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虞氏瓦棺
人類是從什麼時間開始使用棺來埋葬死者的?歷史獻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從浩繁的典籍中我們仍可以找到一些蛛絲螞跡。《說》釋匛:“棺也,從匚,久聲。” 匛字以久爲聲,取長久之義。《白虎通.崩甍》雲:“匛之爲言究也,久也,久不復變也。”
從字形上看出,匛最早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方形葬具,古字並不從木,說明最早的棺並不是木棺。但從字義上去理解,我們也可以看出棺或柩的本義也是在於保存屍體能夠長久。
另外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槨,周人牆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后氏之墍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這裡的瓦棺,與“有虞氏尚陶”的註解是相吻合的。“堲周”,就是用火烤墓壙的四周,“火熟曰堲,燒土冶以周於棺也。或謂之土周。”或是爲了防潮的目的,對墓壙的加工處理。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化遺址中,曾發現有在墓擴口上面或墓旁周圍堆積紅燒土塊的現象,或可稱得上是目前發現“堲周”的最早的實例。
但從考古發現的夏化遺存來看,在被公認爲夏化的二里頭化墓葬資料中,並沒有發現這種“堲周”的跡象。獻記載與考古資料不相符,這是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現象。“殷人棺槨”,考古材料證明已是不爭的事實。周人牆置翣,《說》釋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七,大夫四,士二下垂。”說明它是棺槨裝飾的一種,再加上以長殤、中殤、下殤、無服之殤來定規定使用的葬具,以標等級,說明周代的喪葬禮儀在經過史前以及夏商的發展之後,更爲繁委曲,並且制度化。
這說明在木棺之前,除去那些大量的無棺的土坑葬之外,還有瓦棺的存在。葬具從無到有,及其形態的差異,一方面受到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人們的觀念形態的支配。尤其是木質葬具和石棺的出現,說明當時人們對死者屍體保存意識的強化。同時也可以看出,棺槨的從無到有,是伴隨着禮儀制度而漸走向成熟的。
後來,到了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甕棺葬。
所謂甕棺葬,就是用甕、缸等作爲工具的一種埋葬形式。中原地區考古所見的甕棺葬,證明了《禮記》所言瓦棺的存在。不過,瓦棺的時代還可能更早。在中原地區最早的甕棺葬發現於裴李崗化的舞陽賈湖遺址,可以確認爲甕棺葬的共32座。賈湖墓地的甕棺葬大多散亂的分佈在居址之中,作爲甕棺的葬具的有罐、罐形鼎、甑、劃紋盆等,上面一般扣置敞口鉢、斂口鉢、三足鉢等,均是用來埋葬未成年的幼兒,這也許是出於對幼兒的特別關愛之故。埋葬採用立置的方式埋入地下,地面上露出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