退路,他方纔的話絕非恐嚇而已。

李昌鬆無奈,只得猛地一拍大腿,帶上麾下人馬,硬着頭皮跟着李恪去了。

李恪也不怕李昌鬆不跟着過來,李恪策馬,順着水流來的方向,往西尋去,一路走了六裡地,終於在淮水的一處河坡之上找到了正在帶着數位州府水曹差役,在水邊巡視的袁承範。

“臣袁承範拜見殿下。”李恪剛到,袁承範也看到了策馬而來的李恪,俯身拜道。

眼下形勢緊急,李恪也無暇客套,翻身下馬,扶起了袁承範,問道:“此處便是淮水決堤之處?”

袁承範點了點頭回道:“不錯,盱眙城外的大水俱是自此處缺口流出,,若是能堵住此處,大水便可止住了。”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看向了河堤,果然,就在不遠處的河堤上,被開了一道丈寬的口子,河水正是自這道缺口中奔涌而出。

李恪看着這道寬綽的口中,問道:“若要重修這倒口子,大約幾日可成?”

袁承範道:“兩日,最少也要兩日,此處地勢偏窄,人手再多也鋪展不開,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來。”

李恪自袁承範口中聽到兩日這個時間,對袁承範道:“兩日便兩日,本王已命李昌鬆率楚州府軍來此,便交由你來調用。”

袁承範當即應道:“所幸被掘開的只是此一處河堤,殿下放心,兩日內臣必能完工。”

被掘開?

李恪自袁承範的口中聽到這四個字,這才反應了過來,難不成這處的河堤是被人有意掘開,而非天災?

李恪問道:“你的意思是此處河堤是爲歹人所掘,非是大水所致?”

袁承範自腳邊撿起一把土翻交到了李恪的手中,道:“不錯,這把土翻是臣方纔到此時撿到的,這把土翻極有可能便是歹人掘堤時所用。若是歹人掘的不是此處,而是淮泗之交的,後果不堪設想。”

李恪聽了袁承範的話,心頭猛地一顫,腦海中浮現出了四個字:“調虎離山!”

第七章 和親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一章 定帥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章 收局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