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王反了!?五萬大軍都反叛了?”楊士奇聽到消息,驚出了一身冷汗,連忙命人堵死了城門,想依託高牆拼死抵抗。
葉信、魏志強、吳壽安輪番上陣,使盡了各種手段,皆被打了回來。
朱柏見久攻不下,頓時心急如焚:根據東廠的情報,瞿能父子已率軍進駐了當陽,按日程算,不出兩日便可與安陸侯吳傑的兵馬取得聯繫。他們雙方的兵馬加起來怕不下十萬大軍,若在拱辰門這裡耽誤了太多時間,以後的戰略部署還如何展開?
若是等瞿能、吳傑兩路大軍在荊州城外匯合,以己方眼下的實力根本抵擋不住。
就在朱柏皺眉思考的時候,一旁的朱久炎建議道:“父王,不如讓黃芳與王佐上去試一試?”
“黃芳、王佐?”朱柏聽了心念一轉:這二人是練子寧的副手,頗受這路官軍的信賴。眼下楊士奇的能耐並不足以服重,讓他們二人出馬勸降,說不定能起到奇效。
“黃芳!王佐!”朱柏沉聲問道:“讓你們二人前往勸降,十分危險,若楊士奇決意抵抗,你們恐會遭遇不測,你們可敢前往?”
黃芳、王佐對於勸降自己曾經的部下可謂是信心十足,二人一齊拱手道:“末將願往!”
“好!二位勇氣可嘉,讓人欽佩!”朱柏擊掌一讚,隨即又對朱久炎下令道:“你親自帶五千精兵在後方接應,若兩位將軍勸降不成,就立刻率軍攻城,一個時辰內,務必拿下拱辰門!”
“兒臣領命!”朱久炎大聲應諾。
……
耳邊卻聽到喊殺聲朝着拱辰門這邊涌來,且有越來越大的聲勢,遍及數裡,都是清晰可聞。楊士奇知道,湘王的叛軍要攻上來了,他連忙扶着牆頭望下瞧去。
卻見兩名騎士脫離大隊人馬飛奔而來,二人解掉了一身盔甲,且打起了溝通的旗幟,看來是使者身份。
兩騎止步於城樓之下,正是黃芳與王佐。
“我乃湘王帳下王佐,特奉王爺之命,將此物交給楊大人。”
說罷,王佐猛拉弓弦,將手中之物用弓箭射上了城頭。
箭矢釘在木柱上,士卒將之撿來呈給楊士奇。
楊士奇看到那東西時,神色不禁大變。
那箭上綁着的,正是練子寧官服中間的補子織物。
“黃芳與王佐都反叛了……練大人的補子也在這裡,難道練大人已經戰死?”楊士奇忍不住驚道。
城下的王佐繼續扯着嗓門大叫道:“我家王爺已斬殺了練子寧,王爺說了,朝廷已允許王爺自治一方,你們已不用再戰了。先下城投降者王爺保其無罪,若頑抗到底,只會跟練子寧一樣人頭落地!”
黃芳也是順勢騎馬而出,仰頭叫道:“此事千真萬確,我乃湖廣都指揮使黃芳,爾等聽從本官號令打開城門!”
樓上各級將領不由得面面相覷,此刻練子寧死了,剩下的文官除了資歷微薄的楊士奇外都沒了蹤影,他們早就沒了鬥志,若不是爲了自保他們也不會聽從楊士奇的號令。
此刻又見到了黃芳與王佐在城下招降,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都聽慣了二人的號令。既然這兩位大人投降了都沒事,咱們這些小兵,還抵抗什麼?
當下就有人不顧楊士奇的叫喊主動扯了臺階上的防禦攻勢,奔了出去。楊士奇正要下令射殺,卻被左右一起上前綁了個死死的……鄭沂的親筆信非常管用,楊士奇看完,沒怎麼猶豫,當即跪地表示投降。
十幾年來,荊州城內的軍民早已習慣於聽從湘王府的號令,臨近湘西百夷地區他們對於戰爭也並不陌生,一整天家家戶戶都是很有默契地緊閉大門,有亂逃的官軍敗兵亂衝,男人也能勇敢地拎着菜刀出來保護妻兒;加上憐星帶着東廠好手與劉之榮的府衙官差配合,城中並沒有大規模的趁火打劫、爲非作歹、傷及無辜的惡事發生。
所有的荊州捕快四處張貼告示,解釋朝廷已命湘王自治一方,日出之前城裡肯定就能恢復秩序。
此刻天空已是一片明亮,太陽高掛。湘王府端禮門前數萬湘軍將士嚴陣以待,湘王府的文臣於最前頭齊列,左邊以曾言爲首;右邊則是以李堯爲首的一衆武將。
湘王府還是那座氣勢莊嚴的湘王府,出入的人員也是以前的熟面孔,只不過是將宮城旗幟上的‘湘王’兩個字變成的‘靖難’而已。
不過不要小看這麼一個小小的變化,這其中代表的意義可大。
衆人見朱柏父子登上宮城,齊齊跪下,三呼道:“王爺千歲……世子千歲……”
“士氣可用!”見到如此高昂的鬥志,朱柏也是激動萬分!待衆人三呼完畢,朱久炎才遞上楊士奇剛剛寫好的檄文。朱柏揚手展開對着宮城下的一衆文武官員和湘軍將士大聲說道:“先皇太祖高皇帝,於元末與羣雄逐鹿,披冒霜露,櫛沐風雨,攻城野戰,親赴矢石……終平定天下,建國立號,整頓朝綱,開創了我大明的萬世基業……不幸我皇考賓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縱之權,潛有動搖之志,包藏禍心,其機實深。
刀構陷諸王,以撤藩屏,大行無忌,而予奪生殺,盡歸其手,異日吞噬,有如反掌……且以諸王觀之,事無毫髮之由,先造無根之釁,掃滅之者,如剃草菅,曾何有然感動於心者……
我朱柏太祖皇帝之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分守法,爲國保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佞,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橫起大禍,屠戮宗室……
黃子澄、方孝孺等奸臣,蠱惑朝野,倒行逆施,恢復井田之制,殺戮皇家手足,亂祖宗成法,悖太祖遺願,奸佞不除,江山不保。
太祖高皇帝祖訓有云:朝無正臣,內有奸惡,親王必訓兵誅討,以清君側!義與奸惡不共戴天!今本王奉先皇遺命,除奸佞、清君側、安社稷、固大明,還我朗朗乾坤!天地神明,昭鑑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