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公,這個事情呢?
首先,不再引述百度了,前面章節都提到了,商朝,周朝,都是等級森嚴的制度。也就是按照王,下面就明確跟王親疏關係,官位大小劃分。僅僅是稱呼不同而已。而周朝,更是如此。公可不是任意官員,或者諸侯都可以這麼叫的。你要是在武王,周公旦,或者周朝前期如此放肆,那就是越制。不要以爲周公以禮制樂,真的是推行仁慈,仁義。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就好像祭祀的問題,前面引述了,那可不能隨便用錯的。周朝刑罰一點不比商朝少,殺人一點不比商朝少。同樣還有殉葬,還有奴隸制的存在。
但是爲了強調這個問題,就用一個典型案例來說明。
引述百度:
魯國(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諸侯國,姬姓魯氏,侯爵,首任國君爲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注意哦,爲什麼要說魯國的事情?
第一,魯國,並不是真正的國,其實周朝的諸侯國。
第二,魯國,也就是周朝武王治下的魯,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不過,周公旦長期在鎬【也稱爲鎬京】輔Z。那周公,的確,地位是公,或者現在通用語言,那是親王,王爺級別了。但是周公的兒子,看見沒有,侯爵。侯爵就不是公了。從周公旦的兒子開始算,不可能後人能重新變成公爵,對吧?那春秋裡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魯這個公,魯那個公,本身,其實就是越制。
第三,查了周朝主要的功臣:太公望,召公奭。
太公望一般推測爲姜子牙(約前?—約前1015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商末周初,Z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兵學奠基人。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爲“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爲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爲“師尚父” ,成爲周國軍事統帥。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冊封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爲呂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請注意:冊封爲侯【爵位】,不是公【這個公,是敬稱】。地位跟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一樣。所以後人也不可能高於這個。
公姬奭(shì)(第一代召公)。世代有召公後人繼承,如厲王、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姬奭後人。召公後裔孫穆公虎至簡公盈,皆襲爵位,爲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後代有一支世襲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國家Z事的官。
西周的最高官職是太師、太傅、太保(是爲三公),其下分設六卿、五官等、請注意這點,也就是召公的地位低於三公,也就是低於侯【爵位】。
所以啊,東周列國也好,春秋五霸也好,吳越也好,沒有一個能真正成爲公的。
所以諸侯都是越制,也就是我下面要詳細說的,要說國運,命數,那西周被犬榮所滅,就是要天下大L了。
所謂東周,不是指東周王朝,而是很短暫的平和期而已。所以東周,很多學者都不提的,只提春秋,然後戰國。然後六國紛爭,最後秦統一六國,還滅了東周。
我要說幾件事。
第一件,就是這個公,也就是從文化上,周朝。不,準確地說,西周被滅,是一個節點。什麼節點?就是西周之前,從三皇五帝到商朝到周武王到周幽王,我不說是非對錯,功績什麼的。那留給歷史,和評價歷史的人吧。我就說,這個,一直是帝王文化。也就是無論是禪讓得到了王位,還是武力爭奪。就單純從文化的角度,統治的角度,只有王【或者王下面輔Z的人】能擁有文化,下面的封地,諸侯們都不能自己創造文化,使用文化。傳說是一回事,使用文字,或者有影響力了,當然了,是在王的統治下,而不是王死了,老了,或者別的人起來抵抗,反抗推翻了這個王除外。但是周幽王之後,周朝,實際,已經完蛋了。爲什麼這麼說?周幽王被殺後,北虢公姬翰等大小十幾家諸侯共同擁立姬餘臣爲新的周王,以惠邑爲王都,以辛未年(公元前770)爲周攜王元年。設立百官,建造宮殿,修築城牆,同時發佈文書,詔告天下。表面上是這樣。實際並不是這樣,其實,暗潮涌動。那就是下面的諸侯們各個都是公,那就是越制,其實就是反心已起,必然有一天要起來建立新的王朝。
第二件,那就是文化的問題。這個文化,先說一個大的方面。那就是周朝,周武王,周公旦等等,肯定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周朝的金文。當然周公之禮,當然肯定還有神文化等等。但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那就是西周被滅了。雖然北虢公姬翰等大小十幾家諸侯共同擁立姬餘臣爲新的周王,以惠邑爲王都,也就是什麼呢?表面上,依然擁護周王,對吧?看似對周朝,東周還是俯首稱臣,對吧?那麼作爲諸侯國,是不是應該繼續周朝,西周的文化,才符合邏輯,以周朝爲天子,爲君,對吧?備註:下面就要講到君子的事情,也是文化上的事情。但是,東周列國,出現了什麼?春秋,諸子百家。對吧?備註:諸子百家,中國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並沒有任何要曲解的意思。而是作爲歷史,前面早就說過,從三皇五帝到清朝,都是王的歷史,帝王的歷史。那麼作爲王,帝王歷史最重要的特徵是什麼?一王之上,萬民之下。什麼都是王說了算。官,民,其實沒有任何可以擅自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一切古代,周朝之後的文化,其實,都是附屬於王,帝王,附屬於帝王統治下的文化。而重點是三點。第一點,諸子百家的文化,不是原創,來自周朝。周朝的文化來自商朝。第二點,在周朝還存在的前提下,表面上還是依附於周朝的諸侯國,實際反心早起。我說了,公這個詞語,字眼,就是反心的最好的證明。他們這個公,還不是公爵,而是國公。其實就是國君,王的意思,住的就是宮殿。諸侯下面的人,官都叫公爲大王【dai wang】。第三點,所以纔有第三點,諸子百家的思想才能出現,流傳。因爲是爲了國君,王,是爲了國君能真正稱霸,稱王,成爲周王那樣的王在做準備。其實,那就是造反。不過,沒有諸侯敢起來,推翻周朝,另外建立王朝。所以,七國,各個都是裝P貨,既貪婪想當王,又不想揹負忘恩負義,背叛周朝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