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煥之道
袁崇煥只是一個“寧前道”的小官,朝中沒有後臺,居然敢於違抗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旨意,實屬大膽。(百度搜索給力文學網更新最快最穩定)不過從他以後敢說5年平遼的大話,不賣皇帝的帳敢於擅殺毛龍來看,其本性大膽是一貫如此的
高第無可奈何,只撤錦州、右屯、大淩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屯民入關,拋棄糧谷10餘萬石。這次不戰而退,鬧得軍心不振,民怨沸騰,背鄉離井,死亡塞路,哭聲震野。
寧前道袁崇煥既得不到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又失去其座師大學士韓爌和師長大學士孫承宗的奧援,在關外城堡撤防、兵民入關的極爲不利情勢下,率領一萬餘名官兵孤守寧遠,以抵禦後金軍的進犯。
敵酋汗努爾哈赤在佔領廣寧後的四年間,做了一件大事,就是遷都瀋陽。天啓五年(1625年),努爾哈赤將都城由遼陽遷到瀋陽。後金都城的西移,表明努爾哈赤要進一步鞏固在遼瀋地區的統治,進而對明朝做出更大的舉動。
但是,他雖派兵攻奪旅順,並未大舉進攻明朝。這時他忙於鞏固其對遼瀋地區的治理——整頓內部,移民運糧,訓練軍隊,發展生產,施行社會改革,鎮壓漢民反抗。同時,更由於孫承宗、袁崇煥等防務工作井然有序,無懈可擊,沒有太大把握,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努爾哈赤蟄伏不動,等待時機。善於待機而動的努爾哈赤,曾值熊廷弼下臺之機,奪佔沈、遼;這次又得到孫承宗罷去、高第撤軍向關內、寧遠孤守的哨報,決定攻打寧遠城。
後金軍要大舉渡河的軍情被明軍探得。天啓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初六日,經略高第奏報:“奴賊希覬右屯糧食,約於正月十五前後渡河。”果然,後金大軍渡遼河,向西撲來。
此後,初十日,努爾哈赤從十方堡出邊,前至廣寧附近地方打圍。十二日,回到瀋陽。努爾哈赤當即吩咐各牛錄並降將,每官預備牛車30輛、爬犁30張,每人要靰鞡3雙,還要各炒米3鬥。就是要官兵預備牛車、爬犁、鞋子、乾糧等。他做好準備,便率師出征。
正月十四日,敵酋努爾哈赤率諸王大臣,統領6萬大軍,號稱20萬,往攻寧遠。十七日,西渡遼河。八旗軍佈滿遼西平原,清官書稱其前後絡繹,首尾莫測,旌旗如潮,劍戟似林。八旗勁旅,雄偉壯觀,軍容強盛,撲向寧遠。
後金兵渡遼河,警報馳傳明朝,舉國洶洶,人心惶惶。兵部尚書王永光“集廷臣議戰守,無善策”。明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麒,聞警喪膽,計無所出,龜縮山海關,擁兵不救。道臣劉詔等要統兵2000出關應援,高第令已發出的兵馬撤回;李卑援兵蜷縮在中後所,李平胡的援兵不滿700人,又退到中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