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雲:夫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櫓,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我來替你們解釋!
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纔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爲,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爲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
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爲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同理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勝機。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採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於權變,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所以說:瞭解敵方也瞭解自己,每一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瞭解對方但瞭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瞭解對方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敗。”
“在戰鬥之前就預料到戰鬥的結果,好厲害!”將夜不由讚歎道,這孫聖兵法果然博大而精深。
刀:“這第三篇謀攻篇就是在和敵人交戰前,掌控戰爭的局勢和時機,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強大的王者都能夠在戰鬥之前,預料到戰局的結果,事先採取最有利於自己的措施。”
流袖道:“那怎樣才能夠做到這些呢?”
刀解釋道:“首先,要良好的掌控局勢,就必須做好充分的偵查,對於敵我雙方具體的實力,要有正確的瞭解。就如同兵法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模擬對戰之中,如果偵查不到位,或者對自己部隊不夠了解,那是要吃大虧的。
比如在模擬對戰之中,敵人如果偷偷的在一個角落中建立了分基地,有了新的經濟來源,而我方對此一無所知,那麼在敵我雙方的實力估計上,就會嚴重失實。這是對敵人不夠了解造成的失敗,同樣的,對自己不夠了解,也會造成失敗,比如說如果自己的軍隊中全部都是陸戰部隊,缺乏對付空軍的力量,如果沒有及時的發現這一點,遇到敵人的空軍的時候,我方就會吃大虧,地方的空軍也會如入無人之境。
而後,得到關於大局之上的判斷之後,可以知道敵我力量上的比例,根據這種大局,可以做出攻守進退的戰略上的判斷。如先祖所言: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對於王者來說,這種對大局的掌控,必須要準確。戰爭之中,局勢是不停在變化的,戰機稍縱即逝,危險總是不期而遇,不能明智的趨福避禍,就是軍隊的災難。
比如說,在模擬對戰中,走科技型路線的軍隊,在兵力配置成型之後,應該馬上對經濟型路線的對手尋求一戰,這個戰機是非常寶貴的,戰機持續的時間也非常短暫。如果給予敵人喘息的時間,他們的經濟上的優勢很快就能夠轉化成爲兵力,科技也同樣可以快速提升起來。那個時候,我方在局勢上就會轉爲被動。
進,退,攻,守這四個字,如果王者能夠通過局勢準確把握到的話,他即使不能破軍,自守是有餘。
最後,這局勢就涉及到兵種相剋,長短相對的問題,王者必須對於這種微妙的局勢掌握清楚。
先祖兵法中所說: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模擬對戰中,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就是通過揚長避短,兵種相剋,讓敵人未戰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失敗的命運。
所謂兵種相剋,你們也應該清楚,比如說,攻城武器對於敵人的法師部隊和城池傷害很大,如果敵人是純粹的法師,那麼我方如果擁有大量的攻城武器,地方的法師就沒有發揮的空間。
再比如說,地元帝國缺乏攻城武器,在面對天朝人族大量的箭塔的時候,會陷入被動的境地,有的時候,地元亡靈的部隊看到天朝基地中茫茫多的箭塔陣,會望而生畏,不戰自敗。
又比方說,暗夜精靈族的終極兵種雙頭奇美拉,擁有超遠程的攻擊範圍,如果奇美拉在樹林之上偷襲敵方的基地,敵方即使擁有地面對空的部隊,也會因爲樹林的障礙和自身部隊射程不夠,而攻擊不到奇美拉。如果奇美拉的數量一多,精靈族可以直接對敵人的基地進行強襲,敵人沒有空軍的話,根本無法反抗。
所以,不管是利用兵種能力,攻擊範圍,還是攻擊方式之間的剋制,都是王者巧妙取勝的關鍵。敵我之間的兵種總是有相互剋制的地方,我方的軍隊中總是在自己有部隊剋制敵人的某一種部隊的同時,有另一種部隊被敵人所剋制。所以取勝的關鍵在於揚長避短,所謂揚長,就是將自己的優勢兵力發揮到極致,而避短就需要王者用指揮和操縱的藝術將己方的弊端縮小到最小。
比如說,地元亡靈在對付天朝人族時,大量的蜘蛛部隊加少量女妖的部隊,遇上了人類的獅鷲加騎士的部隊,蜘蛛部隊就會被人族所剋制。那時候蜘蛛部隊要做的事就是且戰且退,不斷的用蜘蛛部隊擁有的陷阱技能控制住空中的獅鷲部隊,利用指揮和操控避開自己的缺點,同時用女妖伺機剋制住人類地面上的騎士部隊。
不僅是不同的兵種之間有相互剋制的問題,作爲將領的英雄之間,也會存在這種情況。比如對魔法依賴很大的先知,在遇上暗夜精靈的惡魔獵手的時候,會被惡魔獵手的魔力燃燒技能加上自身的強大攻擊完全剋制,魔力被燃燒光之後,先知不能召喚召喚物,也不能夠釋放閃電鏈,在部隊中的作用只相當於一個高級的法師。
雷錘的劍聖在單獨遇到暗夜精靈的叢林守護者時恰好相反,叢林守護者的移動速度慢,而擁有疾風步的劍聖移動速度快,叢林守護者會很快被劍聖所擊殺。
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英雄之間的沒有絕對剋制,只有相互剋制而已,有所長,也有所短,王者在指揮英雄的時候,同樣要揚長補短。
在實戰中,如果不能夠彌補自己英雄的短處,被敵人抓住機會,殺死英雄,那麼英雄就會拖累整個部隊,從而造成失敗。而相反,如果能夠將英雄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那麼,單個英雄也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
將夜感覺有些不可思議,說道:“怎麼可能?英雄再強大也只是一個人。”
刀笑着說道:“這樣吧,我舉三個例子來說。第一個例子是暗夜精靈的守望者,在和人類以及地元亡靈交戰的時候,如果守望者足夠強大,晉升到低階中期的時候,能夠將閃爍技能修行到巔峰境界,那麼她就能夠不斷的在空間中穿梭,配合上大範圍殺傷技能刀扇,可以對敵人的農民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敵人又對此無可奈何。農民被屠殺殆盡的話,敵人就會失去經濟來源,從而不戰而敗。
第二個例子是天朝的聖騎士,聖騎士的聖光能夠對地元亡靈造成巨大的傷害,同時他還有一個強大的保命技能----無敵守護盾,這兩個技能配合起來,讓晉升到人階後期的聖騎士去地元亡靈的基地中屠殺農民,會讓敵人非常無解。往往聖騎士只要一記聖光配合一次聖錘攻擊,就能夠擊殺一名農民。地元亡靈的大部隊回援的時候,因爲有無敵守護盾這個技能存在,聖騎士還可以頂着壓力繼續騷擾,配合上單體傳送權杖和無敵藥水,更讓人頭疼。往往地元亡靈的農民會死傷慘重。
第三個例子就是我們雷錘帝國的劍聖了,劍聖如果修爲達到地階中期五段之後,加上強大的法寶加持攻擊力,能夠爆發出超強的戰鬥力,因爲有暴擊這個技能存在,劍聖有機會爆發出平時的4倍攻擊。在部隊和暗影獵手的治療波的協助下,劍聖能夠長久的在戰場上攻擊敵人。配合上他自身的疾風步技能,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擊殺敵人的英雄。有時候,劍聖一個人在暗影獵手的幫助下,能夠單獨面對一整支沒有英雄的敵人部隊,並且將他們全部擊殺。”
將夜從流袖的眼光中知道,刀所說的不是假的,不由對這指揮這三個英雄作戰非常期待,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