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第一次合肥之戰(1)

孫權自聯合劉備在赤壁一戰打敗了曹操之後,謀士張紘對孫權言道秣陵有天子之氣,於是孫權決定將都城從丹徒遷至秣陵。秣陵在春秋時名爲金陵,原屬楚國屬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南巡於此,見此地有天子之氣,便下令掘斷連崗,改名爲秣陵,張紘認爲這裡的地氣並沒有被破壞掉,仍然是建立帝業都城的好地方,於是這才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於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將都城從丹徒遷至秣陵,即現在的南京市,因秣陵名字不吉利,孫權便改名爲建業(寓意是要在此建立帝王之功業之意),下令興建石頭城,這就是南京又叫石頭城的來歷。

秣陵在長江之邊,往西順長江而上含山、無爲郡縣已被孫權控制,而無爲以北便是曹操控制的巢湖,巢湖有一河流名叫濡須水往南經濡須山和八寶山直通長江,孫權擔心曹操爲報赤壁之仇從合肥發兵過巢湖經濡須水口進入長江,然後順長江而下直逼建業,於是孫權又在呂蒙的建議下在濡須水口的濡須山上建關立寨,爲東關,在濡須山對面七寶山上也修建關隘,爲西關,兩關對峙,中有石樑,孫權便鑿石通水,修築形似堰月形的濡須塢,派水軍把守。

公元213年,曹操在聽到孫權在濡須水口之上修築濡須塢屯兵駐守,擔心孫權從濡須口北進巢湖攻取合肥,動搖許都的根本,便決定先攻打孫權,然後再去奪取漢中,於是便親率四十萬大軍南下合肥,待大軍到達譙郡時着令一直留守許都的尚書令荀彧前來軍營中犒勞三軍,想借此將荀彧調離京師、調離皇帝的身邊。

而此時的荀彧名爲尚書令實際上真正行施尚書令職權的則是由華歆代理了,有人問了,尚書令是何職?尚書令是對皇帝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其職權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主任,是東漢朝庭之中的三獨坐之一,(三獨坐分別是司隸校尉、御史中丞和尚書令,司隸校尉是負責檢察中央百官和京都周圍地方官員的這麼一個職位,御史大夫則是負責檢察百官、代理皇上接受百官奏事等事宜這麼一個職位,而尚書令的權力則在二者之上)。

荀彧因爲其初勸曹操迎獻帝入許昌有功被曹操舉薦爲尚書令,後因反對曹操進位魏國公而使曹操生氣,曹操便讓華歆代荀彧爲尚書令,荀彧自此一直閒居在家,此次曹操南征,曹操便令荀彧前來軍中犒勞三軍,待荀彧來到軍中時,曹操喜笑着迎出營房,荀彧上前緊走幾步衝曹操深施一禮,道,“荀彧見過魏國公。”曹操拉住荀彧的手道,“哈哈,文若,我可把你給盼來了,哎呀你不知道啊,我這幾天早上盼、晚上盼,就盼着你早點來軍中啊,此次我南征孫權可少不了你來給出謀畫策呀!”荀彧道,“魏國公身邊有賈詡等謀臣相輔,荀彧才學疏淺,怎敢讓魏國公惗念。”曹操笑道,“文若謙虛了,文若,你此次來就不要回去了,我知道我讓華歆代你爲尚書令這你一定是很委屈,這樣吧,我封你爲侍中、光祿大夫、參丞相軍事,你看如何?”荀彧一怔,他沒想到自己此次前來犒軍曹操要將他留在軍中,但曹操既然這麼說了,他也不好回駁,只得應允,回謝道,“多謝魏國公的美意。”

兩個人手拉着手走進大帳,曹操吩咐備下酒宴,招待荀彧,待喝完酒後,荀彧來到自己的臨時房舍,剛要躺下休息,忽見曹豹捧着一精緻木盒來見,荀彧便問,“曹將軍怎麼來了?”曹豹道,“我奉曹公之命,前來給侍中大人送盒點心。”荀彧不勝感激,忙接過木盒,對曹豹道,“曹將軍,代我回告曹公,說我荀彧多謝了。”“是。”曹豹拱手返回。

荀彧懷着無比感激的心情將木盒打開,他怔住了,那顆火熱的心頓時涼了下來,片刻的困惑轉而不安,而這種不安的心情越來越濃重起來,原來木盒中竟空無一物!

荀彧呆呆地站了片刻,然後走到椅子前無力地坐下來,一幕幕的往事從腦海中閃過。他知道曹操現在真的是已經冷落他了,已經開始打壓他了,依曹操的個性,假如自己不是對曹操有過大的功勞,即是自己是曹操的親家,在自己反對曹操成爲魏國公時曹操也會將自己殺死了,曹操殺了多少反對過他、詆譭過他的人一一象邊讓、孔融、華佗、郗慮等人,和曹操共事二十餘年,曹操是個什麼人他荀彧是最清楚不過了,是梟雄、更是奸雄,誰要是敢阻攔他前進,誰就會遭到他的消滅,曹操只所以沒立馬殺他荀彧,曹操還是有點私情的,不過現在曹操似乎忍不住了,要殺掉荀彧,可又擔心輿論,於是便派曹純送來一個空點心盒,意思是以後沒有你荀彧的飯了,你自殺吧!

荀彧是何等聰明的人,他一見是空點心盒,便知道曹操要他自殺,荀彧萬念懼恢,傷心極了,兩三天茶飯不思,憂鬱成疾,一下便臥牀不起了。

曹操的大軍繼續向合肥進發,曹操坐在五馬並驅的華蓋蓬車裡,依靠在車廂上,手託着下巴微合着雙目似乎在小睡,身子被車輛顛簸的微微晃動,他的面色沉靜,神情卻十分複雜。一會兒,一個小兵騎馬從後面趕來報告,“報,曹公……”“講。”曹操不明眼地道。那小兵道,“報曹公,荀彧染病在牀不起,日漸消瘦,不能隨軍前行。”曹操還是不明眼地道,“隨他去吧……”車子猛然一晃,曹操的頭踫了一下車廂,曹操向車伕大怒道,“怎麼駕的車?嗯?車行不穩,想要踫死我麼?”幾個車伕慌忙下車,跪在車旁求饒,“是小的一時疏忽,請魏國公饒命。”“真該將你們統統殺死!”曹純抽刀在手怒視着他們。“大王饒命、大王饒命。”“好了,今且饒過你們,繼續駕車。”

大軍到達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衆將出城迎接。曹操來到巢湖,前來視察在巢湖的水軍,正在日夜馴煉水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前來拜見曹操,曹操看着正日益壯大的水軍不禁欣然,望着巢湖的南方,那是巢湖進入長江的水道濡須水的方向,在不久的將來,曹操率水軍將從濡須水進到濡須塢與孫權決戰。在合肥小住幾日,曹操便令水陸並進,向濡須塢進發。

此時孫權在建業,聽聞曹操親率大軍水陸並進來犯,忙攜愛妾步練師乘船趕到濡須塢。步練師是交州刺史步騭的族人,不僅長相美麗,有傾城傾國之色,而且寬容慈慧,遇事冷靜,分析事情有獨特的見解,孫權每每遇到難解之事總是先向她求解,總能得到周全的對策,因此孫權對她十分寵愛,美中不足的只是她只生有二女並無子嗣,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她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此次孫權親往濡須塢坐鎮抵禦曹操,步練師請命同往,孫權便和她一同趕到了濡須塢。

衆將見過禮後隨孫權夫婦來到議事廳,步練師就站在孫權的身旁,一臉的肅穆。孫權道,“衆位將軍,曹操的陸軍由曹操親自率領,統兵十萬,已飲馬長江之邊,在陸地守住長江西岸尤爲重要,所以我決定在長江西岸設立營寨以阻擋曹操陸軍,哪位將軍願帶兵前去駐守?”“主公,末將願往!”大將公孫陽出列拱手道。孫權道,“長江西岸無險可守,將軍可有萬全之計守住西岸?”公孫陽道,“我多備弓弩,多設路角,步步爲營,誓死守住西岸,願立下軍令狀,失守甘領軍法。”“好!”孫權道,“此次我們與曹操決戰,一定要拿出我們在赤壁時的戰鬥精神,將曹操再次擊敗,令公孫陽爲陸軍都督進駐長江西岸以拒曹操陸軍,令程普爲水軍都督率一軍前去濡須塢駐防,待我陸軍擋住曹操的陸軍後,我將率大軍趕往濡須塢,與曹操的水軍決戰!”

公孫陽領陸軍都督在長江西岸立寨不久,曹操便引軍來攻,孫權引軍出寨拒敵。曹操推馬前行幾步衝孫權喊道,“請孫仲謀前行幾步講話!”孫權帶馬前行,道,“魏國公,今爲何又帶軍又來侵犯我地?”曹操道,“我奉天子之命征討不臣之地,何爲侵犯?今率四十萬大軍到來,望孫仲謀棄戈歸降,我保證在天子面前仍保你爲江東之主,你看如何?”孫權輕笑了一下,“請問魏國公在劉琮舉荊州之地歸降後可讓劉琮仍爲荊州之主了麼?笑話,你以爲我是三歲的小孩這麼好騙嗎?我奉勸魏國公早些撤軍回去,以免再再重蹈赤壁之敗之苦。”曹操道,“孫將軍既然不聽勸告,那我們就戰場上見分曉了!”曹操回顧左右,“哪位將軍前去擒此逆賊?”

話音剛落,許褚出馬,揮刀直奔孫權,孫權背後淩統迎上,兩將交戰,戰有二十餘合,淩統不敵,撥馬敗走,許褚緊追而上,大刀高高舉起就要往淩統後背砍去。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時,甘寧摘弓搭箭,張遼忙對許褚大喊,“許褚小心暗箭!”

許褚一愣神的工夫,甘寧射出的箭正中許褚的盔纓,許褚大驚失色。曹操見狀便揮軍齊上,公孫陽令弓箭兵以弓箭抵住,且戰且退,退回大營堅守不出。曹操攻寨不下,也只得退回大營。

首戰失利,孫權便召集衆將到大帳內商議退兵之策。淩統被甘寧救了一命,到大帳內便對甘寧單膝跪地拱手謝恩,甘寧忙將他扶起,兩人從此便合歸於好。孫權對衆將道,“曹軍勢大,我們將如何應付?”魯肅道,“曹操勢大,以我們之力難以與之抗衡,主公可令一軍去聯合荊州的劉備軍隊北上去攻打襄樊,以牽制曹操,讓曹操知難而退。”“好,”孫權贊成,於是孫權便修書一封令蘇飛持信引一軍前去荊州去見孔明,要與孔明合軍去攻打襄樊。

蘇飛領令走後甘寧起身道,“主公,曹軍勝了一仗必生傲氣定不設防,今晚我只帶一百精兵琦去偷襲曹操大營,去挫挫曹操的銳氣。”“好,”孫權喜道,“你可着手去軍中挑選一百精騎,晚上我在大營內置酒宴爲壯士們送行!”到了晚上,甘寧挑選了一百精騎在大營內聚合,孫權設宴親自爲他們壯行,甘寧與一軍督尉單膝跪地, 雙手舉杯,孫權親自爲他們兩人斟酒,斟滿酒,甘寧一飲而下,轉眼看到身邊的督軍尉雙手舉杯,杯有些打顫,甘寧便知他心怯了,便拔出刀來放在自己的膝蓋上對他厲聲說道,“你受主上恩惠做了一個都尉,與甘寧相比怎樣?我甘寧乃一上將軍,我甘寧尚不怕死,你還怕死麼?”

都尉見甘寧神色嚴厲,便道,“君不怕死,我何怕之有!”說罷也一飲而下。衆勇士也都一飲而下,到夜晚二更時分,甘寧便與衆勇士裹甲銜枚,悄悄出了營寨,牽馬來到曹軍營前,甘寧見曹軍守衛寨門的士兵正在嗑睡,便拔掉鹿角,與衆勇士翻身上馬,點燃火把衝入曹營,把火把盡投在曹軍帳篷之上,帳篷頓時燃燒起來,軍營內一片大亂。甘寧率一百精騎在曹營中往來突奔,一路砍殺,許褚等將領知道孫權兵來襲,不迭穿甲,持武器來到曹操帳前護衛,曹操萬分驚慌,忙召集人馬迎敵。等曹軍反應過來之時,甘寧已率百餘騎殺出曹營,回到大寨,無一人損折,此時天已放亮。

孫權在寨門口迎接甘寧一行人馬,甘寧下馬,抱拳道,“主公,我們衝進曹營殺了個來回,燒了他們的帳篷,不曾損失一人。”孫權握住甘寧的手笑道,“你這一戰可足以嚇破曹操的膽了,真不愧爲勇將也!走,大帳內敘話。”

來到大帳之內,孫權望了一下帳下的文武衆人,道,“今甘將軍率百餘騎夜襲曹營,震懾了曹軍,增長了我軍的氣勢,甘將軍功不可沒,特賞甘將軍絹絲一千匹,戰刀一百口,並增兵兩千,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甘寧拱手謝道,“謝主公賞賜!“孫權道,“興霸不必言謝,孤應該謝你纔對,你給我軍帶了個好頭,今後衆位將軍都要向甘將軍學習,身先士卒,勇猛殺敵,何愁曹操不破。”“是,主公。”衆將應道。

曹操被甘寧夜襲軍營確實被驚嚇了一下,但僥倖的是甘寧只帶了一百多人馬,倘若甘寧帶着萬餘人來襲後果真的不堪設想,曹操在驚餘之際便召衆文武商議進兵之策。

賈詡道,“主公,孫權兵力現集中在江西大營,而濡須塢防守兵力薄弱,主公可親率一軍返回巢湖水軍,派水軍逼近濡須塢作進攻之勢,孫權必去增援,這樣我軍便可尋機攻破江西大營。”

曹操喜道,“此計甚妙。”於是曹操便親自帶一支兵馬返回巢湖水軍大營,留張遼督陸軍與孫權的江西大營對壘,曹操在到達巢湖水軍大營後便令水軍都督蔡瑁與張允率一萬水軍進逼濡須塢,尋機攻打濡須塢。孫權得到消息後即刻率軍趕往濡須塢增援,留公孫陽守江西大營。

蔡瑁、張允率領水軍抵近濡須塢後建立起水寨後不久,曹操便令二人尋機對濡須塢發動攻擊,於是在一天夜裡,蔡瑁與張允便率五千水軍悄悄出了水寨,直奔濡須山左側的一個洲上而來,打算從洲上攻上濡須山,奪取濡須塢。

早有哨兵報告給孫權,孫權即令甘寧引五千兵埋伏在濡須山上,又令呂蒙引五千水軍在濡須塢中待命,待曹操水軍棄船登洲時,埋伏在濡須山上的甘寧便對曹操水軍發起攻擊。

蔡瑁和張允的船隊在朦朧的月光中悄悄行至洲邊,見洲上無人防守,大喜,即刻令兵士棄船登洲,兵士剛登上一半,忽見濡須山上火把盡起,喊殺聲震天,甘寧率軍從濡須山上殺來,蔡瑁、張允大驚,忙令兵士速回艦船想要撤退,就在此時,呂蒙率水軍乘蒙衝戰船從濡須塢殺來,直衝蔡瑁、張允的船隊,頓時將蔡瑁、張允的戰船撞翻了不少,兩軍混戰在一起,喊殺聲、殘叫聲不絕於耳。

甘寧引軍從山上殺來,曹軍不迭登船落水溺亡者無數,蔡瑁、張允冒死乘船突圍,回到水寨時所帶水軍損折過半,江東水軍大獲全勝。

曹操自此便緊閉水寨不敢出戰。

第182章,魏王冕第124章,決戰官渡(1)第13章,張角,黃巾起義第3章,宮庭事變(1)第75章,李傕、郭氾之亂第151章,赤壁之戰(2)第46章,英雄的初鳴(5)第76章,獻帝東歸第90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3)第176章,劉備收西川(6)第37章,曹孟德獻寶刀第145章,銅雀臺(7)第7章,漢靈帝第88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1)第72章,界橋之戰第169章,第一次合肥之戰(2)第152章,劉備借荊州第150章,赤壁之戰(1)第34章,董卓入京(2)第29章,許攸的計謀第13章,張角,黃巾起義第145章,銅雀臺(7)第170章,馬超避難第113章,董承、袁術之死第54章,長安事變(3)第174章,劉備取西川(4)第23章,十常侍第69章,陳宮獻兗州第15章,收許褚(1)第28章,西涼兵變(2)第53章,長安事變(2)第145章,銅雀臺(7)第69章,陳宮獻兗州第79章,曹操迎獻帝到許都(2)第69章,陳宮獻兗州第112章,袁術的敗落第180章,曹操取漢中第69章,陳宮獻兗州第162章,冀城之戰(3)第38章,舉義兵曹操招兵買馬第151章,赤壁之戰(2)第174章,劉備取西川(4)第162章,冀城之戰(3)第97章,公孫瓚之死(2)第109章,收張繡第154章,劉備借荊州(3)第52章,長安事變(1)第70章,劉備救徐州第115章,東征劉備(2)第56章,長安事變(5)第34章,董卓入京(2)第158章,馬超叛曹(1)第20章,黃巾早的覆滅(1)第114章,東征劉備(1)第77章,獻帝東歸(2)第98章,公孫瓚之死(3)第39章,袁紹的初衷第44章,英雄的初鳴(3)第121章,破劉勳(1)第114章,東征劉備(1)第109章,收張繡第162章,冀城之戰(3)第74章,呂布投劉備第126章,決戰官渡(3)第41章,孫堅討伐董卓,劉表謀取荊州第100章,獻帝與曹操的初次較量第98章,公孫瓚之死(3)第55章,長安事變(4)第162章,冀城之戰(3)第126章,決戰官渡(3)第46章,英雄的初鳴(5)第141章,銅雀臺(3)第80章,曹操迎獻帝到許都(3)第64章,幽州易主(1)第140章,銅雀臺(2)第119章,官渡之戰(4)第144章,銅雀臺(6)第108章,定河內(2)第172章,劉備取西川(2)第104章,白門樓(2)第32章,國舅之難第155章,劉備借荊州(4)第78章,曹操迎獻帝到許都第105章,白門樓(3)第62章,匡亭之戰(1)第127章,劉備投荊州(1)第172章,劉備取西川(2)第26章,斷案第3章,宮庭事變(1)第36章,董卓進京(4)第53章,長安事變(2)第132章,曹操平定冀州(2)第91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4)第85章,孫策稱霸(4)第69章,陳宮獻兗州第90章,呂布:我是厚道之人(3)第5章,盧植、劉備與公孫瓚第60章,曹操自領兗州牧(3)第55章,長安事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