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穿越(3)

bookmark

人在貧困的條件下,就會變得比較現實。帶車子這種純粹的工業化社會纔會出現的東西,出現在明朝末年的枝江王廢園裡,朱由梓父女兩人居然一點也沒對帶車子表現出任何的興趣來。兩個人的四隻眼睛,都死丁丁的盯住放在帶車子上的大米袋子、白麪袋子,還有半扇豬肉上面。

朱由梓小的時候家裡的條件還算可以,兩百多年的潘王府邸,雖然幾代枝江王沒少禍害,但是家底還是有一些的。雖然他爹也比較能禍禍,但是那時候憑着祖宗留下來的一些字畫古董什麼的,也能維持。直到他爹自己禍禍死了自己,枝江王府的家底纔算徹底被敗光。之後的日子就是普通人家的日子。

等到朱微妏出生的時候,枝江王家就是徹底的家徒四壁了。朱微妏實際上已經十四歲了,但是因爲營養不良,身體不怎麼發育,王書輝眼裡,這小丫頭像十歲左右的小子似的。

王書輝一看這倆貨的狀態,也沒說什麼廢話,讓朱微妏把他家的鍋先找出來,自己在屋子裡靠近門的地方,把鐵爐子弄好,把白鐵皮的爐筒子一節一節的連起來,再把蜂窩煤點着。王書輝讓朱微妏把飯鍋洗乾淨,放了三碗米進去,想了想,又放了兩碗米,簡單的淘兩遍,就把鍋放到爐子上了。

王書輝轉身出了房門,原本想着讓兩個人幫忙把車裡的東西搬進屋去,後來轉身一看,那倆貨不知道從哪弄了兩個大海碗來,守在鍋邊上了。王書輝輕輕嘆了口氣,出去搬東西了。

東西不少,但是一會兒就搬完了。這時候,飯也做熟了。還好,畢竟是王族出身,基本的禮貌還是有的,沒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等着王書輝呢。

王書輝也沒理那倆貨,拿出菜板和菜刀,切了一大塊豬肉,把做好的飯端到一邊,拿出一個鐵鍋放水燒開。把豬肉焯了一下,放好冰糖醬油料酒,做起紅燒肉來。王書輝發現這爺倆和飯鍋飈上勁了,飯鍋到哪,這倆貨到哪,也不管別的,一直拿着海碗守着飯鍋。直到不一會兒,紅燒肉的香味出來了,才轉移陣地,守起肉鍋來了。

等飯菜好了之後,王書輝拿出兩個不鏽鋼的小盆來,先給這爺倆盛了飯菜,還沒等他自己把飯菜吃上嘴呢,用德剛老叔的話說,爺倆上演了一場,翻江倒海風捲殘雲,恨不能把飯菜直接往嗓子眼裡倒的好戲。

王書輝一方面覺得驚訝,一方面又有一番落地的鳳凰不如雞的感嘆。往前推個一百年,就這倆貨,那也得是大明朝的王爺和郡主呢。

吃了飯,兩個人才從容了起來,茶水也泡上了,不過茶葉是王書輝帶來的茉莉龍珠。打着飽嗝,喝着香茶,大約也是知道自己剛纔的行爲不太雅觀,朱由梓父女有點不好意思,都不太敢說話。還是王書輝發現了點問題,泡茶的茶杯樣子不錯,他仔細一看,還真有點不同尋常的地方,看起來有點“宣德藍釉”的味道。

身爲歷史愛好者,大學老師出身的王書輝還是見過幾件寶貝的。就說瓷器吧,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單色釉和雜色釉,在後世的古玩市場上動軌就是幾百萬的價格。這一點他是很清楚的,因爲他見過實物。現在拿在手上的茶杯,就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朱由梓發現王書輝對手中的瓷器仔細觀瞧,心裡確定了一件事情。這個叫王書輝的和尚,看來肯定是大家出身。年紀不大,面色白淨,一看就是沒經歷過什麼風霜雪雨。手指細長白皙,一點也看不出幹過什麼活的樣子。雖然長的高大健壯,但是說話做事文雅隨和,還俗和尚身份的王書輝明顯的有着很好的教養。王府裡很早之前也招待過有身份的客人,但是能認出官窯瓷器的可是真正的不多。當然了,家裡剩下的這些瓷器雖然都是官窯的,但是又不是前朝的古物,都是些本朝的玩意。但是再怎麼不值錢,那也是官窯的出品的啊,這位王書輝還是有見識的。

“世子,這是宣德年間的官窯吧。”王書輝奇怪的問道。

“書輝公子不用與在下客氣,家祖時我家就已經被朝廷革了爵位,從家父到我這裡,連一粒祿米都沒領到過,哪裡還是什麼世子。更何況在下的性命還是公子救的,稱呼隨便些就好。我看公子也不過元服之年,在下就自大一些,稱公子一聲世侄,公子若不嫌棄,叫老夫一聲世叔就好了。”朱由梓笑眯眯的說道。

王書輝知道,清朝時期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在三十三歲左右。明朝不會比清朝好到哪去,大約也就是在三四十歲這兩溜晃悠。朱由梓今年三十三,雖然他認爲自己是二十歲,但是想當自己的叔叔,也明顯的有套近乎兼佔便宜的嫌疑。不過從客觀來說,別說這個朱由梓,就是那個蘿蔔頭一樣的朱微妏,對自己來說,也是四百年前的老古董了,他倒是不怎麼在意稱呼問題。

“那小侄我就放肆了。世叔家裡的茶具,都是宣德年間的官窯吧。”王書輝問道。

“賢侄大有見識,雖然不是什麼值錢之物,但是寒舍的瓷器也都是真正的官窯。也是借了祖宗的遺德,按照規制,這官窯瓷器,還真不是尋常人家可以用的。”朱由梓對於自己的王族身份還是念念不忘的。

“父親說這些又有什麼用,祖宗遺德,難道祖宗遺德能夠讓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吃飽穿暖麼,還不是王世兄幫忙,不然連命都要丟了。”朱微妏和王書輝想象中的古代女子不太一樣,性格更像是窮苦普通人家的孩子,性情上還是比較疏朗爽利的。明顯的,朱微妏對於父親自誇身份,沒有向王書輝鄭重道謝心裡不滿。

“小女子這裡多謝王世兄了,家裡早就斷了糧米,父親又在病中,王世兄爲父親診病救命,又慷慨解囊,贈以茶飯,小女子這裡感激不盡,無以爲報。”朱微妏的風格倒是挺像後世人的,說話爽利,性格中透出一種天然的大方來。

“舉手之勞,不必費心,世叔與世妹也是與我有緣,區區小事,不算什麼。”王書輝本來也是帶着獵奇的心態面對古人的,他確實沒怎麼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不過聽了王書輝這話,小蘿蔔頭朱微妏的臉明顯的變紅了,已經好了的朱由梓也咳嗽了幾聲,這讓王書輝有些摸不着頭腦。

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13章 立足(1)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109章 第一次反圍剿2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160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4)第411章 推銷員曾德昭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373章 在山東(8)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372章 在山東(7)第101章 王書輝下鄉記5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185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1)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120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1第1章 穿越(1)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22章 馬祥麟的轉變(5)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372章 在山東(7)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231章 四省攻鄂(8)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59章 工業的獠牙(3)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332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1)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173章 審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