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什麼叫公平?
朝會制度,是用以彰顯國力強威,皇權至高無上,展示隆重禮儀爲主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頗具特色。
商議大事本身,反倒是其次,往往只是走走過場。
而唐代是朝會制度(又叫朝賀)的集大成時期,其儀式制度已經相當完備。
《大唐開元禮》及《通典》均將大朝會劃分爲嘉禮,屬於五禮中的嘉禮部分。
唐代的朝賀包括:元旦朝賀、冬至朝賀、千秋節誕辰朝賀以及五月朔朝賀一共五個。
不過,基哥口中的“朝會”,只是俗稱,並不是大唐的正式朝會,或者說朝賀。
而是皇帝本人會出席,在大明宮紫宸殿內舉行的朝堂高官會議,算是“私會”。
沒法子,大唐的朝會都是不辦公的,純粹的慶典。基哥哪怕想在朝會上搞事情,朝會流程也不允許。
開元時期大唐中樞的運轉模式,跟前朝,甚至跟太宗時期相比,那是完全不一樣的。
普通事務由議政堂處理,左相右相都在那邊辦公,匯聚了中書門下的精華。大事就報給皇帝,走完一系列流程後再以政令的形式頒佈。
小事議政堂內部就處理了,就這些李林甫等人的日常。
當有事需要商議處置的時候,一般是在宰相或者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及與事件緊密相關的官員,聚集到興慶宮勤政務本樓的書房,與基哥商議。
如果遇到至關重要的大事需要處理,則是會在大明宮紫宸殿解決,參與的朝臣數量也會變多。
太極宮,也就是長安皇城的核心區域,基哥一般是不去的,除非是開朝會,也就是一年只開五次的那種朝賀。
這天清晨,紫宸殿內就已經聚集了不少官員。
有龍武軍那邊的將領,如剛剛被任命爲龍武軍大將軍的方有德,右龍武軍大將軍章令信;也有有南衙禁軍的主要將領,比如說右金吾衛中郎將裴旻;還有朝廷中樞的大官,比如說御史中丞張倚,京兆府尹鄭叔清,六部尚書,侍郎等等。
至於左相右相那更是不可能不在。
這次朝會,誰都不許請假,不許遲到!
而方重勇被晉升爲龍武軍司階(掌管五百兵力,一個營編制),專門負責基哥身邊的安保工作,走到哪裡跟到哪裡。此刻他也是守在大明宮內巡視佈防,沒有資格進入紫宸殿。
“有什麼事情,都說說吧。”
李隆基坐在龍椅上,平靜的對衆臣子說道。
這裡不必講究太多形式上的禮儀,主要作用還是商量事情,或者叫宣佈大事。
基哥不想將時間浪費在無聊的地方,因此也要求衆臣子有話就說,不要務虛。
“聖人,微臣有本奏。”
方有德站出來叉手行禮說道。
“愛卿有何要事啊?”
李隆基一臉疑惑的問道。在他看來,現在方有德不該站出來說話。
“回聖人,李亨作亂,絕非臨時起意。
長安縣縣令,萬年縣縣令,對此居然毫無察覺。長安城內,有十二縣尉,更是無一人上報此事。
微臣來到長安郊外的時候,還是京兆府尹鄭叔清在向南衙禁軍求救調兵。
所以微臣建議,斬長安、萬年兩縣縣令,及長安城內十二縣尉以儆效尤。
讓中樞朝廷的官員知道自己盡忠職守的本分,請聖人明察!”
方有德躬身行禮,長揖不起說道。
石破天驚!
這是有多少年沒有聽到類似的腦殘提議了啊!
兩個京城縣令,十二個縣尉,一口氣全斬了,這踏馬是真的會玩啊!
在場衆人,包括李林甫在內,所有人都被方有德的狂妄提議驚出一身冷汗!
見過犯渾的,沒見過這麼不講理的。如果真的斬了兩縣令十二縣尉,那可以算是自開元以來最大的政治變故了!
“聖人,此事萬萬不可啊。”
李林甫還沒吭聲,御史中丞張倚率先出列,對着李隆基行禮說道。
方有德這一招爲什麼狠呢?爲什麼讓張倚這種御史臺官員都按捺不住了呢?
不就是兩個縣令,十二個縣尉麼?
大唐鼎盛時期,一共有1607個縣。哪怕是此時此刻,超過一千五百個縣也是鐵板釘釘沒有任何疑問的。
如果把長安這樣需要十二個縣尉的京城,以及河南洛陽、涼州武威這樣需要四個以上縣尉的超級州府也算進來,那麼最起碼需要兩千四百多個縣尉才能補齊編制。
一口氣殺十二個,縣尉總數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好像也不太多啊。
不懂大唐政治的外人,肯定是這麼看的。
然而,長安城的縣尉與縣令,還有個說法,叫“中樞高官預備隊”!
在這裡當縣令的,很多時候,下一步升遷就是六部司曹甚至是六部侍郎。而在這裡當縣尉的,下一步升遷就是監察御史或者殿中侍御史!
把這十四個人殺了,等於是把現有政治勢力的後備團給殺乾淨了!會極大影響今後三到五年的朝廷中樞政治格局!
方重勇出的這一招,讓方有德與文官集團劃清界限,打的就是一個出手快準狠!他沒事研究大唐官場的各種體制和潛規則,已經研究了五年以上,在這方面,可以說方有德完全是個“弟弟”。
現在這個提議,可謂是“動靜小”,不過是殺幾個七品官八品官;“效果好”,把文官整體得罪得死死的,起碼明面上是這樣。
長安縣令就不說了,算是“半步六部大員”,那長安縣尉爲什麼也不好動呢?
因爲長安城的縣尉,是一個很詭異的職位。不僅是職位本身很坑,還存在着“六個和尚沒水喝”的問題。
用簡單明瞭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幹苦力得不到升遷的倒黴蛋,外加五個不幹事又青雲直上關係戶,這樣的關係。
長安縣裡面,只有管治安與兵事方面的長安縣尉,又叫“賊曹尉”,是真正幹實事的。其他五個縣尉,全部都是混子。這些人將來是要當宰相的。他們這樣的清流官,由於出身與受教育的不同,也沒有什麼什麼實際能力去當好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縣尉。
萬年縣也是如此。
然而更可怕的是,賊曹尉一般是無法得到升遷的,朝廷中樞也沒有他們位置,乃是真正的“幹事沒好處”。
這就好比張九齡去當縣尉,他當然有能力寫詩,有能力寫文章,甚至還有能力給皇帝出主意。
但是他肯定沒能力去斷案,去跟基層百姓打交道,去收稅,也不屑於此。所以張九齡若是在長安縣尉這個位置上,也會是“透明人”,說難聽點就是混子。
這次李亨造反,長安萬年兩縣居然毫無反應,還不如提前得到消息的鄭叔清,其實關鍵原因也在於此。不是他們不想動,而是“大唐自有國情在”。
這些關係戶們都把長安縣尉當跳板,此職位乃是衆多官僚眼中的“清貴官”。
有鑑於此,又有誰會真正辦事呢?
而那個真正辦事的,又因爲長期得不到升遷,所以破罐子破摔,乾脆躺平不怎麼管事了!
事實上長安城內權貴衆多,連京兆府尹鄭叔清都要逢人喊“乾爹”。那長安縣尉和萬年縣尉這樣小小的一個基層官員,又能做什麼呢?
薛王一家要造反,管轄範圍內的萬年縣尉,也就是那個賊曹尉哪怕聽到了一點風聲,他敢去查嗎?他敢上報嗎?
萬一是假的,殺他一家人都不夠填坑的,那還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啊!
所以方有德所說的“殺一儆百”,從這個角度看,倒也沒冤枉那些人。
類似這種“混子官”,在長安中樞有很多,比如說人人羨慕的“校書郎”,白居易就曾經自嘲他當這個官的時候就是個很專業的混子,鳥事不幹白拿錢。
對於大唐官場種種體制性的弊端,基哥已經沒有心力去管了,所以他聽到方有德這話,也只是緩緩的搖了搖頭。
“長安萬年兩縣縣令,罷官。”
李隆基慢悠悠的繼續說道:
“那十二個縣尉裡面,很多人就是管理庫房的,李亨造反,也不關他們的事情,將這些人罷官好了。
剩下那兩個負責緝捕的賊曹尉,直接斬了以儆效尤便可以。
其他十個縣尉,罷官,五年內不再續用。
這件事就到此爲止吧。”
基哥的板子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只斬了兩個一線辦事,又沒有後臺賊曹尉。
“哥奴,你有什麼就直接說吧。”
看到李林甫對着自己叉手躬身行禮,李隆基慢悠悠的說道。
“微臣,請廢十王宅,將皇子外放至長安周邊州縣,以防變生肘腋!“
李林甫對着基哥深深一拜說道。
外放皇子!
大殿內陷入死一般的平靜之中。
這個話題,是一個禁忌。
曾經,在基哥還未站穩腳跟的時候,宗室內部近支,比如基哥的那些兄弟,就曾經外放爲刺史。然而當基哥徹底將權勢鞏固後,先後修了花萼相輝樓、岐王薛王等宅院、“十王宅”、“百孫院”等等,將宗室近支“圈養”在長安。
待遇甚至還不如宗室遠支。
比如信安王李禕,比如說李適之甚至是李林甫,這些宗室遠支,都遠比那些頂着“王號”的皇子們逍遙快活。
所以說李林甫的提議,某種程度上說,算是一種“撥亂反正”。
但這話很犯忌諱,除非基哥本身就是這麼想的。此時此刻,紫宸殿內衆人除了少數幾個知道內情的以外,其他人都是在等待着基哥的回答。
“你們以爲如何?”
基哥回顧衆人詢問道。
“聖人,十王宅乃是定製,若是廢除的話,將來那些皇子們舉兵造反怎麼辦?”
左相張守珪站出來說道。
他爲什麼要反對呢?
因爲,凡是李林甫贊成的,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那他就要堅決反對!再說了,將十王宅內皇子外放,確實有些不合適!首先一點就是,對現有制度衝擊實在是太大了!
“此事非同小可,朕覺得可以容後再議。”
李隆基微微點頭說道。
聽到這話,張守珪瞳孔驟然一縮!
很多時候,“容後再議”本身就是一種妥協的態度。要不然,隨便呵斥李林甫一句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本身就想將皇子們外放,李隆基幹嘛說這麼多廢話呢?
皇子居然要外放!
這種事情,說出去誰信啊!
張守珪緩緩的退回原位,低着頭一言不發。
“李亨謀反,朕深爲痛心。但思前想後,這多少是因爲太子之位長期懸空所致,乃是朕的過失。
所以朕想立太子了,諸位愛卿以爲如何?誰可爲太子?”
李隆基拋出了自己的第二個議題,也是讓人驚掉下巴的那種。
誰可爲太子呢?
好像諸多皇子裡面,很多人都有機會當太子啊!
因爲李隆基的正室王皇后已經被廢了,之後便沒有再立新皇后,所以也不存在所謂的“嫡子”。
既然沒有嫡子,那所有的庶子都是可以的吧?
棣王李琰,榮王李琬,儀王李璲,穎王李璬,永王李璘,壽王李琩,延王李玢,盛王李琦等人,都已經成年,究竟誰當太子好呢?
其實基哥的子嗣絕大多數都成年了,最小的幼子汴王李滔,也有十多歲了。
這些人,理論上都可以成爲太子,但太子卻只能選一人。
那麼選誰好呢?
今天朝會的信息量太大,張守珪發現包括自己在內,好多人都把握不住啊!
“聖人,微臣建議,立壽王李琩爲太子!”
又是李林甫站出來,率先提議!
嗯,是了是了,好多年前,當時武惠妃還在,李林甫就在提議讓壽王當太子。現在李林甫站在壽王這邊,好像也不稀奇?
一時間,紫宸殿內很多人都陷入疑惑與思索當中,他們在腦中急速盤算着,究竟選誰比較好。
從前,那肯定是李亨的條件最好,人脈也最廣。
可是現在李亨已經謀反死了啊!
“選壽王當太子是個不錯的提議,諸位愛卿可還有別的人選麼?”
李隆基笑眯眯的問道。
紫宸殿陷入死一般的安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