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奶奶的八十大壽,舉辦的隆重而且溫馨。
生日結束之後,連着一週的時間,王錚在齊魯省境內飛來飛去,在三個鬥蟲大賽海選賽區看了看鬥蟲海選的情況。然後還抽出一天的時間,陪父親到泉城,跟電視臺簽訂了今年的正式合作合同。
就在王錚最忙的這幾天,不死心的大寨鄉初級中學校長打發學校老師到王家來做工作。
一開始王向忠還挺感激老師們對自己兒子的厚愛,但是時間久了也煩了起來。
最後王向忠一句話:“我兒子這麼忙,我們都見不到,哪裡有工夫去上學啊?”就把所有的老師都給打發了。
來做工作的老師回去跟校長彙報了王向忠說的話,校長長嘆一聲,就作罷了。
在1996年,強制義務教育還沒有完全推廣開來,初中小學裡面輟學的人比比皆是,身爲校長,也是毫無辦法。
再說了,就是強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人家就是不想上了,校長又有啥辦法呢?
1996年9月1日這一天,王錚沒有按照初中錄取通知書上面要求到大寨鄉初級中學報道,而是牽着妹妹的小手,領着她到桃花嶺幼兒園去上學去了。
穿着新衣服,揹着新書包,王寧看起來神氣的就跟個小公主一樣。
王寧是1992年夏天出生的,到1996年秋季,已經四周歲多了。
桃花嶺村1992年一共出生兩個小孩,分別是王錚的妹妹王寧和劉濤的弟弟劉強,然後1993年的時候,桃花嶺村計劃生育非常嚴,馬煥華整天帶着人在村裡面監督檢查,所以整個1993年桃花嶺村一個小孩也沒有出生。
1993年年底,王錚暗地裡安排吳超把馬煥華從桃花嶺村逼走,然後桃花嶺村的計生工作就基本上癱瘓了。
到了1994年,桃花嶺村的村民們就開始偷偷摸摸地生起二胎來。不過,1994年要孩子,大多都是1995年出生的。然後桃花嶺村1994年出生的小孩,就只有楊平的兒子和馬東華的女兒。不過馬東華女兒的戶口落在了縣城,人家是城裡人了,現在也不算桃花嶺村的村民。所以,實際上在1994年這一年,真正桃花嶺村的新村民,就只有楊平的兒子一個人。
到了1995年,桃花嶺村出生的小孩一下子多了起來,1995年一年,桃花嶺村就出生了14個小孩,甚至於一下子超越了1984年巔峰的13個小孩。
而到1996年,上半年半年的時間,桃花嶺村出生的小孩就達到了7個。
而自打王錚重生以來,從1991秋年到1996年秋,桃花嶺村總出生的人口就達到了24個,然後死亡1個,戶口遷出去1個。這樣到1996年秋天的時候,桃花嶺村的總人口就成了256口人了。
總人口250左右,一年出生人口就達到了14個,人口出生率就是千分之五十多了。這樣的人口出生率,已經遠遠高於全國大約千分之二十以下的平均數了。王錚覺得自己很自豪,多子多福嘛。
跟王寧一塊到幼兒園上學的,還有劉濤的弟弟劉強。
桃花嶺幼兒園八個幼教老師,教兩個小朋友,每個月還拿着一千多的高工資,簡直幸福的不要不要的。
而王寧和劉強兩個小孩,有這麼多老師陪着自己玩兒,自然也很開心了。
王寧上學了,然後每天兩次接送的工作,就落到了吳秀芬的頭上去了。
到了九月,王家便開始忙起來,趙方路的生態農業那邊到九月要進入收貨的季節了,吳家峪子山上的花椒,半山腰的花生、地瓜、高粱,山腳下的穀子、蘋果、玉米等等的農作物,都要收。
而且今年王錚給生態農業公司這邊上了一套老式木製工藝的榨油設備,需要趙方路操心的事情又多了一樣。再加上趙方路還從廟子村那邊請來了高粱釀酒的老師傅,下一步今年要開始用自己種的高粱釀酒。
齊魯省的高粱酒也算是小有名氣了,《紅高粱》裡面已經讓全國人民都認識了齊魯高粱酒。而魯中地區也有種植高粱的傳統和釀製高粱酒的傳統,平時老百姓打的散酒裡面,就是地瓜幹酒和高粱酒。
王錚對趙方路的計劃非常感興趣,然後在桃花嶺村的時候,只要有空,就到吳家峪子那邊看看。
現在整個吳家峪子,三千畝的地,都已經被王家承包過來了。
蘋果園的東邊是一個三十多畝地的大水塘,雨季還未完全過去,水塘裡面的水都滿了,排水溝裡面有許多從水塘裡面跑出來的小魚,偶爾也會有一兩條三四斤種的草魚跑到排水溝裡面。
這裡的魚放養了一年多了,準備今年過年的時候撈一批上來,給公司裡面的人發發福利。
當然了,因爲各個公司是獨立結算的,所以到時候總公司那邊是會給趙方路錢的。然後公司最後賺的錢,又都交到王向忠手裡。
生態農業這邊,趙方路在山上還散養了不少公雞母雞,養了一年了,打算秋天開宰。
雞肉蛋白,是最容易被人消化吸收的蛋白質。所以許多時候,坐月子的呀,養病的呀,人們都習慣熬點雞湯讓人喝了,是最有營養價值的。而且讓小孩子吃雞肉,也是很好的。
趙方路的生態農業除了雞以外,還養了不少豬,到了年底出欄,然後也是直接賣給總公司。
生態農業公司這邊生產的東西,是最不愁銷路的了,光總公司這邊,就完全給消化了。
九月開始,王家種的晚季蘋果開始採摘,然後韓海霞又像往常一樣來到了桃花嶺村。現在光蘋果園這一塊,仍然能給王家帶來接近一百萬的利潤。
然後現在韓海霞和王家還有其他的合作,那就是王家冬季蔬菜大棚種植出來的蔬菜,基本上除了一部分王家公司內部用以外,大多數都被韓海霞運走,銷往華北各地。
去年,也就是1995年冬天的時候,方誌堅搞的大棚蔬菜初步獲得成功,然後賣給韓海霞之後,獲得了一百多萬的收入,基本上當年就把全部的投資給收回來了。
收穫的季節,生態農業公司那邊一百多個職工,人人臉上都洋溢着收穫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