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三章 父子對談

當李嗣業問出這番話的時候,張獻誠感覺自己的血液快要凝固,他無法反駁這樣的話,卻也不能夠放棄。現在已經捅到了老天爺面前,稍稍打一點退堂鼓,他和崔氏兄弟的性命都要報銷在這裡。

“卑職知曉,所以卑職願意自己的性命保崔寧性命無憂,就算主公不允,卑職也毫無怨言,甘心赴死。”

李嗣業微微皺起眉頭問他:“你先前擔任何職?”

“劍南節度使麾下團結營行軍司馬。”

他坐回到胡牀上,雙手扶着膝蓋道:“崔寧,崔密犯上作亂,意圖謀奪蜀中自立,孤本該將你們問斬。但張獻誠捨命爲你們求情,孤不忍拂他之意,但謀逆大罪不可輕饒,削去你二人所有官職爵位,連同家眷流放至北庭碎葉川濛池都護府。”

兄弟二人心中暗暗叫苦,但好歹撿回來一條性命,只得叩首謝恩。

李嗣業又對張獻誠說道:“你爲罪人求情,雖是出於情義承諾,卻干擾了國法,罰你杖責三十,領關中白山軍軍軍使,領兵前往襄陽與王難得的橫塞軍換防,望你能夠戴罪立功。”

跪在旁邊的崔氏兄弟驚奇不已,這哪裡是罰呀,這分明就是賞。

張獻誠心喜之餘,上前叉手說道:“末將定將奮死搏殺,以報主公之厚恩。”

“行了,都退下去吧。”

等幾人退去之後,李嗣業從大殿走出來,命人牽來幾匹戰馬,與隨從前往京師宿衛左右龍驤軍和左右御林軍視差。

執掌這兩軍的分別是李嗣業的親兒子李旭還有他的心腹大將燕小四。李旭同時擔任着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常跟在中書令徐賓身邊學習理政,積極掌控長安城的各項任命,雖無監國之名,卻有監國之實,民間和朝廷官員們都在背地裡稱呼他爲隱儲君。

父子二人屏退了所有隨從,登上了大明宮外城郭的玄武門,可遙望到聳立在太液池旁邊的麟德殿。他低頭詢問兒子:“經過這兩年的理政,可有什麼心得?”

“兒子以爲,天下之事莫過於中庸二字。”

“哦,何以見得?”

“治理國家宛如大海行船,雖是御風而行,也要調整風帆受力方向,受風弱則船停止,受風強則桅杆斷。再如法度,國法嚴苛則百姓怨聲載道,國法寬縱,則使弱民受害,作奸犯科者逍遙法外。”

聽完之後,李嗣業給出了他的最高評價:“很好,算是一個合格的封建統治者了。”

李旭卻咂摸不出來味道,隱隱感覺這五個字不是什麼好詞,哪有把這種貶義詞用在自己身上的道理。

“兒子有一個疑問,一直得不到解惑,還望父親給予解答。”

“說。”

“河西走廊以西,如北庭和安西,地廣人稀,大漠縱橫,壞境苦苛,幾年來不僅不能爲朝廷創造賦稅,而且每年還需要給它們派過去約千名良家子。如今中原凋敝,國力民力也遠不如從前,掌控這兩個貧瘠之地不免有些吃力,父親何不將它們割裂分離出去,集中精力經營富足的中原。”

李嗣業臉上的笑容有些許凝固,李旭感覺自己說錯了話,連忙叉手說道:“兒子胡言亂語,還請父親治罪。”

李嗣業笑了笑說道:“你能夠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你也曾經細細思考過,能提問解惑便是好事。”

“自漢以來,凡強盛者皆有心經營西域,但只不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原大亂,統治者有心無力。身爲大國之君,若只想着龜縮自保,苟且安逸,周遭必然羣強環峙,連年征戰,百姓倍受塗炭。漢唐之所以強盛,正是因爲歷代君臣都有一顆強者之心,要有居中央之國威服四夷的霸氣和野心,你要將來站在含元殿的樓閣上,帝國的能量要以長安爲中心輻射四海八荒,所遇到的政權只能有兩個選擇,或爲臣屬,或被鐵蹄火炮踏碎,就算你現在做不到,也要時時懷着這樣的志向,當你有一天成功踏上這個頂峰時,你就會發現,你腳下的帝國纔是真正的堅不可摧。“

李旭雙目熱誠地遙望着遠方,胸中的豪氣油然頓生,他按捺在心底的野心萌芽,似乎被父親的激勵點燃,他高聲說道:“兒子將來若執掌天下,必延續漢唐之雄風,再創盛世,使得恩威遍佈四海。”

李嗣業欣慰地點點頭說道:“真正的西域並非貧瘠,而是物產豐富的膏腴之地,他們所產出的香料黃金,都是中原所稀缺的。孤昔日執掌西域之時,曾經創辦了聞名天下的西域商會,那時候你還年幼,不知這其中的奧妙之處,你父親我在隴右任職多年,從未佔用一分一毫地方租庸調,甚至還從西域商會中取出錢來補貼地方,儘管如此每年都有二百多萬貫的進項,要知道大唐的年租庸調歲入才一千六百萬貫,我區區一條商路的收入,就已經相當於一個道的全年收入。況且北庭安西之地,其戰略位置至關重要,可遏制吐蕃向東向北進犯,又可阻斷回紇向西進入,防止他們形成能與我們抗衡的大勢力。”

李旭恍然頓悟:“父親的意思是說,無論獨佔高原的吐蕃,還是佔據漠北的回紇,他們都單獨無法對我們形成威脅,但若是他們跨過河西走廊,向北進佔安西北庭,向西一統漠北漠南,其勢力足以與我們形成均衡的南北對峙。“

李嗣業滿意地笑了笑:“這正是爲父要告訴你的,只要河西走廊安西北庭在你手裡,天下大勢便控制在你的手裡,所謂吐蕃、回紇,想使其興亡只在於你。你可以興強兵滅亡他們,也可以留下他們任其自生自滅。只是孤有一句話你要牢記,權力從來都不會出現真空,你若不去掌握或者疏於掌控,自然有人代你掌控。吐蕃與回紇也是一樣,如果你滅掉他們,卻找不到好辦法去管理他們留下的土地,必然有別的人取代他們而立國,是否爲他人做了嫁衣,你倒要好好思量。”

李旭叉手拜謝父親:“今日父親的一番話,讓兒子受益匪淺,今日兒子通讀過往史書,才知道治國之道路艱難險阻,需要謹慎對待纔是。”

李嗣業什麼話都沒有說,今日李旭的表現已經在他的預期之內,他也多半不必擔心自己走後後繼者的表現。

這麼多年來經過南征北戰,身體也早不如從前,他每次上馬時都需要人攙扶,有人說如果要做人生的贏家,還需要做到一點那就是性命夠長,如果真的要靠壽終正寢的話,他是拼不過郭子儀這類人的。

時間將成爲他最大的敵人,李嗣業心中自然地認爲,他必須要在胳膊腿還能動彈的時候攻克江東,完成軍事上的實際統一。

第七百一十二章 舍子舔舐之情第二百一十九章 勞師遠征第八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與防第七百一十八章 大夫思炮 庶子思歸第六百七十五章 安祿山府邸定計第二百九十三章 羊腿它不香嗎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十章 擊敗扎齊列第六百四十八章 吉溫的選擇第二百三十八章 破城第七百一十一章 故人爲送親使第四百五十八章 爲戴望求情免死第六百一十六章 魚鱗陣騎兵戰法第七百五十一章 三郎自蘭州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八百九十二章 史朝義失冀州第四百零七章 莫賀可汗求降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七百九十四章 三軍重聚魏州界第六百零四章 利誘頓毗伽葉護第三十章 香鋪中吃煎茶第五百五十七章 入長安獻樂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曜許諾第六百零七章 撒馬爾罕之戰第九百零四章 兵威赴襄陽第二百四十一章 收公主可敦而還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長的人生大事第三百九十八章 不請客自來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遇大食商隊第八十四章 述生平大志第六百三十八章 驛站人情多消磨第五百二十三章 道柔忽歸來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帝的兩面性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八百四十六章 新的遠程武器第一百四十一章 能賺錢的纔是英雄(祝鼠年大吉,鼠你最帥)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牙還牙,百無禁忌第五百二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一百零二章 逃脫入大漠第五百三十七章 李佐國的滿月宴第四十八章 聞染香囊第五百零九章 上下級關係崩裂第七百三十四章 入紫薇欲稱帝第九百一十六章 前方打仗 後方內鬥第七百五十章 房琯自薦欲復長安第一百一十四章 計策第三百九十八章 不請客自來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亂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九百三十五章 兄弟鬩於牆第九百一十七章 猜疑本末倒置第五百三十八章 戴望高談謀商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六百六十一章 在神廟前審問第五百四十五章 郭子儀遺憾離任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三百九十九章 反派的二三事第三百二十一章 恰臨上巳蘭草香第八百四十七章 撤退是技術活第六十一章 前往東宮第十五章 祆祠妖人劫持事件第五百七十八章 野心與代價第七百四十章 太子赴靈武,嗣業入關中第三百六十七章 燈下獨謀大業第四百六十五章 貧道看得明白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離間第八百九十四章 史思明退,郭子儀進第三百四十八章 俱蘭城下被圍第二百九十一章 龜茲酒肆私會第六百七十四章 將相生矛盾第四百九十五章 別跟前程開玩笑第二百零一章 吃禁閉第三百零九章 聽風聲辨形勢第七百零八章 趙叢芳見錢眼開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二百六十四章 尷尬的信使第四十五章 協會?幫會?第五百六十三章 有態度的樂曲第六百一十章 護教戰爭第三百四十九章 困境之戰第四百二十五章 官官相護第五百八十八章 鞭策邊令誠第三百三十一章 賜宴麟德殿第七百四十章 太子赴靈武,嗣業入關中第三百八十五章 無人出將軍之右第六百七十九章 楊國忠僞託查案第七百章 酒宴上鬥嘴第五百四十七章 農牧起糾紛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局性的轉機第九百二十六章 江城漢口陷落第四百六十章 拜訪赤水軍使第八百八十二章 嚴武怒向益州第八百五十五章 說服失敗卻生他計第九十五章 遠行要精心籌備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六百五十五章 天寶十二載第六百九十一章 威武不屈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一百六十九章 堅守不如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