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周朝,有幾點是無論如何篡改,神話,美化等都是沒有用的。
第一點,周朝的建立,其實不是因爲牧野之戰。歷史是這麼寫的,姬髮帶領了一支【輕騎,精銳,現在軍事語言叫特種作戰小分隊】軍隊,牛屁啊。先不說怎麼降服了七十萬奴隸大軍《史記》記載的事情。
再次引述百度: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方的諸侯起來反叛。
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少年英勇,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S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但是其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制下降,給了周以可趁之機。
請注意【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方的諸侯起來反叛。而此時的商朝發生了激烈的內L。帝辛殺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叔父箕子,另一些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則審時度S,投奔了周國。武王無疑從來奔的殷商貴族那裡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機密情報。時機已經成熟,武王決定出兵伐商,同時通知在盟津的與盟諸侯一起出兵。】這些信息。
一條:並非姬家起兵。很多諸侯都起來造反。
一條,不要對付諸侯,恐怕還有關外的部落等等都起來造反。因此商朝軍隊無力顧及,撲滅。
一條,帝辛殺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叔父箕子【這到底是真實歷史,還是欲加之罪?帝辛到底因爲什麼殺死了比干,囚禁了箕子?是否比干,箕子勾結諸侯,姬家,出賣商朝?或者試圖造反?都不知道】。
一條,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則審時度S,投奔了周國?顯然寫這些的人是看了《封神演義》,顧名思義,自己想出來的吧?還是看了周朝或以後的東西,相信了這點呢?這明顯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吐過帝辛不好,哪怕貴族們聯合起來囚禁帝辛,殺死他都好。逃跑?投靠了周。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帝辛真的喪心病狂了,那不是商朝所有的貴族都是暗殺,處死名單上嗎?貴族們怎麼離開朝歌的?當帝辛是傻子,白癡嗎?顯然,這裡面不太真實。你說姬發收復了奴隸大軍。帝辛自殺,被殺,逃跑,這些貴族投誠,投降了姬發都合理。他們能帶上金銀珠寶,家屬,家眷大搖大擺,離開,還到了周的領地?胡說八道。
一條,正是由於貴族們的情報,朝歌沒有多餘的兵力,所以姬發敢帶那麼少的軍隊孤身犯險。不過我要說的,更爲重要的事情是,可能沒有人能想到。即使牧野之戰之前,周,姬發等等,恐怕還在帝辛表忠心,絕對不會反叛。甚至可能說會帶軍隊勤王。保衛朝歌。因此,帝辛相信了。而那個時候,商朝的軍隊疲於奔命,跟諸侯在開戰,還要對付關外部落。
一條,正是周迷惑了帝辛,可能周的軍隊表面上去攻打其他諸侯,實際是會師一起對付商朝大軍。
一條,那七十萬奴隸大軍《史記》記載奴隸大軍。歷史沒有記載,這些人,奴隸,戰俘,朝歌的守軍總共七十萬呢。先不說守軍。就說奴隸,戰俘,都是哪裡的?諸侯國的嗎?關外部落,遊牧部落的嗎?很奇怪的一點,就沒有人想過?就奴隸,戰俘就是幾十萬了,給他們發了武器。他們怎麼不起來反抗殺死守軍,直接造反,而是跑去了城外跟周軍開戰呢?作爲奴隸,戰俘,怨恨很大,應該是一個非常正常,合理的事情,對不對?守衛朝歌的軍隊武器再精良,都不可能全部殺死,對付得了這麼多的 奴隸,戰俘,對不對?既然拿了帝辛發的武器,沒有反抗,沒有造反,還一起去了城外,爲什麼會臨陣倒戈?對面可是隻有一萬人左右的隊伍。
我有一個假設。
並不是姬發能忽悠那麼多的奴隸,戰俘。
而是朝歌守軍,就跟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一樣,早就投靠了周。被帝辛派出來帶着奴隸大軍是來對付姬發的。
而守軍將領早就跟姬發秘密談判,達成一致。
或者這是第一步。守軍都投降了,那奴隸,戰俘更加沒有理由替帝辛賣命了。
第二步,守軍或者姬發派人到守軍將領的營帳內說出來條件:可以恢復所有奴隸,戰俘的自由身。
第三步,守軍將領可能是帝辛的人。但是下面的人跟周有勾結。談判條件達成了。殺死了將領,說出只要奴隸,戰俘們一起投靠周,以後就有好日子,恢復自由,還能發錢,發路費回家。
那麼奴隸,戰俘,以及下面的士兵當然願意跟着周,姬發。
至於,是否,姬發裝神弄鬼,比如懂天文地理,用日蝕,月蝕,天氣異常,大水等嚇唬奴隸,戰俘,然後一萬人殺死了幾十萬大軍?水攻?火攻?滾木?石頭?地震?那就不知道了。
但是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重點。
而是,第一,姬髮帶領軍隊回到自己的地盤,並沒有在朝歌建立周朝。那七十萬大軍去哪裡了?不知道,可能全部死了。可能釋放他們回家了。也可能後來發配邊疆,守衛邊疆。也可能讓他們修建地宮,修長城等等。
第二,正是諸侯的造反,可能還帶有關外部落的造反。這才讓牧野之戰這麼順L。就是朝歌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軍隊。
正是這些都是真實歷史,而且帝辛死了,姬發打敗了商朝。這是真實歷史。是無法欺騙諸侯,人民【原來的商朝子民】,周朝的子民的。
周朝建立,杜撰了人神,姬家先祖是神。神安排了命運,得到了周朝的天下。
其實,無論是禪讓制度,還是武力奪取,都不是重點。
誰上位,誰就可以創造文化,神話。
就是有一條,比如堯舜禹,大禹建立了夏朝。或者H帝開始的五帝時代,無論誰當王,都會接受先王所有的臣子繼續爲臣子,重點是保留他們原有的封地,封賞。這個傳統延續到了夏朝,商朝。
表面看,姬發不是很好嗎?廢除了奴隸制度,對吧?給武庚封地。
那麼第一,我反覆說,那幾十萬奴隸,戰俘到底結局怎麼樣了?不知道。
第二,商朝的貴族們,微子等?按照百度:周武王滅商之後,公元前1045年,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於齊、召公奭於燕等,另封子帝辛之子武庚於朝歌,又封叔鮮、叔度、叔處爲“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注意哦,這裡是提到分封諸侯。可是這個皇族是指姬家的人,聯姻的人,家族吧?叔鮮、叔度、叔處都是姬發的兄弟,親戚哦。
【微子,子姓,宋氏,名啓,後世稱微子、微子啓、宋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紂王帝辛的長兄。
周朝初年,子啓被周成王封於商之舊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建立宋國,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成爲周朝宋國的開國始祖,後世稱之爲宋微子(漢代因避漢景帝劉啓之諱,改啓爲開)。】
這些到底是杜撰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事?
你看,周成王姬誦(?―前1021年),姬姓,名誦,岐周(今陝西省岐山縣)人。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太師姜子牙的外孫,母爲王后邑姜。
這他老子姬發開創周朝,都沒封微子個什麼官。這到了兒子即位,就給一個公爵?那可是三公的位子,封號,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