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洞墓室
由於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當時漆器的製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中的比重顯着增加。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例如﹕曾侯乙墓有編鐘一架﹐共64件﹐編磬一架﹐共32件﹐顯示了諸侯行禮作樂的大排場。青銅禮器中﹐有“升鼎”一組共9件﹔一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國君身份。下層貴族和上層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銅禮器的陶“禮器”隨葬。在各地發掘的大量戰國小型墓裡﹐隨葬甚少﹐卻都有着一組仿銅的陶器﹐如鼎﹑豆﹑壺之類。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甕等日用﹐而不是禮器﹐這可能是由於秦受禮制的影響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的戰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築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 ﹐但它們的出現意味着商周以來的傳統墓制發生了變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大墓裡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屍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 ﹑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屍體側身而臥﹐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一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到了秦漢,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纔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黃腸題湊”。
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爲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爲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在中原一帶的 “空心磚墓”。它只流行於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爲“磚室墓”。到了東漢 ﹐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爲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複雜﹐佈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裡還繪有彩色壁畫。
閱讀更多小說最新章 節請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