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章 傳國玉璽續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爲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爲“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爲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爲“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許陽這幾天真是的查了大量的資料,三天之後,京華大學迎來了期末考,當然那張考卷上的問題,在許陽眼裡只是“毛毛雨”而已。而相對於傳國玉璽,許陽確知道了大量的傳說。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歷史上也有多次出現假傳國玉璽的事情。當然這些有一部份是野史,也有一部份是歷史上人們的懷疑!畢竟那個時代,那個封建王朝,沒有人敢懷疑王權的。
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漢書”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兩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種說法。北宋哲宗時所得的傳國璽當時便有人懷疑是章惇、蔡京造假的。明清兩代也時有假璽出現。明孝宗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當時就認爲是假的;清初時,宮內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璽,其中一方被認爲是秦制傳國璽,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仿刻贗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儀被逐出宮時,張壁、鹿鍾麟等人仍在追索着傳國玉璽。
遼史”記爲“大魏受漢傳國之寶”,我以爲應該是“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唐武則天時改“璽”爲“寶”,應該是那時代改的。“遼史”記:“傳國寶,秦始皇作,用藍玉,螭紐,六面,其正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魚鳥篆,子嬰以上漢離祖。王莽篡漢,平皇后投璽殿階,螭角微玷。獻帝失之,孫堅得於井中,傳至孫權,以歸於魏。魏文帝隸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唐更名“受命寶”。晉亡歸遼。自三國以來,僭僞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僞。聖宗開泰十年,馳驛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興宗重熙七年,以《有傳國寶者爲正統賦》試進士。天祚保大二年,遺傳國璽於桑乾河。“宋史”記:“寶。秦制,天子有六璽,又有傳國璽,歷代因之。唐改爲寶,其制有八。五代亂離,或多亡失。”。
“魏本紀”中曾記錄在一座毀壞的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不得不說,許陽爲了傳國玉璽的事情很下苦心。其實許陽也是在準備着什麼。他有一種預感,他一定會接觸到這個東西。所以現在多知道一些絕對有好處的。
玉璽沉浮:許陽最關心的就是這個!在查了大量的書籍之後,許陽有了下面的總結: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爲“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傳國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於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後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爲皇權象徵。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爲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的時代。“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復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爲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在瞭解了這些之後,許陽又查了一下如何去辯明真假。他下了這麼大的苦功,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劉老口中的那些人,他總感覺沒有那麼簡單,他同樣還有一種被那些人盯上的感覺。許陽現在心中已經認可了許家這個家族。同樣也把自己當成了一份子,這麼長時間,許陽惹了不少事情,許家也在後面一直幫着許陽擦了不少次的屁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他還是知道的!
考試三天,當天晚上,已經有人開始準備回家過年,許陽宿舍裡也是一片狼藉,沒辦法,這個時候也是大家最嗨皮的時候。許陽宿舍也是一地的酒瓶子。老大,老四明天就回家了,這次回家不同的就是在於,老大這個傢伙終於被套上了愛情的鏈條。真難以想想像那個叫素素的女人這麼牛叉!居然真的把老大管住了。
老四也帶着他的女朋友回家,用他們的話就是,江湖兒女,不拘泥於小節。靠!許陽鄙視,兩人估計要是不防着點,現在孩子都出來了。至於老二當然是回家。看着陳果欲言又止的樣子,許陽知道他想說什麼,只不過許陽不想聽。
許陽不知道自己等人喝了多長時間,總之是最後醉倒了。等醒來的時候才發現,已經日上頭頂了。看着亂七八糟的屋子,又看了看還在呼呼大睡的老大等人,許陽悄悄的收拾好離開了。丫的!走晚了自己是要打掃衛生的。
出了門晃晃頭!可能是這幾天做下的病,一鬆懈下來,腦子裡閃過的都是傳國玉璽。自己這是怎麼了!一天到晚瞎想什麼呢?剛纔閃過的就是關於一些辨別傳國玉璽真假之辨。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13名官員“考證”,認定是“真秦制傳國璽”的玉印。然而,據後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爲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裡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爲“清”。但清初故宮藏玉璽39方,其中被稱爲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作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據說真正的傳國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漠北了。真正的傳國璽是否和氏璧所爲?又流向哪裡?至今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明清兩朝人士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已經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據《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傳國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爲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僞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清高宗御製《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爲,貯之別殿,視爲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