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冷笑了兩聲,正想站起身來反駁,卻被朱柏與憐星同時伸手按了下來——這何福每句話裡都是有陷阱的,比武賽事雖然是兩大王府弄的,但是兩大王府也是要爲朝廷與皇帝效力的,從權威性來說沒有任何人能比皇帝高,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臣民。
щщщ.ttκan.¢o
在沒有造反的前提下,何福這些冠名堂皇的話,無人可以反駁,誰反駁誰就會被人扣上藐視朝廷、不忠於皇帝的大帽子。
梅殷輕聲誇讚着李景隆:“九江,你可是越來越厲害了,這何福幹得不錯,這樣影響力廣大的賽事自然要掌控在朝廷的手中才是。”
“多謝姑丈誇獎,都是爲陛下與朝廷效力嘛。”李景隆嘿嘿笑着,低聲回道:“當然景隆也是爲姑丈出氣。”
“景隆有心了。”梅殷點頭,臉色比起剛纔是好看多了,他對李景隆的恭敬與孝心很是滿意。
他們二人說完,就將注意力轉移到皇帝身上,對他們身邊的“山南國世子唐納德”,那是理都不理。
與外海小國的蠻夷說話,太掉價了,本國公坐在你旁邊,已經很給你面子了。
朱久炎對他們二人的高傲態度毫不在意,跟這兩人虛與委蛇太過消耗精力,不過來打擾自己更好。
以他的耳力,自然將二人的談話聽得清清楚楚,他此刻倒真的有些對李景隆刮目相看了,哪怕他是自己的仇敵。
這曹國公其他本事不說,單憑這一手爭權奪利、討好他人的本事,可是大多數人學都學不來的,完全不像世人所說得那樣,是個蒙靠祖蔭的紈絝草包。
不過,對朱久炎來說,李景隆這爭權奪利的本事卻不是個壞事,相反對湘王府十分有利。
先讓你蹦躂蹦躂,等老子再次來到京城的時候!曾言家的事情,再一起跟你清算!
憐星分化朱允炆文武兩大集團,用輿論挑撥、讓兩派相互爭鬥的計劃,他是知道的,李景隆喜好爭權奪利,正可加劇兩大集團之間的矛盾。
反而比武大會舉辦權這兒事,整個湘王府都不放在心上,朱久炎在很久以前就建立起了荊州講武堂。
這麼多年培養下來,荊州講武堂已經能夠源源不斷地爲湘王府系統的培養出人才,在忠誠方面,出身講武堂的學生,是外人根本無法比擬的,何必在武道大會上跟朝廷搶人才呢?
有眼光的人,自然會選擇湘王府;沒有眼光的,即便搶來,才幹方面可能還不如講武堂出身的學員,而且其中還可能有那種帶着特殊目的前來投靠的人。
這事兒所有湘王府的人都想得很清楚,整個湘王府的人都選擇了沉默,表示默認。
湘王府對於比武大會的舉辦權毫不在意,燕王府卻是不能無視,朱高熾三兄弟的臉色都變得非常不好看。
燕王府沒有系統選拔人才的機制,燕王麾下的文臣武將都是通過燕王的威名與人格魅力吸引而來,雖然燕王府已經猛將如雲,但他們志在天下,最缺的還是人才,尤其是能夠帶兵打仗的人才!
還有比眼前這些武人更適合的嗎?下面這麼多的人,經過層層選拔下來,武藝方面都是沒得說的,有帶兵才能的人才,也不一定沒有。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他們此行要是能爲父王帶回去幾個良將,便也是大功一件!不需要太多,一兩個足以!
所以舉辦權這事,他們三個不想放棄,朝廷拿去了舉辦權,不就名正言順的將表現出衆的人才,先選去了嗎!還能給他們燕王府留下什麼?
按照李景隆的德行,好的人才估計會被全選走,哪個勢力能在明面上搶過皇帝呢?人才也只會先選皇帝,到時候還能剩下什麼歪瓜裂棗?
這種上前頂雷的事情,當然還是老大朱高熾上。
朱高熾呵呵笑了兩聲之後,引來二樓衆人的目光,他達到了目的,纔開口道:“這位何將軍,聽您的意思,是要朝廷來接手這個比武大會的舉辦權,讓陛下親自擔當比賽的總裁判,來增加比賽的公正性與權威性?”
這個時候李景隆終於站了出來,他走到何福的前面,面對朱高熾道:“高熾,既然是爭奪天下第一高手的稱號,自然應該由皇上來親自主持,這樣天才武人才會從心底信服。”
說到這裡,李景隆對朱允炆施禮道:“陛下,您是九五至尊,天下共主,代表天道,微臣覺得,連廟裡的接受供奉的神仙、佛陀都沒有比您更有權威性了!”
頓了一下,他看朱高熾正要開口說話,冷冷一笑道:“只可惜,高熾,你雖然貴爲燕王世子,可是卻不通武藝,嘿嘿……這次武道大會,怕是無法出來擔任總裁判了。”
李景隆這話太惡毒了,他一方面隱蔽地嘲諷了朱高熾的殘疾短處,另一方面又給燕王府挖了個陷阱,跟皇帝在明處搶總裁判的位置,這話裡的意思太誅心了。
所有人都是眉頭一蹙,連同一陣營的梅殷與平安也不例外,當衆拿別人的殘疾短處來說事,可不是君子所爲,太過下作,沒幾個人會喜歡。
朱允炆雖然也認爲李景隆如此攻擊朱高熾大大不妥,但他不會出來斥責李景隆,在他的心裡,李景隆如此激烈的攻擊,正是對自己忠心的表現。如何能寒了表哥的心呢?怪就怪高熾你出身燕王府吧。
今天之前,徐妙錦本來是跟兄長徐輝祖一樣,支持朱允炆這個正統皇帝的,可是現在對於朱允炆的接連表現,她卻是失望至極,心中對兄長的選擇,對魏國公的未來充滿了擔憂。
朱高煦怒哼了一聲,正要開口怒罵李景隆,卻被朱高熾擋在了他的前面,只見朱高熾好似沒聽到李景隆話語裡的意思一樣,臉上還是那副和煦的表情,很是從容地對朱允炆道:“陛下,臣弟覺得,曹國公講得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還有一個不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