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的諸位,聽着夏正平說出“官商”兩個字,皆是面露疑惑,有些不解。儘管在之前,夏正平已經做了解釋,但是這官商畢竟是一種新興的概念,這些官員,並沒有接觸過,因此不解。
或者說,這種官商的概念,實際上是夏正平移植前世國企的意思,本質上和國企沒有任何的區別。換一種解釋,是國有經濟,而非私有經濟。
在前世之中,國有經濟掌控資源類的商品價格,在這裡,夏正平也想要用官府的體制,去實現鹽鐵專賣等政策。
農業固然重要,也是根本,但是現有的農業屬於小農經濟的體制,很是脆弱。夏正平想要進行改革,依照《農政書》中對農業的一些指導原則,抓住根本,裁撤一些農業多餘的東西,從而能夠發展商業,也就是官商。
實際上,《農政書》的作用,也大抵是這樣子的,夏正平原本就想要發展官商,只不過是以這個爲藉口罷了。
見着衆人的不解,夏正平略微思考了一番,然後決定用通俗的話語,再次解釋了一遍:“諸位臣工,所謂自由商人,那便是不受約束的。他們把控着很多的資源,以至於從民衆身上榨取財富,而不利於百姓富裕的道路。這其中的資源,包括鹽、鐵、青銅等等。”
“如果將這些資源類的商品,收歸官府的話,那就相當於是官府組織人員進行生產售賣,統一定價。最後的結果,就是官府獲得的利潤,自然是充實了國庫,同時也是被用來造福民衆的。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大概就是這種意思。”
“同時,官商經營鹽、鐵、青銅之類的,必然能夠做到異地同價的目的,從而讓民衆不再有過多的抱怨。”
所謂異地同價,其實是爲了維護民衆的生活水平而定的。它與異地異價,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想要理解異地同價,自然要理解異地異價。
夏正平經過調查發現,無論是巴州還是蜀州,甚至是交州,乃至於天下的其他州郡。州與州之間,郡城於郡城之間,同樣的商品,卻是賣的價格相差極大。有些地方,豬肉的價格可以高達一兩銀子一斤,而有些則只是幾十文錢就能夠賣到相同重量的豬肉。
起初夏正平有些不相信這種調查結果,但是在他仔細分析了之後,又是實地考察了一番,不得不讓他相信這些結果。
在分析這些結果之後,他原本以爲,是因爲地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富裕的郡城州府,物價自然高,貧窮的州郡,物價自然然低,也就是所謂的異地異價。
後來卻是發現,壓根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按照前世的一些指標來看的話,這大夏神朝天下疆域之中,幾乎每一個郡城的繁榮程度,發展進度,幾乎都是一樣的。
就好比如說,位於西北地區的一些郡城,雖然苦寒,但是居民的富裕程度,郡城的繁榮程度,和位於沿海的,幾乎一個模樣。哪怕是天下之人認爲最爲富裕的荊襄九郡,也和西北的那些郡城,相差無幾。
這就是一個問題了,既然每個州郡的發展程度差不多,居民的收入也相等,爲什麼會出現,異地異價?按照道理來說,相同的商品,即便是因爲地域的不同,所制定的價格,也並不會相差太大。
這其中的緣由,自然是因爲各地的自由市場不同而導致的。各地的商業經濟發展的並不是很高端,存在着價格亂象而已。實際上是因爲,現在的天下,商業經濟,還並不成熟,彼此地域之間,並沒有太多的聯繫。
這就相當於前世的經濟全球化一樣,只可惜,現在的這個世界,還沒有達到那般程度罷了。
實際上,夏正平想要給諸多臣工表達的一個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制定一種官方認可的價格規則,而不讓自由市場自由支配價格,那樣子社會的財富分配,將會極爲不公平。
故而,夏正平要引入官商的概念,除了資源類商品,進行專賣,還要對其他商品進行一種價格調控,以宏觀手段,來實現商業經濟的有序發展。這就是夏正平所認爲的官商,脫胎於國企,但是其職能有高於國企。至少,國企並不能控制非國企之外的商品價格。
“主公,那既然如此的話。如果我們控制了鹽鐵之類的資源商品,那會不會引起原本那些掌握這些商品之人的反抗?”有人提問,神色之中,帶有着擔心,“據下官所知,很多郡城的大戶,都是依靠售賣這些資源類的商品,而發家致富的!”
“這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夏正平微微一笑,嘴角的彎起弧度,顯示着他內心的自信,“即日起,當成立官商總管府衙,爲官辦商業司,公羊忠爲其總督!‘
“若是有人敢鬧事,那就讓寡人親自出馬,派遣兵馬強行實施這一政策!“爲了大漢的發展,夏正平也只能這麼做了。唯有不同的是,他新設置了一個府衙,總管這些政務。
衆人聽着夏正平如此堅決的語氣,明白他的決心,也就不多說話。他們聽着夏正平之前的言語,也已經明白了什麼是官商。
夏正平見着衆人如此反應,不住地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既然諸位如此擁護實行官商的決定,那就進行其他事情的安排……“
這一日,夏正平安排了許多的事情,主要是關於如何辦好官商的政策。這是一項重要的國策,其目的,通過對農業的削減,而發展一些官辦商業,來調整社會的經濟結構,從而實現漢王之地居民百姓的富足。
商業改革,農業改制的消息,自然是不脛而走。這一件事,對於農業的衝擊,並不大。實質上,夏正平並沒有制定什麼削弱農業的措施,而是發展農業。他只是削減了農業上的一些多餘的事情,比如說設置了亭正,而取消了田正、村正之類的官員。將農業的管理,進行了精簡。這就是,夏正平口中所謂削減農業多餘事情的政策,也是《農政書》中所體現的一些原則。
與其讓官府監視到田間地頭的農業生產,倒不如放權讓農民自己擁有土地,自己去生產。這樣子一來,就能夠充分調動農民的自主性。而不是,指望着官府指定某塊土地生產什麼,農民就得種什麼。當然,屯田的軍戶除外。說白了,自今以後,一切都得靠農民自己。
天災到來的時候,官府會幫扶農民,除此以外,官府也就不會再過多幹預農業生產了。實際上來說,在此之前,不光光是漢王之地的農業,包括天下其他地方的農業,都是或多或少有着官府幹預的存在。
夏正平之所以會選擇削弱農業的比重,這是相對而言的,因爲商業發展了,那麼商業的比重就會上升,農業的也就自然而然的下降了。他之所以這麼改革,也是因爲官府幹越的因素,《農政書》上的原則,就是要減少官府幹預農業的程度,將自主生產的權力,交給農民自己解決。
農業上受到的衝擊不大,但是商業上的衝擊就更大了。
政策實行頒佈的第二天,一羣人便是聚集到了蜀郡的郡城中心廣場處,他們的人很多,一邊等待着什麼,一邊在大吵大嚷着什麼。
“你們說說看,我們這些鹽商容易嗎?那些鹽池中的鹽,都是我們辛辛苦苦發現的,怎麼能說交給就交給官府呢?這些東西,可都是我們的產業啊,我張某人不服!”一位大叔很是氣憤,從他的言語之中,可以聽得出來,他是售賣鹽資源的,“這漢王之地的百姓,缺什麼都行,唯獨不能缺鹽!官府那些鳥人,哪裡懂得什麼技術,竟是瞎扯淡!”
“張老弟,你家在巴郡的那些鹽池鹽井都被官府沒收了?”有人試圖問道,“你說,這漢王是怎麼一回事?咋就突然宣佈了鹽鐵青銅等資源類的商品專賣了呢?而且,不許私人買賣?”
“我哪裡知道?這漢王倒是古怪起來了,我家是賣青銅的,那些銅山說封就封,那可是我的私有財產啊!”
人們紛紛議論,抱怨之聲,傳遍了各處地方。很顯然,這些人都是資源類商品的持有者與售賣者。
他們是這些資源的最先發現的人,掌握着源頭,就是夏正平需要青銅製作軍械,也得依靠他們。如果他們坐地起價,夏正平必然無話可說。
實際上,促使夏正平進行設立官商制度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爲那些私營商販,控制了青銅的價格,讓他很多時候,都受制於這些商人。
戰爭之中,消耗最大的錢財,就是軍備上的東西。一旦軍備所需要的青銅爲外人所壟斷,就相當於是把軍隊的生殺大權,交予了那些商販。
這是夏正平最爲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因此他想借助專賣制度的建立,從而奪取一些資源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