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嘉靖承認不承認,徐謙說的話,確實有他的道理。
擋人財路便如殺人父母,上到宮中下到黎民百姓,數百上千萬人指着這口鍋吃飯,楊一清卻要砸鍋,徐謙這麼做,確實如他所言,既是爲了新政,也是爲了宮中。
現在徐謙跳出來,幹掉楊一清,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而嘉靖其實也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新政完了,他的內帑也就完了,沒了內帑,誰來供養你,難道還像從前一樣,讓國庫撥付?可是你必須明白,國庫並不是掌握在皇帝手裡,也不是你皇帝說給多少就給多少,你要是多要一些,天知道多少人要跳出來,將你罵的狗血淋頭,這種事,已經發生了太多次,而自從宮中有了其他的收入,就徹底實現了財政的獨立,再不必仰仗外朝,甚至外朝還指望着內帑,如此一來,嘉靖化被動爲主動,某種程度上,他的權利也隨着財政的獨立,增長了不少。
對於大明的天子來說,有錢纔有權,可是他的權卻換不成錢,這一點和,朝廷命官們不同,官員們則是有權纔有錢,只有握住權利,大家纔會將一箱箱的銀子搬到你的家裡。
嘉靖沉吟道:“楊一清致仕,那麼,誰可取而代之。”
這又是一個難題,嘉靖登基以來,內閣大臣像是走馬燈似得換,從前選擇閣臣,總是沒有主動權,而這一次,楊一清乃是楊廷和力薦進來的,如今聲名狼藉,楊廷和還好意思再推薦嗎?因此,現在的嘉靖擁有絕對的主動權,他決定是誰,就是誰,當然,前提條件是,這個人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格。
而嘉靖問出這麼一句話,就等於徐謙入閣絕無可能,因爲嘉靖問他誰可取而代之,本身就已將徐謙排除在外。
徐謙對閣臣的權利雖然垂涎,卻也知道自己火候不夠,而眼下,朝廷分爲兩黨,某種意義來說,自己爲首的新黨份子雖然未必在朝中佔據多數,可是已經有了平分秋色的實力,而接下來,入閣的閣臣自然是自己人才好。
原本徐謙想將恩師邀進來,可是左思右想,又覺得不妥,恩師年紀大了,受不得氣,還是頤養天年的好。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恩師乃是弘治朝的閣臣,資歷比楊一清還要高的多,請他入閣,卻非首輔,面子上,只怕過不去。
在這一點上,徐謙倒是沒有使用理性而是感性的思維,雖然恩師入閣對自己有利,可是爲此而來自己的恩師受委屈,徐謙的心裡也過意不去。
那麼……只有刑部尚書張子麟了,可是張子麟乃是刑部尚書,國朝未有刑部尚書入閣的,想來想去,徐謙也有些糾結。
嘉靖見徐謙不做聲,隨即道:“那麼,不如就讓張璁來吧。”
張璁……
張璁這個人徐謙可是有印象,在歷史中,他在大禮議之中極力支持嘉靖,他當時不過是個新科進士,在部堂裡觀政時,就曾上過幾道奏疏,聲援嘉靖,而嘉靖自然大爲感動,不過很快,張璁就被楊廷和打發去南京玩泥巴了,這七八年來,可謂仕途跌宕,或者用跌宕來形容並不合適,因爲這傢伙根本連升都沒升過,也無所謂的跌,若說非要類比,那麼潛水艇來形容他比較合適,而且還是阿三牌潛水艇,潛下去,保準浮不上來。
張璁就是這麼個人,就因爲犯了一個錯誤,所以被打壓至今,據說上一年,他還上了一道奏疏,說是找到了一本道經,久聞陛下在參悟大道,所以生呈天聽。
這種行爲,其實徐謙是可以理解的,因爲這廝絕不是腦子壞了,而是他的處境反正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楊黨要打壓他,就算在新黨裡頭,他也出不了頭,索性就無恥到底,總比一輩子被壓死的好,他選擇的路很艱辛,也很坎坷,他想走的天子路線。
天子路線看上去似乎很高大上,似乎比巴結朝中的大佬要高明的多,所謂巴結自己的領導,不如巴結自己領導的領導,這句話本身是沒有錯的,可是錯就錯在,眼下大明朝是領導把持輿論和權利的時期,天子……天子每天躲在宮裡,你巴結的着嗎?你就算巴結的着,人家就真肯重用你?
而且他的這種行爲自然是人人喊打,楊黨罵,王黨也罵,都覺得此人無恥,天子修道,本就是不務正業,你倒好,人家瞌睡了你給人送枕頭,人家起夜了你給人家端尿壺,有這麼沒用節操嗎?
輿論對張璁很不寬容,上官們看張璁更是厭惡到了骨子裡,就是在衙裡的公人看他也沒多少敬畏,張璁是這個時代的悲劇,假若他生在百年後的大清王朝,說不準還有發跡的可能,可是現在……若是非要形容他,徐謙只能用四個字——人艱不拆!
可是……這孫子的春天居然來了。
嘉靖這個時候卻是想起了他來。
單單如此,這實在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可是接下來,徐謙開始陷入了深深的疑竇,張璁雖然比自己早做官,可是也沒早多少時候,只是比徐謙早一科而已,他年紀大,雖然中的是進士,所以也沒有點入翰林的機會,爲官十年不到,此前呢,基本上就是在南京打醬油,可以說未立寸功,要出身沒出身,要資歷沒資歷,至於水平,暫時也看不出來,就這麼個三無人員,就因爲嘉靖看得順眼,所以讓他入閣?
這……有悖常理啊。
莫非……陛下這是想要立威……
是了,藉着這個機會,把拍馬屁的張璁入閣,這等於就是對天下人說,這天下老子說了算,你們說他沒資歷是不是,你們說他沒出身是不是,你們說他沒水平是不是?可是朕喜歡,這就足夠了。所謂領導說是不是也是,嘉靖就是要做這種領導,從此之後,誰還敢跟皇帝老子對着幹?
而且,張璁這個人顯然是沒有太多節操的,至少現在是如此,皇帝要修道,他送道經,皇帝覺得老子委屈,他就立即上書,告訴天下人皇帝老子不能受委屈,嘉靖顯然也需要這麼個聽話的人,這種人極爲重要。
徐謙雖然深得信任,屬於寵臣的範疇,但是卻非順臣,就比如說嘉靖修道,徐謙可以不吭聲,既不會反對,但是也絕不會吃飽了撐着去支持,你修仙是你的事,我做自己的事,互不干涉。
可是順臣是什麼呢?順臣就是,皇帝老子想出恭,這個人就會端着屎盆子來,皇帝老子肚子一餓,他便不免要垂淚,大呼陛下君餓臣死。
嘉靖顯然,覺得自己在修道大業上,在朝中還缺少這麼一個人,所以,就是張璁了。
只是在徐謙看來,張璁入閣,卻未必不是威脅,他沉吟道:“張璁的資歷……只怕不夠,陛下若是信任他,應當先調他先在地方,讓他有所作爲之後,再遷入京師。”
嘉靖微微含笑,道:“無妨,張愛卿入閣,朕已思慮過,朕登基以來,入閣的閣臣哪一個不是出身良好、資歷足夠,可是又如何,最後把是辦糟糕的,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那麼,就讓張璁來試試吧。”
話說到這個份上,就沒有任何餘地了,徐謙只恨自己沒有請恩師出山,於是笑道:“陛下既然心意已決,微臣自然不敢多言。只是……陛下,微臣在直浙時,曾向直浙許諾,要廢除朝廷此前頒佈的商稅徵收,改用新的稅法,當時臣也是事急從權,擅自做了主張,還請陛下恕罪。”
嘉靖微笑道:“這倒是無妨,既然是新稅制,那就辦新稅制吧,新政的事,畢竟你最熟稔不過,這新稅制,自然還是你來辦。”
徐謙道:“可是要辦新稅制,首先就在於整肅戶部,除此之外,還要對戶部進行諸多改革,比如設稅局,建錢糧局,這些……若無陛下恩准,只怕微臣難以實施。”
其實徐謙今日入宮的目的,一方面是敦促嘉靖無論如何,直接準了楊一清的請辭,另一方面,卻是爲戶部的改革做最後的鋪墊,現在內閣已經阻止不了新稅制,而且新稅制又是人心所向,眼下最後的關節,就只剩下皇帝了,只要皇帝點了頭,一切的事都將迎刃而解。
嘉靖道:“你給朕一句準話,是不是唯有新稅制,才能讓如意坊和海路安撫使司有銀子賺?”
徐謙鄭重其事的道:“不但能增加內帑,還能增加國庫的收入,兩者都可兼得。”
嘉靖毫不猶豫的道:“既然如此,那就放開手去做,朕能支持你新政,這新稅法,自然也將鼎力支持。”
徐謙終於鬆了口氣,道:“陛下聖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