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的海戰爭”之前,波特盧作爲波旁的海中領土最廣的國家,是一個擁有13個行省,83座主城的龐然大物,雖然有着領土廣大國家所應有的一些毛病,但是這無礙波特盧的全盛。
然而在“波旁的海戰爭”中,波特盧遭遇了自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慘敗,雖然沒有被逼迫簽署城下之盟,但是也不得不被迫將許多的領土給割讓出去,以作爲和平的代價。
經過《第三次歐利和約》之後,波特盧北方征服的領土統統丟失,南方征服的領土也丟失了大半,全國只剩下5個行省,33座主城。
這5個行省中,分別是首都歐利所在的波特盧航道,這個位於北邁拉米海灣東海岸的行省也是波特盧的精華之地。
此外還有波特盧航道東部的羅蘇寧衛所和阿西衛所,而羅蘇寧衛所的首府是尼那,阿西衛所的首府是墮落。
這兩個衛所的源頭是1570年從波特盧航道(當時被稱爲波特盧大衛所)拆分出來的羅蘇寧阿西衛所,1835年時又進一步拆分,北方的羅蘇寧衛所繼承了羅蘇寧阿西衛所的法統,南方的阿西衛所成爲嶄新的衛所,一直存留至今。
阿西衛所往南是提姆衛所,提姆衛所曾經是波特盧的領土,然而如今已經被邁席卡佔據,所以波特盧本土的3個衛所和另外2個衛所在陸地上不再相連,那兩個行省成了飛地,或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其中一個衛所位於北邁拉米海灣南海岸,儘管陸地不相連,波特盧卻可以輕易的通過海灣將其與本土聯繫。
這兩個衛所就是位於邁拉米半島的2個行省,北方的是波尼衛所,首府位於古都。波尼衛所就是過去的北邁拉米教化區,如今已經被稱爲波尼,因爲波特盧試圖讓治下羣衆淡忘邁拉米這個古老的名詞。
南方的衛所是南波尼衛所,首府位於納波里,古時爲邁拉米領地,被邁席卡征服以後命名爲平原地,後被波特盧征服,1703年更名爲如今的稱呼。
波尼衛所與南波尼衛所仍然留在波特盧的手中,但是因爲提姆衛所的失去導致陸路被截斷,許多有識之士都在擔心這兩個行省會成爲下一個獨立的行省,連國名簡稱都被某些人想好了,就叫“波尼”。
或許對於波特盧來說,丟失8個行省唯一的好處就是族羣問題,過去有無數有識之士都在憂心的呼籲,說波特盧的主體族羣居然只勉強佔據人口的一半,這破鍋藥丸。
如今他們就大可不必因此呼籲了,因爲2200年時在波特盧的人口統計中,波特盧人史無前例的達到了99%,也就是說剩下的5個行省中幾乎全都是波特盧人,如果說還有那些異族,無非是邊境的蠻族休倫人,以及沒清理乾淨的波埃米人和印哥納人,但是他們此時的人口對於波特盧龐大的體量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了。
而最讓後世歷史學家感慨的一個問題,就是邁拉米半島真的變成一個歷史名詞了,整個邁拉米半島再也沒有一個人是邁拉米人,全都是波特盧人,以波旁入侵邁拉米開始算起,波系族羣用了千年的時光,終於將這個半島給換了一層骨,只剩下一個名詞的皮來懷念昔日在這裡居住的族羣。
戰打的這麼慘,可以說是輸的一塌糊塗,那麼自然是要拿人來出氣,對波特盧的貴族王擁有世襲權的萊戈王朝就是最好的出氣對象,儘管萊戈王朝在戰爭中出力良多,但那又如何呢?
更不用說,波特盧被神界剝奪了一項重要的榮譽,“帝國稱號”。
神界在2100年時又搞出了一個新花樣,即授予一些出色的國家榮譽帝國頭銜,被授予這個榮譽頭銜的國家可以自稱帝國,統治者除了原有的頭銜稱呼以外,還可以在公文中自稱“大帝”。
而對於帝國頭銜的授予,神界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比如已經衰弱的波旁,神界就追封他爲帝國,並追加剝奪其帝國頭銜。而戰爭時仍然強盛的波特盧,神界也是追封波特盧帝國,而波特盧的帝國從1874年開始算。
但是在“波旁的海戰爭”失敗以後,波特盧被認爲失去了帝國資質,因此神界終止波特盧可以繼續自稱爲帝國的資格,波特盧帝國252年的短暫存在就此灰飛煙滅。
基於以上原因,和談一結束萊戈王朝就被議會控制起來,緊接着在次年宣佈罷黜萊戈王朝的世襲權,恢復共和。
至此,從1713年至2127年在波特盧擁有對騰龍貴族王世襲的萊戈王朝的統治,在414年之後就此宣告結束,波特盧迎來了二次共和。
這是波特盧的情況,那麼作爲波特盧最大的對手(儘管兩國並沒有真正面對面的血戰,大多數都是在海上交戰),波里斯此時情況又如何呢?用“一片混亂”,就是波里斯此時最好的寫照。
衆所周知,當波里斯強大起來以後,將自己稱爲第二波旁,認爲古波旁早已逝去,如今留在老航道的那個國家不過是披着熟悉的皮的骷髏,只有自己纔是真正的波旁,第二波旁。而現今波里斯丟失了波旁島的所有領土,只能自稱是“第三波旁”了。
這也是特尼羅斯的宣傳口號,“我們要在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建立起第三波旁,重複祖輩們的霸業”。
口號說的響亮,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內部問題,此時位於埃多楠的波里斯,領土比起過去大大縮水,從戰前的7個行省、44座主城,縮水爲戰後的26座主城(此時沒有劃分行省),但是派系問題卻比一樣嚴重的多。
在過去,波里斯的派系無非就幾個,團結在費爾馬王朝身邊的派系是波里斯無可爭辯的最強派系,費爾馬王朝也因此可以統治波里斯,碾壓其他的野心家渣渣。
除此之外,安羅拉航道貴族因爲位於埃多楠半島,作爲唯一的海外行省而形成一個派系;修恩多航道貴族也因爲哥尼格塔貿易繁榮而繁華,形成一個派系;內部被波里斯統治的古波旁人是一個派系,被波里斯統治的波康人是一個派系,但是這些派系都無關緊要,團結在一起也打不過費爾馬王朝。
然而在第三波旁中就不行了,隨着戰爭的結束,特尼羅斯發現除非繼續打一場不得人心並且會讓敵人笑掉大牙的內戰,否則自己居然沒有辦法壓制住此時波里斯的派系!
那麼此時波里斯有多少派系呢?最主要的派系,被稱爲特尼羅斯派,又被稱爲原從派,指的是那些一開始就跟隨特尼羅斯參與遠征軍以及的貴族以及他們的親屬,這個派系實力最強,但是並沒有強到擁有絕對優勢。
而拜拉多米派(又稱波利派)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勢力,隨着波利從埃多楠撤軍,無可奈何的波利僑民最後都全部涌入拜拉多米這個叛徒的懷抱,大大增強了拜拉多米的勢力,並且拜拉多米控制了波利過去新中土殖民衛所在下埃多楠半島的領土(新中土殖民衛所橫跨上、下埃多楠半島),儼然是割據一方的實力派軍閥。
此外還有第二波旁派,也就是聽從那波利卡七世逃亡到波里斯的派系,這個派系最麻煩的地方不在於擁有大量過去的正規軍,而在於他們控制着幾乎所有波里斯的海軍,只要特尼羅斯敢違逆他們,就得承受波里斯海防大開的危險。
這三個派系是此時“第三波旁”最爲重要的派系,可以說決定着第三波旁的命運,至於剩下的安羅拉派(戰爭前就居住在安羅拉航道的波旁人貴族),逃民派(自行逃亡到波里斯,不被特尼羅斯派和第二波旁派接納的派系),南波烏圖派(被波里斯統治的南波烏圖貴族)和埃多楠派(被波里斯統治的埃多楠貴族)相對來講就有點無足輕重,但也不能真的無視他們,他們聯合起來的話,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作爲一個老辣的政治家,特尼羅斯沒有waaaag,而是耐心的和各個派系談判,將衝突侷限於談判桌上,最後成功的達成了妥協。
首先,費爾馬王朝還是丟掉了對海王的世襲權,結束對波里斯331年的統治,但這並不意味着費爾馬家族就此退出政壇,事實上特尼羅斯派和第二波旁派都是費爾馬家族所掌控的派系,也不可能讓費爾馬家族退出政壇,只不過兩個派系的費爾馬家族分家罷了。
其次是領導體制的更換,由於波旁人在當地人口稀少(不超過十分之一),所以軍隊爲先,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那樣世襲,因此從君主制變成了寡頭共和制,頭銜也從“海王”變成了“督軍”。
最後,確立了行省的劃分,波里斯針對現有的領土,總共劃分出4個行省。
4個行省中的加本尼航道最先被劃分清楚,因爲加本尼航道的範圍就是以拜拉多米派現有控制領土爲基準。
然後舊有的安羅拉航道沒有被撤銷,甚至波里斯在皮斯之後的第三個首都巴達拉就是設立在這裡。
塔納薩航道是曾經邁席卡的嶄新南衛所,歷史可以追溯到1470年,波里斯將塔納薩航道的首府從過去的芬尤迪搬遷至迪娜。
至於第四個航道則是費爾馬航道,不要將這個航道與波旁島的費爾馬航道混在一起,這個航道是昔日南波烏圖爲了向自己宗主國獻中心而改名的,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88年波旁設立的中土殖民衛所,是波旁最早在埃多楠半島設立的行省,最初也是沿海的土地,只不過隨着行政區的變遷,費爾馬航道的範圍詭異的越來越往西部偏。
“波旁的海戰爭”對波里斯的人口傷害是極其大的,過去波里斯對埃多楠主要以傀儡國的方式進行統治(撈錢很快,但是統治很不穩固),如今遭到了報應。
過去波里斯所自豪的就是自己主體族羣的比例,當波特盧在50%上下晃悠的時候,波里斯的主體族羣波旁人基本是80%左右。
可是從第二波旁到第三波旁以後,這些移民被神界認定爲新的族羣,即西波旁人,而他們在全國範圍的人口比例少得可憐,危險的可憐。
在2200年的調查中,作爲主體族羣、統治族羣的的西波旁人只在波里斯佔據10%的人口,另一個統治族羣波利人也僅僅是好一點,佔據15%,把西波旁人和波利人加起來,才堪堪四分之一。
而國內人數最多的,佔據了剩下四分之三人口的,是35%的南波烏圖人和40%的埃多楠人,然而他們在國內發言的權力,卻幾乎沒有。就如同一開始所說的一樣,第三波旁是“一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