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和四年末。
譚稹率領河東將領李嗣本和耿守忠(原遼將,曾被張憲擊敗過)無驚無險的接收了雲地。
吳玠率領所有云地的梁山軍護送最後一批願意跟水泊梁山走的民衆通過居庸關來到了燕地。
李衍並沒有讓吳玠在燕地逗留,而是讓吳玠帶着軍民直接去了薊州港,然後安排民衆登船前往已經收復了的全州。
宣和五年初。
宋國派來接管燕地的主要首腦人物都到了雄州,他們分別是:王安中,詹度和种師中。
趙佶親下詔書,任命尚書左丞王安中爲少保靖難軍節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撫使判燕山府,任命資政殿學士詹度爲燕山府安撫使,任命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种師中爲副都總管。
其實,趙佶原本想讓收復燕雲最大的功臣蔡攸擔任燕地守臣的,但蔡攸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肩負不起這幅重擔,他也不想長期在外,於是便竭力推辭——他給趙佶上奏章說自己身體不好,時常嘔血,無法完成這一重任。
趙佶令蔡攸推薦燕京守臣,蔡攸便舉薦王安中,說王安中是河北人,瞭解熟悉北方之事,可讓他宣撫河北燕山。
王安中是進士出身,很有文才,年輕時,“曾師從蘇軾、晁說之”,他以彈劾蔡京而聞名,說蔡京“欺君僭上、蠹國害民”,與王黼、樑師成關係不錯,自宣和三年,開始擔任尚書左丞。
趙佶對王安中出任燕京宣撫使很重視——王安中臨行前,趙佶在崇政殿召見他,並拿出深藏於內府之中的金、玉之器,以及瓶、爐、硯、幾之類的寶貝,讓王安中帶至燕京,“鋪陳於州寢,以滉大夷狄”。王安中所受禮遇之隆,一時殊絕。
王黼對王安中也寄予很大的希望,他特意爲王安中設宴送行,並贈詩相祝,而且還悄悄向王安中許諾:“等你期滿歸來,我可幫你登上宰相之位。”
可見,王安中的位置有多重。
蔡攸雖然不願意當燕地守臣,但他卻極爲願意立收復燕雲這個不世之功,因此他不停的催促李衍交割燕地。
蔡攸之所以這麼着急,還有一個原因——蔡攸已經打聽清楚了,不久前,李衍手下大將劉錡在漢城大敗高麗和泰封聯軍,換而言之,漢城之危已經解除了。
因此,蔡攸害怕李衍反悔,不再將燕地給他們大宋。
李衍豈是反覆無常的小人?
再者說,劉錡是打敗了高麗、泰封聯軍解了漢城之危,但高麗名將拓俊京也不是吃素的——那一戰,高麗、泰封聯軍敗是敗了,但在拓俊京的指揮下,並未真的傷筋動骨,其還擁有一戰之力。
就目前的形勢看來,雙方到底誰勝誰負,還不好說。
所以,李衍也不廢話,直接就讓宋軍借道,將鬆亭關和古北口交給宋軍大將楊可世和姚平仲。
待願意跟水泊梁山走的人全都撤到了薊州港登上了日不落艦隊,李衍將岳飛軍、劉敏軍、李懹軍全都撤到薊州,然後將居庸關、紫荊關、涿州、易州、順州、檀州、景州全都交給了宋國。
數日之後,李衍在燕京皇宮之中宴請王慶和蔡攸。
次日,李衍就率領解煩軍和王彥軍離開燕京前往薊州城。
兩日後,呼延慶代表水泊梁山與种師中和趙良嗣辦理了交割事宜。
曾有人勸李衍將燕雲的防禦工事破壞,將燕雲的財富掠奪一空。
不過——
這個建議被李衍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因爲李衍堅信自己一定還會回來的!
順便說一句,在撤走之前,水泊梁山還回收了自己發行的紙幣,也就是用金銀換回了自己發行的紙幣。
水泊梁山此舉大大保證了自己所發行的紙幣的價值,進而讓世人更加認同水泊梁山發行的衍幣。
呼延慶等最後留守在燕京的水泊梁山人員撤離了之後,太師、領樞密院事、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童貫和少傅、鎮海節度使、河北河東路宣撫副使蔡攸,率宋軍主力高舉旌纛,鳴鼓吹笙,浩浩蕩蕩,來到燕京城下。
燕京城裡的民衆,手捧香火,迎導宋軍前行,並高聲歡呼道:“契丹既滅,水泊梁山歸國,王師入城,復見天日。”
燕京城裡,人人相互慶賀,家家興高采烈。
收復燕京,終於實現了宋朝皇帝的百年夢想。
不過——
童貫入城時曾發生過一件小事,似乎有不詳的意味。
當時,已有一小部分宋軍入駐燕京。
第二天,童貫、蔡攸等宣撫司人馬,以及王安中、詹度等燕山府官員,纔開始向燕京挺進。
爲了安全起見,童貫令郭藥師率領常勝軍擔任先鋒,走在最前邊。
城中宋軍望見常勝軍朝燕京而來,以爲是金兵或是遼國餘孽趁機來搶奪燕京——這也不怨燕京城中的宋軍誤會,因爲常勝軍仍然穿左紉軍服,沒換穿宋軍軍服,因此很像是遼軍和金軍。
於是,宋軍“棄軍即遁,營中大擾”。
郭藥師趕緊派人前去說明,這才“撫之方定”。
這件事,也說明了宋軍中瀰漫着一種對遼軍和金軍的恐懼心理。
不管怎麼說,童貫和蔡攸都帶大軍進入燕京城了,這意味着燕地收復了。
然而——
還沒等童貫、蔡攸等人慶祝燕地收復,金使就來了。
金國這次派來的使節是撒盧母和高慶裔。
他們是奉完顏阿骨打之命來將當初宋金簽訂的合約的副本交給宣撫司的。
看見這份合約,童貫、蔡攸等人就是一陣頭疼。
按照這份合約的約定,燕地官員的錢物,燕地的奚、契丹、渤海等族人,還有平、營、灤三州都是金國的,另外燕地的賦稅也是金國的,還有之前談好的歲幣,也必須如數給金國。
這是當初兩國說好的。
再者說,沒有金軍威脅,李衍也不可能將燕雲給宋國,這是抹殺不了的。
更重要的是,金國的十五萬大軍可還在鬆亭關和榆關外,如果不讓金國滿意,金軍明天可能就會攻打鬆亭關和榆關,然後南下。
之前那兩場大敗仗,已經讓宋軍從上到下都畏懼遼軍,而金軍還是一敗再敗遼軍的強大存在,更是宋軍將士不敢惹的,所以,自童貫以下,全都不想跟金軍發生衝突。
基於此,童貫等人一商量,最終決定履行之前簽訂的條約。
當然,也不是完全按照之前所約定的給付。
例如,燕地官員的錢物,就不能給金國——燕地的官員,大部分跟李衍走了,一小部分投降宋國了,不論是哪者,都不方便剝奪他們的財物給金國。
所以,這部分只能是折現。
奚、契丹、渤海等族人本就不是漢人,童貫等人正愁怎麼處理他們,既然金國願意要,索性就全都給金國好了。
平、灤、營三州目前還在原遼國平州路副節度使張覺手中,因此完全可以推出去。
燕地的賦稅和歲幣也都是錢的問題,給。
總之,按照趙佶的指示,錢能解決的問題,對於他們大宋而言就不是問題。
見宋國君臣這麼好說話,金使提出了一條讓宋國君臣無論如何都不能答應的條件——索要常勝軍。
當初,宋金約定,將鬆亭關、榆關以外的民戶都劃歸金國所有。
常勝軍自郭藥師以下的八千餘人,原來都是遼東人,因此,全都應該遣返回去。
童貫對於金人的這個無理要求,非常氣憤。
童貫對左右說:“常勝軍與郭藥師早就歸降我朝,都已按功授官,這怎能遣返呢?”
可宋國上下又都懼怕金人南下,不敢得罪金人。
最後,點檢文字李宗振向童貫提出一個建議:“是不是可以用燕人來代替常勝軍?如果可行,那麼不僅常勝軍仍然是我之軍隊,而且,又可得到燕民的田產交給常勝軍自己經營,不用國家再調撥錢糧來養常勝軍,此一舉而兩得也。”
童貫等人聽後,覺得這個建議不錯,遂立即寫成奏章,申奏朝廷。
接到童貫的奏報之後,趙佶立即召集王黼等大臣緊急會商,最後同意宣撫司提出的用燕人代替常勝軍的辦法。
接到趙佶的指示之後,童貫派趙良嗣去與金人交涉。
金人這次之所以來敲詐宋國,除了確實是想從宋國撈些好處以外,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金人氣他們出動了十五萬大軍,又奔走相聯各方勢力,結果好處全都被宋國得了,第二個原因,金人氣宋國封李衍爲遼東王,故意挑撥金國和水泊梁山的關係,爲今後留下無數後患。
目前,金國既要捉天祚帝,防止遼國死灰復燃,又要捉已經建國了的蕭幹,還要防備準備回半島的水泊梁山,其實是沒有精力跟宋國開戰的。
所以,儘管金人很恨宋國,但也只能是見好就收。
因此,金人很快就同意了宣撫司提出的折中辦法,也就是用燕人抵常勝軍。
金人(其實是原遼臣)很快就統計出,燕京所轄州縣境內家產在一百五十貫以上的人家有三萬餘戶,就用這三萬餘戶抵常勝軍。
燕地的富戶們聽說金人要將他們遷往金國,都很不情願,因爲金國地處關外,屬於窮鄉僻壤,而且路途又艱難遙遠。
可惜!
他們這些民,怎麼可能改變金宋兩大強國的意志?
不久,宋軍便配合金人組織燕地的富戶們撤出燕地。
燕地一片怨聲載道。
金人見狀對燕人解釋說:“將你們東遷,並非我們本意,是宋朝提出的建議,他們想留下常勝軍,而且要利用你們的田宅來供養常勝軍。”
聽了這個解釋,那些失去家業和故園的燕人,對宋國莫不心生怨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