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燕北的存留

時隔不久,韓江春和奚襄鈴兵分兩路,一人去了燕山之北,一人去了長安。

大唐北部邊境,時常受到草原遊牧部落侵襲,尤其是秋後到開春這一段時間,草原上百草枯敗,冰雪封凍,遊牧生活無法持續,空閒出來的彪悍匪徒們便成羣結隊南下寇略,謂之“打草谷”。這本是無恥的強盜行徑,強盜自己爲自己臉上貼金、打氣倒也罷了,奈何被侵害者中一些恬不知恥或昏庸透頂的文人也跟着起鬨,幫着美化強盜,謂之有血性,很狼性,把血淋漓的劫殺搶掠美化成英雄行徑,把自己的同族鄉鄰貶作懦弱該死的羊,把他們的苦難、死亡視爲應當,並充作茶餘飯後的談資,眉飛色舞地予以宣揚。

不過自安史之亂,河北割據後,幽州一帶,地方軍力強盛,時常出塞反擊,胡馬輕易不敢過燕山南下,倒是朝廷控制力較強的河東、振武、豐州、靈武,乃至鳳翔、涇源等地,常被異族勢力欺凌,朝廷每年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卻因號令不一,地方軍將被束縛手腳,一直難有大的作爲,保守尚且艱難,更遑論進取。

幽州自李茂出塞擊滅契丹後,禍亂沿邊的遊牧部落已經不復存在,至少是不敢明目張膽地內寇劫掠,他們紛紛換上新馬甲,搖身一變成了無法無天的馬匪,披着盜匪的外衣,繼續幹着老祖宗留下的一本萬利的好本營生。

燕北三都督府內訌正酣,上下懈怠,誰也無心顧及百姓死活,導致馬匪氣焰日益囂張,邊地百姓忍無可忍只得背井離鄉,四處流浪。

不過按常理他們一般會去河東或幽州,過去去河東的多,現在多去幽州,至於遠涉千里跑到洛陽、長安流浪,則十分罕見。

但長慶二年的秋冬之交,大股的邊地流民涌入長安、洛陽兩地,尤其是長安,放眼望去,滿街都是,他們衣衫襤褸,目光呆滯,操着冷硬的燕北口音,託着缺邊爛沿的陶碗沿街乞討,實在是大煞風景。

若問其來處,皆曰燕山之北。再加上一句:盜匪作惡,官府懈怠,沒活路只好來長安廝混。

京中言官得知此事,大喜,一時羣起激憤,起而攻擊三府大都督,彈劾李茂等人瀆職、懈政,無顧百姓死活。

李恆雖然貪玩,也知此事棘手,特意抽出半個時辰時間與諸位宰相商議對策,裴度和李逢吉都建議慎重行事,在事情未查明前,朝廷暫不表態。

李逢吉建議責成有司派人往燕北實地察看。這一點裴度也是贊成的。

燕北是李茂從契丹人手裡收復的,實際控制權也一直操在李茂手裡,當年因元和皇帝以強力制藩鎮,只讓緣邊軍鎮節度使做虛位大都督,不給實權,而由朝廷調派幹吏出任都督府長史,管領常務,架空大都督掌握都督府實權。

這樣的策略安排是爲朝廷日後解決河北藩鎮割據留了口子:兩面用兵取幽州總勝過一面強攻。可惜元和皇帝壯志未酬身先死,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權位卻沒有繼承他的雄心壯志,當年的巧妙安排反倒成了丟不掉的累贅,處置稍有失當就可能會引發潑天大禍。

這件事來的蹊蹺,故而不管是老謀深算的裴度,還是心機深重的李逢吉都採取了審慎的態度,小心翼翼地避免成爲禍亂天下的罪人。

派去實地察看的人都是李逢吉的親信,行前李逢吉專門做了交代,一個月後,三人從燕北迴來,帶回的消息大致雷同:三都督府官員忙於黨爭,無暇顧及政務,上下一體懈怠,致使流寇日漸坐大。當地百姓投告無門,這才鋌而走險,往京城來告御狀,奈何宮禁森森,他們這些邊野小民根本無門可入,攜帶的盤纏耗盡,只能在大街上流浪乞討。

李逢吉嘆了口氣,二日將調查結果告之王守澄。

王守澄嗤地一聲冷笑:“他眼紅了,要分一杯羹呢。嘿嘿,倒也有些意思。”

李逢吉道:“是啊,急着拔除眼中釘,也算是未雨綢繆。人家已經出手了,咱們怎麼應付?”王守澄道:“時機選的是剛剛好,這杯苦酒咱們不喝也得喝。”李逢吉道:“只希望喝了這杯苦酒能做個朋友。”王守澄笑道:“朋友是做不成的,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也就心滿意足啦。”李逢吉道:“三府的官員咱們就不管啦,免得惹一身騷。”王守澄道:“高見,得利的是他,這髒活得他自己去幹,咱們沒理由沾手。”

二人會心一笑,將這件事揭了過去。

王守澄道:“樑中尉要告老還鄉了,繼任者何人,你們心裡有沒有數。”李逢吉道:“禁軍乃天子家兵,護軍中尉的人選外臣豈容置喙。”王守澄道:“理是那麼個理兒,但咱們的大家,你也是知道的,興致所致,問起你來,你答也不答?”

李逢吉道:“內相中意誰只管吩咐,某等一切唯內相馬首是瞻。”

王守澄道:“馬存亮,馬季明,你以爲如何?”

李逢吉道:“好,忠貞體國,不黨不羣,聲望高,資歷老,任誰也挑不出毛病。”

二人又是一笑,這件事也定了。

自李恆冊立李湛爲皇太子後,樑守謙便知大勢已去,自己若不能急流勇退,非但禍及已身,只怕還要連累家人,於是主動提出告老還鄉。

神策軍護軍中尉名爲監軍,實際卻是一軍最高統帥,地位何等重要,樑守謙去位後,圍繞着這一要害職務必又是一番龍爭虎鬥,這件事上王守澄和李逢吉決定棋走穩健,前段時間爲了冊立李湛已經耗費了他們太多的能量,結下了太多的冤仇,眼下只能以退爲進,只要扶持一個不專門跟自己對着幹的人便可,無須非要擡個親信上去,那樣只會樹大招風,成爲衆矢之的,落個不得好死的下場。

馬存亮這個人好就好在不黨不羣,既不幫着我,也不幫別人,他資歷老,聲望高,忠肝赤膽,上上下下都能接受,用他把位置佔住,就絕了對手的覬覦之心,豈非兩全其美?

還有一件事,給了王守澄和李逢吉一個意外之喜,裴度建議將燕北三都督府降格爲州,設燕北節度使,並舉薦原幽州大將朱克融爲節度使。

朱克融是被李茂趕到長安的,裴度舉薦他復出,又出掌燕北這個核心敏感地區,這等於是跟李茂公然翻臉,這位老宰相自回京復相後,全無當年的銳氣,推行的幾件事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令天下側目,已是聲望大減,而今又出這樣一個昏招,真是越老越糊塗了。

第641章 不懼亂局第55章 她也來了第498章 打他個天翻地覆第225章 珍珠蒙塵(續)第504章 天賜之物第561章 不帶這麼欺負人的第229章 兄弟,我不如你第69章 相見時難別亦難第269章 遺詔第609章 猝不及防第123章 新班子第456章 落魄之王第115章 夜殺第563章 聽我的沒錯第330章 睜眼第215章 折辱第153章 午後不打獵第661章 送你一程第238章 初會真龍第646章 持續惡化中第363章 沒法給你解釋第188章 順手宰羊第474章 勝利後不能驕傲第139章 哄誘大魚上鉤第219章 惹不起我走第22章 捉金使第329章 願將心思付麻紙第414章 進退之道第559章 塞外鏖兵第76章 全憑叔叔做主第488章 大哥!賤人!第640章 碾殺一隻大螞蟻第589章 新朝的新氣象第682章 別怨我胡言亂語第725章 攻堅第427章 莫逼人第342章 太上皇說第467章 誰是兇手?第80章 爲何不帶上我第378章 第一座兵工廠第101章 角力第491章 前方大捷和後方冤案第705章 老房子起火第266章 闖宮(續)第432章 自投羅網第692章 關內五軍第627章 不動聲色第502章 打他個天翻地覆第200章 兵該怎麼練第473章 分贓人人有份第264章 躁動和不安第147章 去還是不去是個問題第59章 破城首功第519章 就不怕他們作亂嗎第127章 小賊驚馬第678章 黑雲壓奉天第28章 一報還一報第468章 又見屍山第658章 錯棋、臭棋、爛棋第177章 搶人第599章 南征恆州第656章 角力第310章 大將風度第555章 無情未必真英雄第558章 幽州的謎團第451章 跑路第117章 追將第359章 拐個女漢子第413章 班師回朝第620章 應對有方第233章 爾輩皆英雄第446章 她腳癢第199章 這是怎麼回事第550章 是大忠若奸還是大奸若忠第427章 莫逼人第45章 膿包不挑不破第349章 此罵深得我心第607章 我治下的幽州第169章 好魚不宜亂燉第564章 有親朋自遠方來第325章 作保第292章 追索真相(續)第477章 第一錠鋼第120章 你就別矯情了(續)第672章 京西之危第179章 請你吃敬酒第386章 我是來受降的第548章 立字爲據第44章 欺人太甚第566章 我不任性了第237章 這個人留不得了第425章 比賽有風險第467章 誰是兇手?第306章 求人不如求己第187章 牙軍方第701章 火起龍泉第368章 霸氣側漏的宰相第400章 老狐狸,還是你狠第274章 天下太平第168章 分贓要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