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收到了李世民的旨意,讓他選擇回弘農或長安。
按照道理,李治應該回弘農,以在最後不到一個月時間裡準備最後的比試。
但李治沒有去。
他還是選擇去長安。
跟李承乾正面面對。
“晉王殿下,現在弘農沒有您坐鎮,趙侍郎和吳侍郎二人也沒在,就怕會出什麼亂子。”
秦懷玉的意思,是讓李治回弘農主持大局。
李治搖頭道:“我回弘農沒有任何意義,這場比試看起來是讓我跟太子比治國能力,但其實不然。”
“因爲我們之間的比試,根本連取勝的判斷標準都沒有,勝負只在誰會犯錯。”
秦懷玉看了眼一邊的羅通。
二人都是武將出身,政治上的事並非二人所擅長。
“我不去長安,太子就不會犯錯,那我就贏不了。”李治把話說到這種程度,秦懷玉和羅通再笨,也該明白了。
李治這是要以身犯險,拿自己當誘餌,逼李承乾犯錯。
羅通問道:“殿下是想讓太子行刺殺之舉?”
李治搖了搖頭。
“詳細的情況,我沒法對你們解釋,等比試之期到了,你們自然就知道結果如何了。”
……
李治從秘密在地方聯絡播種事宜,到出現在回長安的路上。
終於從暗處轉到了明面。
人在長安逍遙自在了不到五天的李承乾,得知了李治出現的消息。
“晉王要回來了,現在可以確信他是在民間跟地方官府和農戶商議種新糧的事情。”李百藥跟李承乾彙報。
李承乾氣憤道:“又是收買人心的舉動。”
李百藥道:“陛下讓他回長安或弘農,他選擇回長安,卻不知他爲何還要回來。”
“他還能怎樣?不過是回來跟孤作對罷了。”
李承乾氣憤之餘,也要準備好好應付李治回長安的事。
他問道:“現在戶部的缺口還有多少?”
李百藥面色爲難道:“大概……到月底之前,會缺三千五百萬錢……”
“什麼?怎麼缺口又大了這麼多?不是北方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哪還需要這麼大的缺口?”李承乾很是震驚。
“殿下,現在朝野上下千瘡百孔的,戰事是結束,但後續犒賞三軍也需要花費大批的錢糧物資,還有安民……”
隨着李百藥倒苦水一樣跟李承乾說明情況,李承乾除了生氣,還真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他又不會製造錢財和糧食,面對戶部這麼大的窟窿,別說是富餘出來修宮殿了,就算讓他補上窟窿也近乎是不可能的。
李承乾聽了之後,着急道:“如此怎能讓父皇相信我的能力?”
門口進來一名侍衛,恭敬行禮道:“太子殿下,這裡有晉王給您的一封信。”
“他的信?”
李承乾正爲錢的事發愁,這邊無論李治說什麼,他都不想理會。
敵人來信,那必然是想算計什麼,怎能相信?
李百藥把信函接了過去,打開後先看過。
“他說什麼了?”李承乾還是問了一句。
李百藥面色侷促道:“晉王之意,若是朝廷有什麼缺糧缺物資的地方,他願意先補上,就當是先借給朝廷的,回頭想辦法還他就行了。”
李承乾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怒道:“他這是什麼意思?”
“晉王在信中說,朝廷現在缺大批的錢糧物資,一切都以天下的安定爲先,不能計較一時的勝敗得失。”
“以他之意,就先從弘農調撥錢糧物資過來,補上朝廷的缺口。”
李百藥把信函的內容說完,李承乾的臉都快要氣變形了。
“太子殿下您先息怒,咱都理解他不過是想耀武揚威,想告訴朝廷,就算朝廷再缺錢糧,他那邊也有足夠的錢糧補上這窟窿。”李百藥想安慰李承乾,卻適得其反。
李承乾最氣憤的就是李治能賺錢,而他不能。
“告訴他,就算是輸,孤也不會接受他的好意。”
“若是他還惦記着兄弟之情,從開始就別來跟孤爭,這樣的小人早晚不得好死!”
李承乾也是說了狠話。
……
李治是真心實意想“幫”李承乾的。
但李治也猜想到,以李承乾的心高氣傲,怎會接受他的好意?
若真接受了,這不正說明李承乾沒本事打理戶部和工部,需要李治相助才能渡過難關?
“幫他還不接受,真不知他怎麼想的。”羅通拿着李百藥代李承乾的回信,臉上很不屑道。
李治嘆道:“他是應該接受的,作爲儲君,不能爲一時的義氣置大唐朝廷的穩定於不顧,這是他自己選錯了。”
羅通好像是聽明白了一些。
“殿下是說,若他接受的話,或許陛下對他還會高看一眼?”羅通問道。
“嗯。”
李治點頭。
李承乾是被作爲儲君培養的。
未來也是要當皇帝的。
當皇帝的最高準則是什麼?
就是要能屈能伸。
若是真因爲跟兄弟之間的比試,明知道現在朝廷缺錢缺糧,還爲了那口氣而不接受幫助,令大唐出現危難,這樣的皇帝誰敢擁護?
反而是能屈能伸的李承乾,即便自己的能力不行,但有隱忍之力,纔會更得到李世民的欣賞。
羅通道:“那殿下不是給了他一次解決難題的機會?還好他沒接受,不然我們虧了錢糧,還便宜了他。”
李治打量着羅通,嘆道:“話不是這麼說的。”
“我也乃是大唐的朝臣,無論我未來是做儲君,還是繼續做藩王臣子,都要時刻謹記這大唐江山的安定跟我休慼相關。”
“若我只是因爲跟太子比試,而對大唐的穩定不管不問的話,你覺得父皇會放心把江山交給我嗎?”
羅通心中一驚。
他感覺到了李治的大智慧。
明知道給李承乾錢糧,是間接幫了對手,但李治還是把錢糧“借”出來。
這種借,更類似於捐贈,給了朝廷也就拿不回來了。
只是現在幸好李承乾沒接受。
既沒幫到對手,又體現出了李治的氣度,又讓李世民認清楚了李承乾意氣用事而不管大唐穩定。
“他不肯接受,我也就不把錢糧送到長安,直接調撥北疆。”
“這次調撥價值兩千萬錢的物資到北方去,就當是我對戍邊將士的一點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