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上都進奏院

衆人默默無語,紛紛後退,紫衫管家見狀愈發得意,喝退衆人後,便把矛頭指向李茂,皮笑肉不笑地問道:“你叫什麼名字,籍貫何鄉,我誤了差事,眼看是活不成了,臨死我也拿你做個墊背的。你跟我走。”

伸手來抓李茂,摩岢神通一個刁手,拿住了他的手腕,一封,一推,那漢蹬蹬地連退十好幾步才站穩,一張臉頓時脹的像塊豬肝。

他往地上一坐,嚎啕大哭起來,叫道:“義父呀,你兒子沒本事,白吃了你這麼多年飯,本想買口大甕孝敬你,卻被惡徒欺凌,兒不活了,兒不活了。”

說聲不活就要往原下跳,青墨欲攔,李茂道:“讓他去,了不得我一命陪一命。”

管家聞言,頓時站住,回身指着李茂道:“你想的美,我是什麼身份,你是什麼身份,你十條命也換不來老子一根毛。”說過依舊坐下,拍着大腿,高一聲低一聲吟唱起來。

衆人見他膿包,都偷偷發笑。這時李結上前來,解下錦囊掏出一顆赤金珠丟在他面前,那人見了,吃驚非小,急忙轉過身子,跪伏於地,雙手捧起珠子,只是一味的磕頭。

這種赤金珠和河北的金鼻蟲一樣都不是法定貨幣,卻常常被當做貨幣來使用,一顆金珠價值約三貫,自是十分貴重,又因爲重量輕,便於攜帶,甚得公子王孫們的喜愛。

出手就是一顆赤金珠,此人絕非凡人,那管家在京城廝混多年,也學得些識人的本領,見李結衣着雖然普通,氣質卻是無比的高貴,心裡先生了幾分懼怕。

李茂和青墨雖是滿臉的笑嘻嘻,那眸子裡卻都透着駭人的強悍,而和他們一起的摩岢神通,不僅人長的虎背熊腰,他的那雙眸子簡直如惡狼一般狠厲。

自家在長安有義父關照,自然無須懼怕他們,但此地距長安尚有路程,真得罪了這三個閻王,弄不好把小命丟了,那就太不划算了。

他的那口大甕的確是拿來送人的,不過送的不是飛龍使,而是飛龍使門下一個不甚得寵的假子,此外送禮這件事是他自己臨時起意想出來的,所謂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非送不可,碎了也就碎了,要不了他的命。而今有貴人出面調停,又得了這顆珠子,見好就收,見好就收吧。

他擦擦臉,站起來,腰桿弓着,略帶着些討好的笑,李結不耐煩跟他說話,又取了兩顆金珠給車伕,讓他把破車推到斷崖下。

一聲轟響過後,堵塞了一整天的路終於暢通,四下一片叫好。

李結抱拳四顧,泰然向前,繼續走他的路。

青墨嘖嘖嘴,道:“這位小哥出手好生大方,什麼來頭。”李茂笑而不語。

天明時來到潼關,此關北傍黃河,南靠崤山,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李茂聞名已久,得此機會自然要遊覽一番。近世關東藩鎮屢屢作亂,朝廷恐亂軍西進危及長安腹心的安全,申飭潼關守將加倍留意。

故而潼關內外守備嚴謹,處處都是禁區,供遊客遊覽的地方十分稀少。李茂想登上城頭看看,竟被拒絕,花錢賄賂守將,守將猶豫再三,還是把錢退了回來。

……

長安,大唐的心臟,曾經的世界之都,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東端起點。

在大唐建國到安史之亂前,大唐雄立於世界萬國之巔,長安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之都,她以海納百川的氣勢吞吐着寰宇萬國的風雲。

一場安史之亂,讓大唐由巔峰直墮深淵,世界第一的寶座拱手讓給了阿拉伯帝國。國勢衰弱,世界之都也光彩不再,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

安史之亂唐失河西隴右,宿敵吐蕃逼近長安,廣德元年,吐蕃二十萬大軍攻陷長安,代宗狩咸陽。

長安最近一次失陷,是在建中四年,唐天子調涇源兵赴淮西平叛,途徑長安時,士卒恨待遇不公,憤然譁變,涇源節度使朱泚據長安稱帝,國號秦,年號應天,唐興元元年,又改國號漢,年號天皇。

這場變故史稱“涇師之變”,不過是二十年多前的事。

或者因爲期望過高,李茂對這座聲名赫赫的城市印象並不算好,他眼裡的長安繁華不敵鄆州,生機不及登州,整座城更像是座碩大無朋、暮氣沉沉的大兵營。

進了長安後,李結便不再對自己的身份遮遮掩掩,他承認自己就是當今天子的幼孫——雲安郡王李結。

李結隱瞞了自己的爵位,姓名卻是真的,認真校驗起來,他說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真的,他說自己在京裡做了一個待遇不錯、卻沒什麼事的閒官,又說父親也做着一個看似尊崇,其實無權的清望官。

他的父親便是當今太子李誦,果然是位地位清望,卻沒有實權的“高官”。

李茂謝絕了李結的邀請,沒有跟他去郡王府,約好改日登門拜望。

這個提議正合李結的心意,即使貴爲郡王,也不能隨隨便便帶個陌生人回宅,這是皇家的規矩。

李茂三人先找了間客棧住下,休息一天,養足精神,到第二天上午纔去淄青平盧軍駐上都進奏院拜會知院王炳臣。

中唐之後,各道在長安都設有進奏院,用於遞送公文,傳遞朝廷信息,也用來接送本道來京公幹的官員,辦理飛錢匯兌。

除此之外,進奏院還兼有收集京城和朝廷動態,充當本道的耳目的任務。

因此擔任知院的官員不僅幹練,更須是節度使的心腹親信。

王炳臣早在李師古父親李納當政時便在淄青駐上都進奏院辦差,李師古執掌淄青平盧軍後,對他信任依舊,十餘年來,知院的位置坐的牢不可破。

不過近年來,王炳臣的心思有點萌動,翻過年他即年滿六旬,精力衰退,難以應付上奏院的繁雜事務,擺在他面前的路有三條:

繼續幹下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無爲而治,等治下鬧出大亂子被李師古革職;

急流勇退,趁着還有機會,爲自己覓一條退路。

在長安廝混多年,王炳臣假公家之慷慨,着實結交了一些有實力的人,有人爲他點出一條明路,讓他向鄆州遞交辭呈,脫離淄青體系,再設法將其運作到東都洛陽擔任御史大夫。

東都的御史臺稱作東臺,和長安御史臺一樣設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三臺御史。

玄宗之後御史大夫不常設,以御史中丞領銜臺務。

東臺御史大夫,官階從三品,位高卻無實權,通常用來解決資歷老、職位低的官員的品階問題,在這個位置上守上幾年,基本上就可以致仕還鄉養老了。

由藩鎮幕職做到朝廷三品高官,這樣的官道人生纔算是完整,沒有遺憾。

第434 種植猜疑和仇恨第50章 大變局第562章 毀其精銳第718章 自投羅網第37章 流民多了也不怕第464章 我來這就是爲了種田第423章 抓了個雞飛狗跳第171章 糾察官第697章 保持距離第377章 識大體,顧大局第713章 坑中人第287章 小心佈局第225章 珍珠蒙塵(續)第347章 唐冢第666章 弦上箭(續)第707章 背後那隻手第305章 於道士和他的爆炸爐(續)第78章 誘第202章 跨馬閱兵第160章 綁個肉票第259章 利在義之先第347章 唐冢第306章 求人不如求己第387章 刺將第370章 你要幡然悔悟第261章 說走就走第719章 鐵壁合圍第440章 共赴時艱第243章 跑官記第250章 大事化無吧第27章 這事兒不能算完第463章 不要喪失信心第593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686章 建國,號秦第528章 亂的有秩序第393章 砍了他!第142章 招降納叛第344章 心裡不平衡第260章 先把自己保護好第369章 這有趣的一幕第543章 你可真是朵奇葩第31章 遇到一夥不講理的第28章 一報還一報第108章 高調是種氣質第544章 家奴也有出頭日第199章 這是怎麼回事第512章 魏州誰當家第667章 甘露之變第52章 自己挖坑自己跳第363章 沒法給你解釋第546章 謀亂第404章 行軍要有速度第201章 講武堂趣事第393章 砍了他!第590章 火燒天使第433章 活埋第293章 信不信由你第228章 凰化龍第235章 上都進奏院第548章 立字爲據第421章 爲己之利第437章 人小鬼大第68章 傍第161章 我帶你去個好地方第278章 我很懂事第186章 自投羅網(續)第237章 這個人留不得了第607章 我治下的幽州第159章 不要太尷尬第236章 哄你來當官第289章 突然發難(續)第685章 驚破美夢第470章 契丹人的錯判第36章 築一座千年之城第39章 姑娘十八愁嫁人第378章 我的金印第273章 褐金吾第224章 珍珠蒙塵第601章 壯志未酬身先死第438章 長遠和眼前第564章 有親朋自遠方來第657章 鋌而走險第628章 陽光海灘第418章 負心漢還是有情人第402章 溫柔鄉與狠毒計第527章 兵亂之後第372章 砍頭第158章 明月,暖風,遇故人第85章 你叫我去當兵?第116章 老兵不死第432章 自投羅網第79章 誓不低頭第227章 王孫不全是紈絝第163章 表面真相(續)第546章 謀亂第588章 天馬騰空終有日第239章 謎一樣的死第103章 虎離山第307章 以後請叫我秦墨第409章 捉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