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婊子與牌坊”這樣的話,李景隆是萬萬不敢說出口的,他正色回道:“陛下無需擔心,所謂天地君親師,臣先侍君以忠,子才侍父以孝,這不正是禮制嗎?天地君親師,君在親之前。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汝南王選擇以忠侍君,並無有悖綱常之處。而且臣以忠侍君,告生父圖謀不軌,正是大義滅親之舉,陛下以此嚴懲周王,說不定還是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呢。”
李景隆這番話語,說得朱允炆連連點頭,對李景隆是刮目相看。
說實話,朱允炆還真是第一次知道自己這將門出身的景隆表哥,居然能說出這番話深合儒家禮制的話來。
不過,朱允炆卻是想岔了,李景隆這番話也是受人教授的,這不,教授他的高人已經來到了殿外。
太監王中又來報道:“榮國公、駙馬都尉梅殷求見陛下。”
“姑丈來得正是時候!”朱允炆連忙命人請梅殷進來。
梅殷進殿之後,照樣賜了坐,朱允炆將那封告密信遞予梅殷,梅殷拿着信件,裝作全神貫注地看了起來。
朱允炆劈頭問道:“姑丈,對此有何意見?”
梅殷越看臉上越怒,他一把將告密信摔在地上,怒道:“周王不忠,汝南王不孝!好一對不忠不孝的父子!”
朱允炆聽梅殷這麼一說,終於將擔心徹底放了下來,畢竟周王是他的親叔叔,他雖然很想將他的叔叔們一個個的都拔了,但是事到臨頭他還是顧忌頗多的。
這就是好名的代價。
朱允炆緩緩地問道:“景隆表哥以爲應當趁此機會削除周王爵位,裁撤他的三衛兵馬。姑丈怎麼看?”
梅殷道:“陛下,九江說得在理。周、齊、湘、代、岷等諸王,在先帝在位時就有許多不法之事,尤其是那湘王世子乖戾囂張,兇名聞名於天下,陛下削他們,削之有名!現在更有汝南王舉報周王圖謀不軌,朝廷且不管那汝南王是何目的,但這信上的證據卻是確鑿。朝廷應趁機拿下週王,以此爲由頭,嚴查其餘諸王的罪行!”
朱允炆聽得龍顏大悅,計議已定,便是着手派人去抓捕周王了。梅殷與李景隆是管軍的勳貴,抓捕周王之事,朱允炆自然想不到他們二人頭上去。
按照朱允炆的想法,是要派刑部尚書暴昭任欽差,去一趟開封,可是梅殷與李景隆這番計劃爲的就是爭權奪利,怎能能將抓捕周王、處置周王三衛的權利送予親近黃子澄與齊泰的暴昭呢?
“陛下且慢!”梅殷一聽朱允炆那話頭,就趕緊勸阻道:“陛下,河丨南都司許多衛所中的將領都曾經在周王麾下,一向是接受周王命令,年前,周世子還帶領他們馳援了大寧……陛下要是派刑部官員去周王府拿人,萬一周王其他的幾個兒子情急造反,河丨南都司有人響應,豈不是釀成了禍患?縱然朝廷能調兵撲滅,但削藩開端就受挫,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還是姑父考慮周全,朕險些犯了大錯。”朱允炆有些後怕地道:“照姑父的意思……朕該怎麼辦?”
梅殷慢條斯理地道:“派個在軍中有威望的勳貴,悄無聲息地前往開封,搞一個突然襲擊。”
“姑父指點的是。”梅殷的話,朱允炆深以爲然,他試探性地說道:“那朕就令魏國公徐輝祖往開封一行?”
徐輝祖當然是最好的人選,但是梅殷早已和李景隆商量好了,讓李景隆前往開封,拿下功勞與周王三衛的兵權,此時當然不會同意朱允炆的意見。
他裝模作樣地想了想,指着李景隆回道:“陛下,微臣認爲,派魏國公去,不如派九江去。九江以前多次赴各地練兵,派他出京辦差,不致招人疑心。而且岐陽王(李文忠)生前有許多舊部都在河丨南都司,若是九江出馬,這些將領見到了往昔大帥之子,定當恭敬聽命,聽候九江調遣,誰敢依附周王府?”
李景隆聞言,挺起了胸膛,立直了身軀,他對自己的出身,那叫一個自豪。先父李文忠的光輝事蹟一直被他所崇拜,徐達、常遇春之後,便是他父親李文忠了,那時連藍玉都得靠邊站!
先父曾經做爲軍中第一號人物,那時的曹國公府是何等的榮耀,何等的威風。雖然自己現在也算是手握重權,但比起徐輝祖與梅殷來還是差上許多,李景隆可是做夢都在想恢復軍方第一豪門的榮光。
朱允炆也是想起了李景隆家的威望,他連連點頭道:“不錯,不錯,表哥就在此地,朕差點捨近求遠了。表哥願往開封一行嗎?”
“陛下但有所命,微臣赴湯蹈火也是在所不辭!”李景隆毫不猶豫,立即答應了下來。
朱允炆也不再提刑部與徐輝祖之事,當即寫了一道密旨交予李景隆。
梅殷與李景隆低頭行禮,相視一笑。
李文忠生前帶過的將領是滿天下都是,但徐達生前就沒有嗎?說李文忠的舊部集中在河丨南,這純粹就是梅殷亂扯淡,他不想功勳與兵權落到文官,尤其是黃子澄的手中,只能選擇與他合作的李景隆前往開封。
不過從公心上來說,梅殷也考慮過,徐輝祖爲人方正,只怕他下不得手去抓捕周王,而李景隆爲人世故,愛玩點陰謀詭計,又與皇帝取得了共識,他的確比徐輝祖更適合去開封。
梅殷雖然有些私心,但是他對朱允炆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事關朝廷大計,他也經過了多方面的深思熟慮方纔做出這個決定。
李景隆揣着密旨出宮後連夜帶着侍衛出京,馬不停蹄地渡過黃河一路向北,直奔開封而去。
等他到了開封城外,身邊已經聚集了幾萬大軍,朝野上下對這件事情自然沒有收到任何消息。
梅殷則是在京城佈局,嚴密監控周王別院所有人等,只等李景隆那邊得手的消息傳來,他便立刻施行擬定計劃,抓捕周王與周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