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劍喜道:“是!”立刻拔劍在手,黑水神劍神光頓令車內空間爲之一冷。封三爺卻是心頭一驚,擡起頭來,楞楞地看着奉劍飛身而出,直衝向九命毒龍。又回頭看看明軒,一臉不可置疑神『色』,卻也並沒有說話,只心中道:“這麼個娃兒,看樣子是練過幾天的功夫,但要他去對付救命毒龍這等惡獸,不是白白送死嗎!”禁不住連連搖頭。
這時衆僱傭軍與九命毒龍早已動起手來,道道刀氣、劍氣直攻毒龍。但九命毒龍是天地間的異獸,皮糙肉厚,衆人的殺招到了它的身上,只不過如同隔皮瘙癢一般,能有什麼作用?反而九命毒龍將粗如兒臂的龍鬚連擺揮舞,襲向衆人。龍鬚或剛或柔,剛時堅硬無比,觸人非死即傷,柔時便如絲線,又能將人縛住,只不過微微一收,頓時便將被覆的人切成數塊,當真威力無比。無敵軍團也果然英勇無雙,雖處如此境地,絕無一人後退,反而爭勇上前,全力殺敵。
鐵木眼見衆兄弟連連喪命,心頭又急又痛,悲吼一聲,飛身而上。只見他急提仙元之下,全身青芒暴漲,鬚髮飛舞,衣衫獵獵。全身元力盡入三尺長棍之內,長棍頓時暴漲十丈,青芒閃耀,威勢攝人。鐵木又自怒吼一聲,道:“死來!”長棍高居,凌空向九命毒龍當頭砸下。
這一式殺招,鐵木孤注一擲,聚集的全身勁力,誓要將九命毒龍傷於滾下,威勢自然非同小可,陰陰便有風雷之聲。正沉浸於殺人樂趣之中的九命毒龍,頓感一震之威,即連它周身刀劍難傷,也不敢硬接此一招。一聲怒吼,強烈氣流將衆人震退,復又巨口一張,一團烈焰噴薄而出,直襲鐵木。
鐵木一身的修爲雖然非同小可,但與九命毒龍本命元力想比,不過是滄海一粟,二力相擊,砰然一震,烈焰四『射』。九命毒龍巋然不動,而鐵木卻長棍脫手,凌空倒翻出去,鮮血飛灑。???始神訣233
衆人大驚失『色』,齊聲驚呼叫道:“頭領!”然而九命毒龍殺心已起,『吟』聲陣陣,巨頭一擺,龍鬚飛『射』而出,頓時將凌空而落的鐵木緊緊縛住。
衆人更是大駭,齊聲怒喝,翻身攻向九命毒龍,欲要將鐵木救下。九命毒龍這時的注意力全在鐵木身上,並不理會衆人,一任他們向自己身上招呼。毒龍巨口一張,龍鬚急收,就要將鐵木吞入腹內。
正在這時,奉劍恰好趕到,見狀清喝一聲,道:“畜生休得猖狂!”喝聲未落,七恨劍勢已經展開,只見他豎劍胸前,手腕一抖,黑水神劍劍尖一陣顫動,劍身光華暴閃,無窮劍意磅礴而出,四周空間頓時涌起凌然寒意。他左掌向劍身一擊,手中之劍芒猛然暴漲,直達九天,正是其父第七劍君絕招第二式之破鏡難圓。
奉劍主修鍊金屬『性』之力。五行金生水,金屬『性』仙力配合黑水神劍,威勢更增,一時間天地變『色』,日月無光,四種空間,只有洶涌劍意,破旋能量。九命毒龍感應奉劍無窮殺意,不由迴轉頭來,直盯着奉劍,全身戒備,一時便也不急於將鐵木吞下。
奉劍見九命毒龍回頭轉望自己,猛喝一聲,雙手下壓,沖天劍芒攜毀天滅地之式,向九命毒龍頭頂壓來,激烈的氣勁衝擊,震『蕩』四周,引動天空鳴雷,轟隆巨響。
九命毒龍知道眼前的是真正高手,非前面衆人可比,不敢大意,龍鬚微震,即將鐵木甩了出去,巨『吟』一聲,大口賁張,洶涌烈焰匯聚口中。毒龍急速壓縮烈焰,頓時將之凝成巨大火球,赤紅翻騰,熾熱能流迅速溢出。眼看劍氣壓頂,九命毒龍巨口再張,就要將火球噴出,迎擊七恨劍式。
正在這時,毒龍卻突然厲吼一聲,巨頭連擺,將空中火球斜刺裡拋出,直落下方的大海之中,它龐大的身軀則劇烈顫抖,竟然在半空停立不穩。
衆人見狀又驚又喜,心頭卻也詫異萬分。還沒等回過神來,奉劍絕招已經壓到九命毒龍的頭頂,只聽一聲巨震,光華暴漲,巨力散逸,瞬時將衆人迫出數十丈之外。九命毒龍一聲痛吼,身軀向下急墜,猩紅鮮血如瀑布般飛灑而出。
九命毒龍雖然是天地異獸,刀劍難傷,但在奉劍之力與黑水神劍的合擊之下,仍然受到不小的創傷。九命毒龍劇烈掙扎,厲聲嘶吼,竭力想穩住身形。饒是如此,下降也足有百丈有餘,它才逐漸穩住下降之勢。
然而這時的九命毒龍,卻還在在不停地翻騰掙扎,發出陣陣痛苦的悲鳴,似乎身處劇烈的痛苦之中。衆人駭異之間,又突見毒龍周身猛然升騰起無比清聖的佛氣,映『射』天際。
衆人更覺得驚異,面面相覷,不知道九命毒龍爲何竟能夠擁有佛之力,卻見九命毒龍拼命掙扎,嘶聲怒吼,而身軀卻開始漸漸長大,佛氣也越是濃厚。很快地,九命毒龍身軀終於暴漲至極限,在衆人驚呼聲之中,猛然爆裂,殘肢四『射』,升起漫天血霧。
那沖天的血霧與清聖佛氣交相映襯,竟有說不出的詭異味道。
“阿彌陀佛!”只聽一聲洪亮佛號,血霧之中緩緩顯出一名佛者,只見他髻如笸籮,佛像莊嚴,足踏七品蓮臺,卻正是一向以降伏九命毒龍爲己任的青陽佛尊。原來他不知什麼時候竟已被九命毒龍吞入腹中,在這關鍵時刻,反而取了毒龍的『性』命。
青陽佛尊緩緩飛近衆人,單掌合十,唸了聲佛號,道:“降伏毒龍,衆生之福,老僧謝過衆位。”衆人愣了一會,很快反應過來,忙都躬身道:“不敢。”青陽佛尊飛臨明軒車前,合十道:“阿彌陀佛,老僧謝過施主救命之恩。”
青陽佛尊親來謝過,明軒也不能託大,掀開車簾現身而出,微微還禮,笑道:“佛者慈悲,不必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