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李廷貴
什方子先生的新著《堯舜禹》我認真的拜讀了,收穫很大,感慨良多。
《堯舜禹》一書的人物衆多,形象生動,語言簡練,特色濃郁。
其一,引經據典,資料豐富。描寫堯、舜、禹時代,需要翻閱許多古籍,引用許多文獻。《堯舜禹》書中,自先秦、秦漢魏晉到宋元明清的許多典籍都有涉獵,如《詩經》、《尚書》、《世本》、《禮記》、《山海經》、《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帝王世紀》、《蜀王本紀》、《呂氏春秋》、《大載禮記》、《史記》、《漢書》、《楚辭》、《列子》、《淮南子》、《左傳》、《論衡》、《神仙傳》、《列女傳》、《搜神記》、《神異經》、《吳越春秋》、《新唐書》、《括地誌》、《水經注》等等。對於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也多處引用,如《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甚至對一些地方誌也參考選錄,如《隆堯縣地名考》和《廣湖南考古略》等。足見作者眼界之寬闊和着墨之辛苦。
其二,神仙濟濟,各顯神通。《堯舜禹》是描述我國上古時代“人神”的。書中的“神仙”各有崗位,各顯神通,但都有共同之點,即從事勞動生產,建功立業。他們個個誠心爲民效勞,大公無私,除惡務盡,從善如流。讀罷《堯舜禹》一書之後,使我們感到,無論“人”也好,“神”也好,他們都在努力勤謹敬業,奉獻社會。他們身上最大的亮點是:生產、生產、再生產,幹活、幹活、再幹活,日以繼夜,都活躍在生產第一線;夜以繼日,爲大衆的生存溫飽而辛勤*勞。書中這些神,躍然紙上,歷歷在目,十分親切。在階級社會產生之前的原始社會裡,氏族或部落的首領們,也就是我們的祖先,是真正的人民公僕。
其三,民風淳樸,引人入勝。自從堯、舜、禹開篇起,就提倡和完善“五典”,即父義、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講究和諧家族鄰里,與人爲善,四海一家。舜回答堯的一段話,道出了初祖們的胸懷和抱負:“海內地域遼闊,山川縱橫,先民異地而居,繁衍生息,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這些部落各祭其祖,各遵其俗,除爭奪械鬥之外,老死不相往來。自黃帝用兵以來,顓頊、帝嚳繼之,不斷用武力剪除羣雄,用懷柔政策安撫夷、蠻、戎、狄,使天下漸見統一景象。陛下勇武仁厚,威加海內,德施邊陲,四夷賓服,
萬國來朝,功蓋天下,可做爲一代明君聖主垂範千古,切不可過度自責也。依臣看來,四夷時生禍亂,在當前以至今後很長時期內,是在所難免的。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本性所至,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值得欣慰的是,四夷之中,已有不少有識之士嚮往統一大業,併爲之盡力而爲;一些部落也開始推行朝廷法規,逐漸溶入中原社會。這些都是陛下的英明決策所產生的效果,是本朝優於前朝者也。”“根本的方法是實施教化,開啓民智,推行陛下所崇尚的敬天愛民、仁義孝悌等理念,用以扭轉眼下漸漸興起的驕奢*逸、見利忘義之風氣。”以上治世理念,在先秦典籍《尚書》中屢屢提及,一直延續幾千年,是中華文化的精華。
其四,縱橫捭闔,萬國一統。古代中國,有“萬國”、“萬邦”之稱。中原之外,“夷”、“蠻”、“戎”、“狄”佈於四圍。“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等稱謂,展現了中華大地部落衆多,民族複雜;也說明了中華文化之多元、多彩、豐富,風俗習慣之迥異、美妙、迷人。
總之,作者視野寬闊,採擷豐富,上至天庭、下至海底,遍及東南西北,收天下萬物於書中,故事跌宕,情景迷人,捧讀之,令人激動,發人深省。偉大啊,我們的祖宗!英雄啊,可敬的神仙!
中國是文明古國,是舉世公認的泱泱大國,在“歷史悠久、文采豐富”的內容中,就有“人與神”的衆多英雄和光輝業績。這些“神仙”們嚴於律己的品行,以及技高一籌的神通,至今仍激勵着後人。軒轅氏黃帝、神農氏炎帝、九黎氏蚩尤帝,功蓋天庭,聲震環宇;而大禹治水、舜耕歷山和伯益作井等功業,榜樣突出,萬事傳唱;至於堯舜禪讓、苗山“蕭韶”和“嫦娥奔月”等傳說,則感人至深,代代緬懷。這些中華大地上永不泯滅的故事,在《堯舜禹》中都有感人至深的描寫和獨到的詮釋,讀來津津有味。讀者不妨捧卷一讀,從上古祖先身上體味體味做人的道理,激勵自己,更好的奉獻社會。(作者系哲學教授貴州苗學會會長)
自序
《黃帝戰蚩尤》和《堯舜禹》講的是史前三皇五帝的事兒。“三皇”有幾種說法,較普遍的組合是伏羲、女媧和炎帝。“五帝”也有多種組合,以《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說法流傳較廣,即黃帝、顓頊、帝嚳、帝堯
和帝舜。三皇五帝時間跨度很長,爲了縮短篇幅,使作品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作者選擇了神話傳說資料密集的兩個時段、也是中華民族形成中的兩個重要時期,歷時七年寫成《黃帝戰蚩尤》和《堯舜禹》兩部演義小說。
史前的時空不是空白,但沒有文字記載,只留下一些支離破碎的神話和傳說。神話是歷史的影子,它傳遞着某種信息,是遠古社會的密碼。我們現在即使不能破譯,也不應把它忘卻或任其淹沒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裡。正是抱着這種宗旨,作者參考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把散亂於古籍中的神話傳說編撰成演義小說,保持其原汁原味,奉獻給讀者,並試圖以此勾勒出上古傳說史的大致脈絡。古今學者對三皇五帝時代衆說紛紜,對神化傳說的解釋也多有歧義。在梳理這些不同見解的過程中,作者也不免浮想聯翩,對某些重大事件,如涿鹿大戰、堯舜禪讓、大禹治水及征戰三苗等事件和人物,都產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並體現在故事中,正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是也。如果說這部書中所描寫的事件和人物都與歷史相符合,那就太過奢望了;因爲它所依據的主要資料畢竟是神話和傳說。但作者希望這個故事能令讀者感興趣,在你匆匆向前趕路時,駐足回望一眼人類來路的盡頭,瞭解一下那裡可能發生的事情,不無益處。須知,現實總是定位在歷史長河的中間;向後看得越遠,向前看得也就更遠。
書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事件的出處,在章節之後都有註解,可供讀者查閱研究。另外,作者選擇了幾篇寫作隨筆附在書後,希望與有興趣的人士磋商。我輩不是專家,有所見解不敢妄稱一家之言;但作爲一己之見,總是無大妨礙的。很多東方人都不信仰宗教,但對自己的祖先卻有着宗教般的信仰;我們進入神話傳說世界,去追尋祖先的蹤跡,一睹其聖德和風采,也算是一場虔誠的朝聖之旅吧!
書中離奇的情節、曲折的故事,並不是作者的“玄幻”功夫,而是神話傳說本身固有的精彩。神話傳說言簡意賅,涉及面廣,涵蓋了中華文明各個領域的萌芽階段、初始狀態。本人自知學識淺而欠博,很難說把這些神話給讀懂了,因此,書中的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懇切希望讀者給以指正。同時,我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一部可稱爲史前史詩的大作問世,爲天下炎黃子孫提供一份耐得起琢磨和回味的精神食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