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霸王弓!

在岸邊族人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張凡虎他們幾個族中最強壯的人卻沒有來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逐個拉回漁網。在這拉網的十餘分鐘裡,起碼有數千上萬條沙丁魚逃跑了,那可是數十公斤的魚啊。

由於單獨一人對這十五米邊長漁網的收放困難,導致張凡虎幾人只有一次撒網機會,但是他們在撒網後沒有回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怕!沒錯,所有的族人都是旱鴨子,讓族人們在波濤洶涌的兩米深潮水中回去?這對族人們來說是相當危險的,所以張凡虎帶着五人在剛看到遠處潮水來時的白線就爬上了礁石。他看着對大海無比畏懼的族人們,下定決心有空的時候一定教會他們游泳,這對族人們來說無疑又多了一條重要的生存之道。

他們不上岸還有一個鐘要原因就是:現在這種情況可是一年一遇的捕魚大好機會,這麼難得的機會可得好好珍惜。所以在撒下漁網之後,除了幾個族人幾次沒有意義的回頭之外,張凡虎直接就向海裡再次進攻了。

現在水中的獵食魚類都是些體型較小的,比如旗魚都在五十千克以下。這些只是些“兒童”或者“少年”旗魚,現在外部深海的沙丁魚羣數量較少,它們沒法與長輩們及兇猛的大白鯊等終極獵食者爭奪,現在只能冒險在海邊拼搏了,甚至充當了苦力的角色,把沙丁魚重新趕出來回到深海,爲獵食者大魚們服務。

雖然說這些魚比較小,但那是與數百千克、上噸的大傢伙比,若與沙丁魚,甚至與智力保持的五公斤的金槍魚記錄比起來可算是大魚了,這些小則數公斤,大則數十公斤的魚對張凡虎的刺激可太大了。

“哧!”“嗡!”兩種異樣的聲音響起,這聲音並不大,但是族人們還是斜眼瞄着了,正奮力拉漁網的族人們、尋找目標的五位族人都看見了。那是一支箭,一支烏黑經過火燒過的海杧果樹枝,它長約一米,粗也快趕上大拇指了,這其實已經不叫箭了,叫它魚叉還合適些。這就是張凡虎做的縮小版魚叉,這魚叉又快又準地破水而入,那個速度可不是平時的投叉能比擬的,就連破水聲也極輕快,它瞬間就鑽進了一條數公斤重離礁石三十餘米外的魚的頭部。

原本這條魚離礁石只有十餘米的,但是張凡虎的一張漁網撒下去之後把它嚇得退縮了十餘米,到了三十餘米外它自認爲安全的海域。張凡虎不是神,能把這麼輕巧的小魚叉射中三十餘米外的魚頭,並且那條魚還在潮起潮涌的半米深海面下。但張凡虎畢竟已經成功了,他用了他花時間最長、精力最多的工具,那個發出讓族人們聞所未聞聲音的工具——弓!

張凡虎原來打算在三個月之內做好弓,但是時間實在來不及了,如果錯過了這次大狩獵,即使是好弓也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了,所以只好先做一張不是很完美的弓出來將就着用。這把弓讓張凡虎相當滿意,這已經是他製造的弓裡面的巔峰之作了,原本以爲此生沒有機會製造出來,但是非洲大草原圓了他這個夢。

弓的三層中間是金合歡樹幹,這本來是需要時間最長的部分,因爲光是等它陰乾就需要整整一年,而張凡虎等了它近二十天;兩頭清代弓特有的弓梢是用的天然彎曲的椰樹幹做的,把它與經合歡樹兩頭的連接部位鋸了相互咬合的凹凸,然後用上等的魚膠粘牢。這樣粘牢後雖然一晝夜就乾燥了,但是爲了發揮出更好的特性,一般要再等一兩個月,但張凡虎只等了三天。

我國在弓的最外邊一般粘上的是水牛角,這種製造弓的牛角可不是鄉村隨便拉出來一頭拉犁頭耕地的水牛的角就可以的,這種水牛角必須長半米,這就很難得了,而且對水牛的年齡還有要求,因爲水牛的角就像人類的牙,年齡大小直接關係到質量。工匠選的水牛角都是百裡挑一的,這種水牛的一對角的價值等價於它自己,所以工匠們都喜歡戲稱這種有好角的水牛“頭上頂着一頭牛”!

張凡虎暫時還沒有找到頂着的“牛”,雖然族人聚居地也堆積着一些牛頭骨、牛角,但是它們頂着的最多是“一隻羊”。幸好張凡虎率領着族人們捕到十一頭角馬,這些角馬大都是身強體壯的開路先鋒雄性角馬,它們的角雖然不寬,但是長達六七十釐米的角也是種好材料,所以張凡虎的弓最外邊的是兩條長半米、寬三釐米、厚一釐米的角馬角。

把堅硬的角馬角加工成這樣可着實花費了張凡虎很多的心力,更何況這相當費刀,他那寶貝軍刀雖然看上去仍鋒利無比,但是也讓張凡虎很心痛。最後用角馬的角製作出來的弓的效果與先人們用牛角製作的相比,孰優孰劣不清楚,但是肯定不會相差太大。愛斯基摩人就是用加工過後的鹿角,蒙古人也不是用的水牛角,但是他們製作的弓的性能都是世界聞名的。

弓的最外邊是用兩條角馬角拼接而成的,但是爲了使弓的彈性最大化,它們兩者之間卻並沒有直接挨着,而是在最中間隔了個部件:樑子,樑子長三釐米左右,寬、厚度與角馬角一樣。樑子必須用堅硬的物品製作,最好用鹿角,所以弓的最外邊除了角馬角之外還有一種角。在非洲大草原上鹿很難找,但是卻有很好的替代物,那就是羚羊。在大草原上它們可是一個大家族,有數十個成員,最著名的有黑斑羚、長角羚、葛氏、湯氏瞪羚等等,張凡虎就是選用的好鬥的黑斑羚角,它們的角相當堅硬,在草原上很好找到它們被猛獸們拋棄的頭骨,當然還有堅硬的角。

如果把一張複合弓的力量分成十成,那最中間即使很好材質的木胚也只佔兩成多,然後角與筋纔是出大力的材料,佔了三成多。清代弓多用楠竹,這是製造弓較差的材料,所以對牛筋更爲看重,牛筋的出力幾乎快佔了一半。牛筋也是經過煮制過的,泡一下熱水可以直接吃——味道肯定比當年紅軍過草地吃的牛皮帶好些。成絲條狀的牛筋爲黃棕色,張凡虎用的是角馬與斑馬的混合腿筋,顏色與牛筋差不多,材質也不下於牛筋。

牛筋大約有一尺多長,每一縷有大拇指粗,然後小心、均勻地鋪在刷好魚膠的弓的最裡層。鋪牛筋看似是最簡單的,其實這纔是最難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鋪牛筋對力量、速度的要求相當高,所以幾乎沒有女人能獨立幹這一行。“做弓做半天,鋪筋鋪半年”這正是對制弓匠人制弓的艱辛、細心描寫。

張凡虎制弓沒有那麼麻煩,在鋪好第一層角馬兼斑馬筋十小時乾燥之後再鋪上一層。當年清代軍隊對武官的考覈相當高,必須舉起八十公斤的石鎖、舞動八十公斤的大刀,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拉動八十公斤張力的硬弓。這纔是真正的霸王弓,能拉動這種弓的人做單手引體向上肯定不會少於二十個,至於雙手上百個不是問題。

清朝把這種弓的力量稱爲“十勁“,也就是說每一勁的張力是八公斤,這種弓的內側整整鋪了九層牛筋!張凡虎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因爲每天只能鋪兩層,更因爲沒有必要,所以他只鋪了六層,再加上金合歡樹弓胚、角馬角一起也有五六十公斤的拉力,這張弓在現代社會中也沒有幾人能全部拉開。

至於弓弦就簡單多了,原本新鮮角馬皮被張凡虎劃下來一些筷子粗的皮條,經過太陽的炙烤後細了一半,但是張凡虎用兩條緊緊都扭在一起就做成一條一米多長比筷子略細的弓弦。

張凡虎還沒有來得及拉連在魚叉尾部的細又結實的椰樹繩子,在他十餘米外的潮水中突然冒出一條鬼頭刀,這也是大洋性迴游魚類,常可發現成羣於開放水域,但也偶而發現於沿岸水域。如果喜歡海釣的人會經常調到這種魚,因爲它們一般棲息于海洋表層,晝行性,而且性貪食,常追捕飛魚及沙丁類等表層魚類,有時會跳出水面捕食,所以魚餌它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咬下去。

張凡虎在成功射中它的脖頸之後並沒有往回拉,因爲這條魚有點大,鬼頭刀最大體長可達兩米多,這條長一米五的鬼頭刀的力量讓張凡虎不容小覷。中了拇指粗深入體內十餘釐米的毒箭雖然一定致命,但是現在的垂死掙扎太狂暴了,張凡虎怕它把魚叉乾折斷,左手手指張開放開握住飛弓然後上舉再往下一壓、頭向前一擡直接就把弓斜掛在了胸前;然後左手再向右一晃操住原本計劃用右手抓的繩子,左手小心地控制着角度力道,儘量順着鬼頭刀的發力方向。

在左手快速地做好應對之策時,右手可沒有閒着:右腳踏出踩住一支魚叉,這是一把正常的魚叉,也就是那隻兩米多長的魚叉。右腳踩在上面向後一捻,圓形的叉杆在慣性地作用下滾上了他的右腳,然後右腳一勾、一提,右手一伸就抓住了。

這些動作雖然看上去有點多,但是張凡虎在一秒鐘之內就做好了,全部動作一氣呵成。抓住魚叉之後又是那致命地挺身、舉叉、後仰、彈腰、揮臂,兩米長的魚叉化作一道黑光射了出去。據礁石只有十餘米的一米多長而且還身受重傷的大魚,以張凡虎左手牽引,右手投叉的技術還用問最後結果嗎?

經常看見描寫古代的書籍寫道戰爭場面的“箭矢橫飛”,我國古代把竹製的叫做箭,而木頭的叫做“矢”,所以張凡虎的魚叉箭叫做“魚叉矢”更爲恰當。如果有人說我國古代人懂得“空氣動力學”,有幾人會相信這種應用在飛機和高級汽車上的學問會出現在我國古代的箭桿製造上?

但是,我國古代人們在數千年的摸索中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們眼看一支箭第一印象肯定是直、光滑,但是箭桿或矢幹卻不是這樣的:好的箭桿是波浪形的,從箭頭到箭尾先是粗,然後是細,再是粗,這樣循環三次最後纔是一支好箭的外形。經過這樣製作的箭桿飛行更爲平穩,也更遠。

能把箭都做到細緻到這種程度,所以製造一支箭也要數十道工序也就不足爲奇了,從這也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與聰明,作爲有悠久歷史的華夏人也應該感到驕傲。

箭尾的箭羽最好的是鵰翎羽,也就是它的翅膀上的粗大羽毛,然後是鷹羽,最後是雁羽。非洲大草原上雖然雕的數量也不少,但是要找到能做箭羽的雕羽也有一定難度,最主要是張凡虎沒有時間去尋找。如果問一人知道非洲的什麼鳥,大多數人肯定都會說令人有些噁心的禿鷲,因爲它們吃腐肉。這種數量衆多的猛禽翎羽也不錯,張凡虎很容易就找到了滿意的翎羽做成了穩定保持方向的箭羽。

張凡虎的每支魚叉的杆部、尾部都是花大精力按箭的特點來設計製造的,所以準確度很好,殺傷力也很大,但是卻不能瞬間斃命,如果在岸上沒有什麼,但是獵物在海里就大不一樣了,很有可能會功虧一簣,所以張凡虎早就準備好了這麼一手暗棋:對大魚,用箭魚叉殺死,用大魚叉固定捕獲。

有了這霸王弓在手,任何靠近張凡虎五十米,重量在兩公斤以上、二十公斤以下的原來的獵食魚都將被張凡虎獵捕。

(對軍事、冷兵器、體育方面感興趣的書友可以嘗試製作,但是還是得注意威力問題,好弓箭是大殺器,平時娛樂玩玩就行了,不要弄得太“觸目驚心”,嘿嘿。我計劃在暑假裡製作一個,當然材料很難集齊,所以做個簡單的。另外現在《史前十萬年》每天的點擊量都在一千左右了,老歌得到很大的鼓舞,但是推薦票、收藏長得很慢啊,多多支持下吧,老歌不是經常麻煩大家的)

第143章 力威靈懾第132章 大荒族之變第50章 鱷鳥相爭第7章 一挑五的決鬥第14章 麻煩的女人第55章 冰火雙重第44章 入古洞第66章 尼安德特人第118章 沸騰的生命第54章 極平常的一夜第18章 力扳皓腕六十四章 再裂的傷疤第33章 香消玉殞第35章 勸君憐惜眼前人第79章 近戰搏殺第13章 王者之戰(中)第137章 合族第40章 萬米黃沙血浪殺第90章 史前十萬年的漢語第27章 發展新計劃第1章 東非沙漫天第79章 神來之眼第68章 神秘的天空巨圖第32章 情換命第14章 大河上下第108章 草原一霸的命運第41章 神女應有恙第14章 雷神族長第18章 力扳皓腕第85章 大鼓金霸!(下)第71章 二指蝦人第3章 人魔第117章 好望角之夜第21章 第十七條髮辮第4章 狩獵!首獵!第67章 巨谷密林第109章 深陷重圍第132章 大荒族之變第75章 賽德克·巴萊第75章 賽德克·巴萊第13章 奔流而東第13章 獨自前進闖蒼茫第72章 智速“大婚”第2章 人獅之情第60章 火熱的情第4章 訓練計劃第42章 北國之春第41章 多族盛宴(下)第67章 海嘯與沙灘風暴第53章 智靈的敵人第8章 史前造器之強弓第45章 洞穴奇觀第5章 出征第六十八 掌兵不厭詐第六十八 掌兵不厭詐第32章 情換命第82章 旭日東昇第22章 密林吸血鬼第95章 天上掉下個神仙妹第16章 平淡漁民第18章 力扳皓腕第95章 天上掉下個神仙妹第24章 獵王銜第122章 老族長之威第33章 木靈精魄第31章 生死第49章 鮫人淚第51章 滔天血浪第93章 再次救治第105章 打獵!大獵!第10章 女祭司的請求第39章 九宮八卦第16章 木乃伊第3章 人魔第131章 巨型魔果第2章 過年貨第107章 獵河馬B計劃第103章 大湖邊的危機第34章 安寧漁民生活第24章 小斑馬白墨第22章 密林吸血鬼第23章 獵成第54章 極平常的一夜第62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24章 小黃鳥,大危機第3章 人魔第44章 大豐收第34章 九宮奧秘第1章 驚雷逆世第142章 百里征戰!第22章 獵王第64章 史前巨鱷第25章 蠻荒之夜第146章 又見腳印第86章 三人行第9章 今是而昨非第72章 智速“大婚”第90章 史前十萬年的漢語第60章 火熱的情第5章 健身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