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海外東經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

[肆差-聿]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柤、甘華,百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人國在其北,爲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肆差-聿]後北。

奢比之屍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文)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

[工/蟲][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

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爲水伯。在[工/蟲][工/蟲]北兩水間。其爲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背)青黃。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帝命堅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堅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堅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黑齒國在其北,爲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堅亥北,爲人黑(首)(手),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曰居上枝。

雨師妾在其北,其爲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爲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玄股國在其北,其爲人衣魚食[鳥區],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

毛民之國在其北,爲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勞民國在其北,其爲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爲人面目手足盡黑。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白話版:

海外從東南角到東北角的國家地區、山丘河川分別如下。丘,這裡有遺玉、青馬、視肉怪獸、楊柳樹、甘柤樹、甘華樹。結出甜美果子的樹所生長的地方,就在東海邊。兩座山夾着丘,上面有樹木。另一種說法認爲丘就是嗟丘。還有一種說法認爲各種果樹所存在的地方,在葬埋帝堯之地的東面。

大人國在它的北面,那裡的人身材高大,正坐在船上撐船。一種說法認爲大人國在丘的北面。奢比屍神在大人國的北面,那裡的人都長着野獸的身子、人的面孔、大大的耳朵,耳朵上穿掛着兩條青蛇。另一種說法認爲肝榆屍神在大人國的北面。

君子國在奢比屍神的北面,那裡的人穿衣戴帽而腰間佩帶着劍,能吃野獸,使喚的兩隻花斑老虎就在身旁,爲人喜歡謙讓而不爭鬥。那裡有一種薰華草,早晨開花傍晚凋謝。另一種說法認爲君子國在肝榆屍神的

北面。

虹霓,俗稱美人虹。據古人說,虹雙出而顏色鮮豔的爲雄,稱作虹在它的北面,它的各端都有兩個腦袋。另一種說法認爲■■在君子國的北面。

朝陽谷,有一個神人叫做天吳,就是所謂的水伯。他住在■■北面的兩條水流中間。他是野獸形狀,長着八個腦袋而是人的臉面,八隻爪子八條尾巴,背部是青中帶黃的顏色。

青丘國在它的北面。那裡有一種狐狸長着四隻爪子九條尾巴。另一種說法認爲青丘國在朝陽谷的北面。

天帝命令豎亥用腳步測量大地,從最東端走到最西端,是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拿着算籌,左手指着青丘國的北面。另一種說法認爲是大禹命令豎亥測量大地。還一種說法認爲測量出五億十萬九千八百

步。

黑齒國在它的北面,那裡的人牙齒漆黑,吃着稻米又吃着蛇,還有一條紅蛇和一條青蛇,正圍在他身旁。另一種說法認爲黑齒國在豎亥所在地的北面,那裡的人是黑腦袋,吃着稻米驅使着蛇,其中一條蛇是紅色的。下面有湯谷。湯谷邊上有一棵扶桑樹,是十個太陽洗澡的地方,在黑齒國的北面。正當大水中間,有一棵高大的樹木,九個太陽停在樹的下枝,一個太陽停在樹的上枝。

雨師妾國在湯谷的北面。那裡的人全身黑色,兩隻手各握着一條蛇,左邊耳朵上掛有青色蛇,右邊耳朵掛有紅色蛇。另一種說法認爲雨師妾國在十個太陽所在地的北面,那裡的人是黑色身子而人的面孔,兩隻手各握着一隻龜。

玄股國在它的北面。那裡的人穿着魚皮衣而吃鷗鳥蛋,使喚的兩隻鳥在身邊。另一種說法認爲玄股國在雨師妾國的北面。

毛民國在它的北面。那裡的人全身長滿了毛。另一種說法認爲毛民國在玄股國的北面。

勞民國在它的北面,那裡的人全身黑色。有的人稱勞民國爲教民國。另一種說法認爲勞民國在毛民國的北面,那裡的人臉面眼睛手腳全是黑的。

東方的句芒神,是鳥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兩條龍。

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三 北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二 西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一 南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三 北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一 南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一 南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四 東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