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往後的戰略

次日,李星洲緩緩從暖洋洋從牀上醒來,一旁詩語還在熟睡,小別勝新婚,她太累了。

經昨晚的動靜,大家都知道他回來了。

何芊高興得掛在他脖子上,隨後又撅着嘴問他蒲察伶的事,李星洲直接給她解釋,她小性子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快便拋之腦後。

阿嬌則根本不提這事,溫順懂事的樣子,不過李星洲主動跟她提,還說了些情話,說得很文雅,說的阿嬌暈頭轉向,還趁機背了首情詩來賣弄一些,阿嬌更覺得幸福了,大概這就是才女吧。

原來蒲察伶纔到京城就被詩語知道了,不是嚴申嘴不嚴,而是魏雨白說漏了嘴,隨後就被詩語接道了王府裡。

見府裡沒鬧起來,起芳表示很失望。

......

回家後第一天,王府裡格外熱鬧,人都往後院擠想看他,李星洲乾脆出去,讓衆人看個夠。

不過隨後便是忙碌,徹頭徹尾的忙碌。

軍中將士賞賜,戰後傷病安置,許多問題都急需解決,很快就忙得腳不沾地。

隨後因爲接近年關,加之今年發生的事,王府來客絡繹不絕,各國使節也紛紛進京朝拜,拜見皇帝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玩王府跑。

家裡還好有詩語她們幫忙張羅,稍輕鬆一些。

另一方面,在衆大臣全是一片慶賀聲中,也有人跳出來挑事,那就是禮部官員,挑着蒲察伶的事說,可景國對士大夫畢竟太好,不好動他們。

李星洲也煩,偏偏一時拿禮部的一幫老傢伙沒什麼辦法,隨他們去吧。

以他現在的聲望地位,這些人也只能狺狺狂吠,或者說無能狂怒了,除此之外毫無辦法,就是蚍蜉撼樹罷了。

到臘月,慢慢閒暇下來,就陪家裡的女人們,兩個孩子只有小名,還是皇上賜名,大名是等着他回來起,不過李星洲也一時沒想到什麼好名字。

孩子的大名不用着急,反正現在他們啥也不知道呢,要好好想一想,可別坑了孩子一輩子。

德公、何昭、薛芳、湯舟爲、溫道離等人也陸續來過王府。

隨後軍中將領幾乎都來了,像魏朝仁、楊文廣、折惟忠、固立川、辛贊等邊關外將,皇帝讓他們年後再回去,今年便在開元過年了。

他們在驛館落腳,尋常大臣爲避嫌自不會去交好邊將,他們在京城能去的也只有王府。

李星洲也明白他們處境,所以讓他們在驛館待不住就多來王府走動。

有皇帝的信任,他不用避嫌,況且這些人和他並肩作戰,都是下屬,來王府也合情合理。

李星洲還接濟了固立川,折惟忠。

固立川是平州守將,餉銀不少,不過他那點銀子在平州是充裕,到了京城就不夠康了。

折家地處貧瘠西北,還要常年與夏國對峙,有點銀子都用在武備上了,也不富裕。

而楊文廣和魏朝仁就不同。

魏朝仁關北節度使,如今還兼管燕山府,景國官員本來俸祿就豐厚,加上他身兼數職,加起來光俸祿就是一大筆。

楊文廣則經略太原府,俸祿高是一方面,太原放在南方或許不算什麼,但在北方那就是數一數二的富庶大府,李星洲不信他一點油水沒撈。

至於剩下的義軍首領辛贊,皇上已經重賞其五十萬金,賜府邸一座,往後肯定還會有其它封賞。

李星洲也慢慢回憶起來,辛贊?辛棄疾的爺爺好像也是這個名字啊!

按照前世發展,金軍南下,北宋丟了半壁江山,他因家人無法難逃,爲生計只好留在金國做官。

不過辛贊是典型的身在金營心在宋,所以即便在金國做了官還一直教育自己的孫子辛棄疾,讓他學習孔孟之道,教他兵法武藝,讓他將來南歸報國。

辛棄疾長大後,在北方組織義軍,四處抗擊金軍,隨後率領數萬人衝破金人防線南下歸宋。

而辛棄疾也是天縱奇才,詩詞詞寫得好,留下“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衆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等等千古名句。

被稱爲詞宗。

宗字用得好,若說文風,李白稱仙,因爲他的是有縹緲空靈之感。而辛棄疾的詩詞則有一種魏然大宗之感。

不過他的才能不只在詩詞,軍事上也十分出色,在金國時候與金軍的各種鬥爭就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後來他還寫下《九論》,《十議》,其中非常能體現其戰略眼光。

後來被經常奉行的“守江必守淮河”戰略就是辛棄疾此時提出。

大意就是南方要想守,長江防線是不好守的,必須將戰線北推,以秦嶺淮河爲防線才能長久防守,理由很多,不多贅述,但歷來歷史上的南北政權戰爭都驗證這點。

北方政權想南下,如果無法攻克淮河防線,最終基本徒勞無功。

而南方政權想防守,只要沒有淮河防線,那麼基本玩完。再怎麼盡力拖也只是時間問題。

都說長江天險,但只要北方大軍過了淮河,南方無法及時奪回淮河防線,渡長江的戰例多得數不勝數。

所以辛棄疾是文武全才,可惜他投南宋一開始就是錯付。

李星洲也替他不值,宋朝連自己的武將都不放心,何況他這個從金國歸來的將領呢?

辛棄疾迴歸之後躊躇滿志,一心想着爲國建功,北上收復失地。

可就南宋那慫樣,他完全沒有機會。

比如被人們帶的亂七八糟的岳飛之死,居然有不明所以的反智人自以爲是,亂跟風爲秦檜和趙構洗地。

岳飛的死很簡單,秦檜和趙構找金國割地求和,金國人開出的最重要一個條件就是岳飛必須死!

因爲他們之前被岳飛打慘了。

所以後來岳飛就死了,趙構向金國稱臣納貢了。

辛棄疾沒岳飛慘,但也不差多少,甚至連原因都別無二致。

因爲辛棄疾一直諫言要北上收復失地,光復中原,不能不思進取,偏安享樂等着北方大軍南下。

之後他在朝堂不斷被冷遇、打壓、排擠、隨後到處外放,形同流放,輾轉各地,最終鬱鬱而終。

在沒骨頭的南宋,有骨頭的人下場都不好。

而想到這些,卻讓李星洲對辛贊這人放心很多。

他在淪陷區雖然迫於生計在金國做官,但卻不斷教育自己孫子,最終還讓他加入義軍,帶兵南下,其忠勇是可靠的,能力也不用懷疑。

不過李星洲也有些心虛,畢竟抄了人家孫子的詞去裝逼,做賊心虛說的就是這種。

好在現在辛贊還很年輕,不像會有孫子的樣子。

......

到臘月初,很多事情已經處理得差不多,每天和親朋好友聚聚,到後山和秋兒、趙四、鐵牛、祝融等人研究研究新產品,陪陪老婆們,日子又悠閒起來。

金國也怕了,臘月初,第一批石墨礦順着水道南下,運抵開元城,動作十分迅速麻利。

王府已經沒石墨好長時間了,之前一直用倉庫裡的儲備,後來倉庫裡的也用光了,如今終於到貨,衆人歡呼雀躍。

李星洲已經派出許多人在全國各地尋找各種礦脈,不過沒個幾年時間難有成效。

.......

到臘月中旬,慢慢也出現一件怪事,很多外地人來拜會起芳,而且都備有珍貴重禮,看起來都是大戶人家。

跟起芳交流之後才明白,原來是沿海各州的大族。

去年起芳奉他的命在沿海各州推行稅賦改革,主要是出海收費,附帶革新納稅制度,結果遭到這些地方大族和部分官員的一致反對和阻撓。

此舉甚至讓起芳處境危險,若非她也是上過戰場的狠人,換個人只怕早頂不住,但最終改制試行也無疾而終。

李星洲的新稅收制度其實就是雍正的改革,他只是照搬。

雍正是李星洲最喜歡的幾個皇帝之一,也是一個真正爲百姓考慮,想着分利於民的皇帝。

在他之前,中國賦稅制度基本是按人交,有幾個人交多少稅。

可問題就在於,有的百姓家裡有人,當時沒地或者地少,有的大族家裡良田萬畝,卻只用按家裡人頭交稅,出現的情況可能是良田數萬畝的豪紳大族,和普通沒田沒地的百姓交的稅差不多。

這公平嗎?

所以雍正要求“攤丁入畝”,交稅按家裡擁有的田畝算,田地越多交稅越多,田地少的少交稅,沒田地的不交稅,哪怕家裡人再多也一樣。

此舉就更後世取消農業稅,設一個工資最低限度,不過線的不用交稅,過線的收入越高,交的稅越多差不多一個道理。

既能大大減少底層人民負擔,又能阻止大族豪門肆無忌憚的土地兼併,因爲土地太多的話,光是交稅也能交死你。

另外要求讀書人也要和農民一樣納稅,不能因爲是讀書人就搞特殊,八旗子弟往後不能靠國家白養,要自力更生。讀書人交稅,農民賦稅就可以減少,八旗子弟自力更生,國庫就不用加稅。

雍正的改革可謂雄心勃勃,翻天覆地,是真正意義上的爲底層爭利,爲此他不惜與滿朝大多數大臣,無數豪紳大族和讀書人作對。

讀書人雖然沒有槍桿子,卻有筆桿子,掌握話語權,所以雍正被罵得最慘,罵得體無完膚,罵到他氣得興文字獄。

而另一方面,官員和地方豪紳勾結,阻礙他的改革,因爲這改革就是赤裸裸的把蛋糕切出一大塊,分給底層百姓,觸動他們的利益。

最慘的是,文人士大夫掌握話語權,底層百姓又因爲認知有限,根本不明白雍正的改革是爲了他們,讀書人罵,他們也就不明所以跟着罵,反正讀書人有見識,他們說的肯定是對的。

想來也很悲哀,雍正勞累一生,勞累到壯年早逝,想盡辦法,用盡手段與讀書人作對,與八旗子弟作對,與官員豪紳作對,爲的就是分利給底層百姓,阻止豪紳大族繼續兼併土地。

結果卻是被百姓罵得最慘的皇帝......

後來讀書人說“康乾盛世”,特意把雍正剔除了。

後來他兒子乾隆,一上臺把他的改革都廢了,因爲安逸,不用頂着各方壓力,還能得好臉色。

所以乾隆被吹得最好,讀書人吹,百官吹,百姓也跟着吹,什麼“十全老人”“文成武德”,乾隆聽着高興啊。

官員也高興啊,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貪腐;讀書人也高興啊,他們又不用像老農一樣交稅,高人一等。

豪紳也高興啊,以後他們即便有數萬畝良田,交的稅和沒田的普通百姓也差不了多少,還可以接着肆無忌憚兼併土地。

只有百姓慘了,越來越多的人手裡沒田地,卻還要按照人頭交稅,只能去給豪紳大族當狗,任由壓迫。

不過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他們肯定不知道,曾經有改變一切的機會就在面前,可惜擦肩而過。

而乾隆時期的大清也是表面看似繁榮,實際內部開始不斷腐朽,其實很多都是靠嘴吹出來的。

讀書人要吹,畢竟雍正要他們和農民一樣上稅,乾隆對他們這麼好,當然要吹。八旗子弟、大多數官員和豪紳也要吹啊。

知道乾隆後期,粉飾太平再也遮掩不住帝國內部的腐朽,瞬間看起來華麗的帝國大廈轟然開始倒塌。

好在後世人們回首去看雍正那些改革,也給予了他正確的評價。

李星洲其實很佩服雍正這樣敢和全國作對的皇帝,敢於嘔心瀝血付諸改革的皇帝。

可惜的是他不像漢武帝、唐高宗或者他爹那樣有戰功,所以威望不夠,人望不夠。

其實李治也打壓過豪族,如果他不打壓,唐朝可能在李世民之後就進入乾隆時那樣。李治也面臨同樣困境,大族勳貴子弟滿朝都是。

可李治有戰功啊,蘇定方幫他滅西突厥、滅西域諸國、滅百濟、敗高句麗,威望達到一個可怕的程度,從後人給他“高”這個只有非常牛逼的開國皇帝才用的諡號就能看出其威望。

而雍正沒有,他沒法服衆。

李星洲正是吸取他的教訓,才覺得向對外發動戰爭,積累威信,再利用這些威望對內徐徐改革。

雍正的另一個遺憾就是他的改革和底層百姓站在一起,可底那時層百姓大多民智未開,根本不明白原來這麼做是爲了他們!最終導致雍正孤立無援,積勞而死。

所以第二個教訓就是要宣傳,基層宣傳一定要夠!即便百姓不明白政策道理是什麼,至少要讓他們知道這麼改革是爲了他們好。

不然到時那些大族多的是讀書人,能說會道,能言善辯,隨便幾句話就能忽悠着百姓去鬧,就像上次他想修路,結果被百姓因破壞風水攔了一樣。

這些他準備好幾年了。

而今凱旋,他的威望足以推行改革。

但是,雍正還有最後一個教訓,那就是不能廣樹敵人,必須分割包圍,讓他們麻痹大意,逐個擊破。

雍正爲百姓的心是好的,可他太急,樹敵太多。

他一下與全國大半官員、豪紳大族、八旗子弟、讀書人樹敵,哪怕他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拼命三郎,可最終結果也是操勞成疾而死,他取得的部分勝果也馬上被他兒子翻過來。

所以李星洲想好了,必須一步一步來。

向從沿海,然後北方,最後再蜀中!拉一派打一派,逐個分割消滅。

而且打壓豪族時儘量與文人團體不衝突,這也是他不理會禮部那些人攻擊的原因。

看着天空逐漸漂亮雪花,李星洲站在護欄前,自言自語:“看來年後要去趟蜀中了.......”

一百九十、賣身契一百九十四、禍起五百四十二,教學七百一十四、機會五百六十一,時不我待+王府戰前動員三百七十五、家常事(下)五百三十二、暗流涌動+一往無前四百二十二、狐狸窩兩百七十、瀘州局第九章、聰明的丫頭兩百一十二、蘇、瀘局勢+試爆七百七十七、(777......)艱難五百三十九、感悟和計劃五百二十二、鬱金香計劃一百零二、他還會籌算?七百一十七、不懂的偉大情懷五百四十五、北方新動態四百一十一、騾子和馬六百一十二、戰場經驗六百四十一、日薄西山+第一批雷汞兩百零七、跌宕起伏兩百六十、攻城兩百五十九、鬥智鬥勇三百七十二、反算計五百七十六、北方的捷報兩百六十六、危險五十七、王府的夜四十一、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九十九、中書舍人六百三十九、蒙古大帳五百六十二、王府書院(有科普)第二章、生死界限四百一十七、第二條通道六百九十五、中秋後的佈局五百九十四、海軍(下)三百九十八、反擊之始兩百零四、潛存的陰霾五百四十、鋼鐵直男+大新聞六百三十一、草原的難題三百七十六、談經論道第二十一章、開端七十、以月爲題兩百七十九、星辰與皓月一百三十八、硝酸鉀兩百七十三、聖人之書五百七十四、對峙第四章節、看不見的危機六百七十三、折家軍兩百一十九、鞍峽口之戰(終)+落幕六百九十九、石墨,金國七百八十七、北進的道路三百八十五、就是你的銀子四百零七、求官第二十六、大勢已成兩百八十四、亂平五百三十九、感悟和計劃六百三十二、草原和中原三百七十一、京城暗鬥一百六十三、機會、推測三百七十六、談經論道三百、新軍在手五十九、酒與紅燒肉三百二十五、朝堂的明爭暗鬥(下)五百四十九、榻前之辯一百零五、何昭的疑心六百二十八、錢錢錢五百八十一、確實捉住了一百一十五、大將軍冢道虞三百八十一、書生意氣四百零一十、倒黴六百五十三、魏朝仁之覺悟一百一十四、南方叛亂(下)四百二十、戰略四十六、天家威嚴(恭喜ig!edg加油!)四百一十五、前朝餘孽三百三十四、快召平南王!一百五十八、香水兩百七十三、秋兒的船六百零五、劉旭之謀(上)第七章、何昭八百二十、往後的戰略一百二十五、酒中精華兩百二十四、皇帝的冷血+蘇半安六百七十二、金國皇后一百八十五、石墨+滑輪組測試四百四十一、國祚抉擇一百零一、幕後的手第十三章、顏色的藝術三百九十一、轉機兩百六十六、新軍騎兵三百五十二、未來兩百零六、明爭暗鬥(大章)兩百四十五、瀘州的求救+大事不好六百二十二、是我殺的一百七十八、意外發現,水落石出七百八十一、意志的比拼五百四十四、王府英雄榜+程、孟手段五百五十八、勢不可擋五百八十九、老無所依(下)兩百七十八、王府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