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殿。
自從謝道清迴歸臨安後,趙昺這還是第一次在大慶殿舉行朝會。不過這次謝道清卻沒有來參加朝會,雖然趙昺讓郭守安去通知了,但謝道清卻以身體欠安爲由拒絕了。
這一點讓趙昺深爲感動,這表明謝道清在大事上面還是拎得清輕重的。其實三年的俘虜生涯,謝道清已經深深的明白了一個道理:大宋在,她就是至高無上的太皇太后,而大宋一旦亡了,那她就只是個俘虜而已。
不參加朝會不代表謝道清放棄了權勢,只不過是在目前形勢下,她覺得讓趙昺放手一搏,或許還能讓大宋死灰復燃。爲了將來能掌握更大的權利,那麼暫時的隱忍又何嘗不可!況且她現在還要去處理之前被她留在臨安的各級官員,實在也沒時間來主持朝會。
可是因爲大戰在即,大慶殿的氣氛卻有些壓抑。
滿朝文武的焦點都不在趙昺身上,大家的注意力也都跟趙昺一樣,集中在大殿入口處掛着的巨幅地圖上。
好半響,趙昺才收回視線,看着底下全都一臉嚴肅的文武大臣,忽然開口道:“都說說吧,有什麼對策教朕?”
衆人這才轉身朝向趙昺,但一個個都低着頭,誰也沒有開口的意思。
趙昺等了半天,見大家都緊鎖着眉頭,在苦思着對策,不由得嘆息一聲:“既然衆愛卿都無對策,那麼朕就說說自己的想法:朕打算御駕親征,北上抗敵。”
趙昺此言一出,滿殿皆驚。現在元朝勢大,伯顏此次南下率領的都是元朝的百戰精兵,戰鬥力強、經驗豐富,無數次的南征北戰,鑄就了這支鐵血蒙古軍的赫赫威名。
而反觀臨安這邊,雖然現在趙昺手上有十多萬軍隊,可最近軍營中出了那麼多元朝的奸細,趙昺實在不知道曾經俘虜的那五萬蒙古軍還有多少是可靠的?而實際能作戰的也就是崖山歸來的三萬軍隊,還有李虎和窯頭山投靠的三萬軍隊,剩下的就是在臨安招募的一些新兵。
在加上趙昺又秘密的將全軍最精銳的奉獻軍給派了出去,臨安府其他的縣城又派了些守軍,現在趙昺手上真正能動用的兵實在是不多。這點兵力和戰力守住臨安還有可能,但要出城去和元軍野戰,可以說是十死無生!
謝枋德率先勸阻道:“皇上,萬萬不可呀!您乃萬金之軀,是我們大宋最後的希望,切不可以身犯險!”
家鉉翁也附和道:“皇上,謝大人所言極是,元軍勢大,我們北上迎敵,無異於以卵擊石。但若我們堅守臨安,以逸待勞,戰勝元軍也不無可能。”
趙昺淡淡的看了一眼謝枋德和家鉉翁,卻對一直默不作聲的文天祥道:“文愛卿,你有何看法?”
文天祥手持笏板,對趙昺拱手道:“啓稟皇上,臣以爲此戰皇上必須御駕親征!”
見文天祥出此下策,謝枋德頓時怒斥道:“文天祥,你一直自詡忠君愛國,可卻對皇上出此下策。皇上年幼,不知蒙古軍隊戰力幾何,但你難道不知道嗎?若皇上出征有個什麼三長兩短,你擔得起這個責任嗎?你又安的是何居心?”
家鉉翁也搖頭嘆息道:“文丞相,家某一直敬重你的爲人,但在這件事上,家某卻不敢苟同。”
文天祥正欲開口,趙昺卻微笑着道:“謝愛卿、家愛卿,你們對朕的關心與愛護,朕心存感激。但文丞相對我們大宋一直忠心耿耿,幾番拒絕元朝的招徠,他的忠心毋庸置疑,我們何不聽他把計劃說完才做評論?”
文天祥這才接着道:“微臣感謝皇上的信任!剛纔臣之所以支持皇上親征,是因爲臣得到消息,忽必烈也要親自北上平叛。”
謝枋德雖然是一介文官,但也熟知軍事,聽文天祥這麼一說,便立即反應過來:“文丞相的意思,此次伯顏率軍南下,而忽必烈又要北上,而中原的兵力勢必空虛,我們可趁此機會北上收復中原?”
文天祥卻搖了搖頭:“如今的中原經過連年戰亂,赤地千里,渺無人煙,我們得來又有何用?而且我們兵力有限,即便奪下中原,也只不過是再一次的‘端平入洛’罷了。”(注:端平入洛,是指發生在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國後,出兵收復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的一次軍事行動。但由於糧草不濟以及缺少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此次行動成爲了蒙宋戰爭全面爆發的導火線。)
“我們不奪中原,難不成要打大都不成?”謝枋德不滿的道。
“正是!”文天祥斬釘截鐵的道:“以我們目前的實力,北方我們能打卻不能守,因此我們可趁着大都空虛,派一支偏師北攻大都。不論能否攻下,忽必烈和伯顏都必定要回師大都,這樣我們臨安的危局也就不攻自破了。”
“文丞相這招‘圍魏救趙’真是妙啊!”謝枋德笑着讚道。
“此計不妥!”趙昺卻滿口否定:“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朕相信如忽必烈這般的雄主,不會不知道大都的重要性。所以即便忽必烈北上,伯顏南下,大都也會留守相當多的兵力。而我們兵力有限,派兵少了攻不下大都,白白犧牲將士們的性命。而派軍多了,若是伯顏不去救大都,那我們臨安就危險了。”
一番話讓文天祥陷入沉思,而武將中的巴雅爾卻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皇上,那不如讓末將帶軍北上迎擊這個伯顏。想當初您在崖山一人打敗元軍三萬軍隊,而現在我們有十幾萬的軍隊,跟伯顏旗鼓相當,又何懼哉!”
說話之人是臨安守將柴浩,趙昺在秘密將嶽定北、劉東、南懷忠、楊西風派出去後,就已經下旨提拔柴浩、甘天狼、李虎、錢豹爲軍長,劉青、巴雅爾、關能、甘天鳳爲副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