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

本朝“浮華交會”之風的盛行是由多種原因綜合而形成的。

孟子云“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首先便是因爲士人有極大的參政熱情。察舉制下,勢必會出現“以名取士”的情況,爲求名譽,所以士人們就熱衷於交遊,相互標榜,至有不願交遊的竟會成爲另類,比如章帝時的魯丕就因“杜絕交遊”而使“士友常以此短之”。

其次,本朝初時,“浮華交會”還多隻是表現在不專注儒業,互相交援求名,以求出仕,而隨着宦官、外戚輪換專權,政治環境漸不利於士人之後,士人出於“以天下爲己任”的本能,交援求名的活動便逐漸轉變爲品評人物、議論時政,遂結成了不同的政治團體,也即“結黨”。

以上兩條是本朝的政治環境造成的原因,此外,還有文化上的原因。

文化上的原因也可略述爲兩條。

首先,是政治對文化的影響。

漢家制度,本以經學取士,諺雲“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而隨着“以名取士”現象成爲主流,並及政治日漸**,通經致仕的道路又遭到斷絕,那麼,經學對士人們的吸引力自就不比以前,與其埋首典籍,孜孜不倦,不如交遊結黨,聚衆造勢,從而通過輿論來提升自己的名望,得到入仕的機會,同時品核公卿、臧否執政,亦達到影響、甚而左右朝政的目的。

其次,是經學內部本身的緣故。

“漢人最重師法,師之所傳,地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師說即不用”,嚴守師法、家法使學生思想保守,缺乏創新,這就使經學失去了自身更新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對經學典籍內容的註釋、解說越來越繁瑣,“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甚至“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如此細碎、“妄煩”的註釋、解說,也使經學的發展失去了活力。

士人們的“浮華交會”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對這種繁瑣經學的革命,是一種士人們擺脫傳統經學束縛的思想解放潮流。——發展至魏晉,乃有玄學之大興,“竹林七賢”的放蕩形骸,固有海內兵亂,朝不保夕之因,究其濫觴,未嘗不是對經學革命、對解放束縛之發展致使。

綜上四條原因,政治、文化各方面交匯在一起,遂乃有了當今士人“浮華交會”之風的盛行。

浮華交會有其進步、積極的一面,然對一個政權的統治者而言,也有其反動、消極的一面。

如荀貞、曹操等,包括袁紹、張邈等,可以說都是浮華交會的獲利者,他們雖俱出自名族、豪家,可名族、豪家的子弟多了去了,正是通過浮華交會得到了好的名聲,他們才能更輕易一點地就從衆多的名族子弟、各地士人中脫穎而出,進而得到了創基立業的機會,可當他們創基立業之後,浮華交會卻又會成爲制約他們、以至阻撓他們進一步發展勢力的阻力。

在原本的歷史中,曹操因此而殺掉了不少的“名士”,在他寫給孔融的警告信中,他寫道“孤爲人臣,進不能風化海內,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撫養戰士,殺身爲國,破浮華交會之徒,計有餘矣”,殺氣溢出紙外,事實上,不止曹操殺,劉表在荊州也殺了劉望之,荊州士人由此而“皆自危也”,劉備在蜀中也殺了彭羕、張裕等,殺張裕時,諸葛亮上表爲他說情,劉備答以“芳蘭生門,不得不鋤”,雖是芳蘭,可生長在門戶中,妨礙進出,也只得除掉,孫策在江東就更不必說了,他族姓不顯,遠遜劉表等,爲穩固政基,更是大殺四方,血流成河。

說到許劭身上,原本歷史中,他到徐州時,是陶謙主政,陶謙雖沒殺他,對他“禮之甚厚”,可許劭卻不能自安,對他的徒衆說“陶恭祖不是真的待我好,我不如去之”,遂去了揚州改投劉繇,而當他離開徐州後,陶謙即收捕了寄居在他那裡的賓客。可見,陶謙對許劭這等浮華領袖也是存有忌憚的,只是迫於徐州的外壓,爲不使徐州士人離心而纔沒用痛下殺手。

和曹操等一樣,荀貞對“浮華交會之徒”也是有警惕的,不止是因爲他意識到隨着他勢力的增強,一些浮華交會之徒必會成爲他擴權、集權的阻力,並且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緣故。

他認爲:浮華交會是導致魏晉盛行清談的一個緣由,清談之風的盛行,又導致了許多“名士”徒有其名,無有其實,譬如現今的青州刺史焦和,名氣很大,沒有一點實幹之才,沒一點幹才就又導致了西晉之滅亡,五胡之亂華。被石勒殺掉的西晉之清談宗主王衍在死前嘆道:“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他的這句感嘆,荀貞自是不知,但對西晉的結局荀貞卻是知道的,所以他更早地就察覺出來了“祖尚浮虛”的大弊。

雖是察覺其弊,可若想從源頭上,也即時下“浮華交會”之風這裡扭轉卻實不易。

殺掉幾個浮華交會的領袖,或可以穩固權力,卻解決不了本質的問題,要想徹底解決此風,唯有從根本下手,所謂根本,便是前文所述的那四個造成此風的政治、文化原因。

簡言之:改革察舉制,不能任“以名取士”成爲主流,輿論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門閥大族間互相吹捧,發展到最終,只能會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從而導致階級、階層僵化,致使國家失去進步、變革的動力,荀貞可不想搞什麼九品中正制,此其一也;其二,改革經學,以破浮華,儒學固有其弊,可較之“浮華”,儒學敦厚致用,在盡力使儒學不要陷入後世的僵化之前提下,從中長期來看,確是沒有第二種更好的學說可以代替儒學。

只是,雖大致有了該如何解決此風的想法,一來此風歷時已久,難以立變,二來當下首以軍務爲重,是而,荀貞卻是難以大刀闊斧地正式施行,只能先試着引導,做一些鋪墊準備。

本來,荀貞是打算在等到謀取了兗州一部、或者揚州部分,待徐州於戰略上有了更廣的縱深之後再對此着手鋪墊的,沒有想着這麼早就下手,可許劭的到來卻使得他不得不提前着手。

荀彧、荀攸等告辭離去。

荀貞等了會兒,喚門外吏,吩咐說道:“忘了一事給公達說,你去把公達再請回來。”

門外吏應諾,急忙追出去,不多時,把荀攸又請了回來。

荀攸入到堂上,問荀貞道:“明公忘了何事沒說?”

“公達,吾聞大兄近月著《正論》,書可成否?”

“大兄”說的是荀悅。荀悅於現居徐州的諸荀中年歲最長。

“尚未成。”

“成了幾篇了?”

“約成一半。”

“改日待大兄書成,你可取來,我要細細觀閱。”

“諾。”

荀貞似不經意地說道:“鄭公儒學名家,許公風議領袖,我家世代傳以儒業,才俊雲出,諸祖、諸父且不論,僅吾之同輩兄弟中,大兄雅好著述,常有鴻論,文若善辨賢進才,友若、休若交遊海內,才、論皆優,俱一時之冠,與鄭、許相較,亦不遜也。”又道,“長文,我之外親,族爲州姓,性好品題,所議人物,輒中其優劣,假以時日,當不使許公專美於前也。”

荀攸何等聰慧之人?聞絃歌而知雅意,頓時明白了荀貞的意思。

荀貞的意思很明顯,“大兄雅好著述”只是一個引頭,他話裡的重點在荀彧善辨賢進士、荀諶和荀衍喜好交遊、陳羣好品題人物,是要荀攸暗地裡給荀彧、荀諶、荀衍、陳羣等人制造聲勢,把他們推成徐州士人的“浮華”領袖,從而降低許劭可能會在徐州產生的輿論影響力。

荀攸笑道:“明公所言甚是。”

兩人相對一笑,不需再多言。

事實上,荀貞早在初掌徐州後,爲對抗“浮華”領袖,爲把輿論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已經在推動提高荀彧、陳羣等人在徐州士林的名聲了,也已經小有成果,一些徐州的士人,特別是年輕的士人,不管是出於希圖藉此入仕之由,還是確實敬慕荀彧、陳羣等的德行才能,已經團結在了荀彧、陳羣等的周圍。荀彧、陳羣兩人中,又以荀彧的名聲爲佳。

荀貞又說道:“張子綱文雄德高,張子布徐地之望,陳元龍豪傑之士,可爲徐州楷模矣。”

張紘善文,書法也好,品德高潔,張昭剛嚴方直,在徐州的號召力不小,陳登年少成名,氣雄節壯,三人年歲不同,才德有別,但確可俱被稱爲是徐州士人的代表。荀貞現畢竟是主政在徐,徐、豫地域有別,不能只推升荀彧等人的聲望,也需要樹立幾個本地士人爲徐州士林的榜樣,張紘等三人現皆入仕州中,可以進一步提升他們在徐州的影響力。

一方面推動荀彧等聲名的提高,一方面樹立張昭等爲楷模,如此,雙管齊下,許劭名氣雖大,定也難如昔日“月旦評”時一枝獨秀了。

荀攸應道:“諾。”

說及陳登,荀攸想起了劉繇,說道:“明公,給劉正禮的信已經送走數日,料以路程,應是早到劉正禮的手中了,然至今不見他的回覆。看來,他是不想來郯縣住,只想託庇於陳家啊。”

“給文謙去信了麼?”

“再給文謙去一封信,叫他遣劉丞去淮浦見一見劉正禮。如是他果不肯來郯,就在淮浦給他置個宅院,……最好是和陳家比鄰,由他在淮浦安居罷。”

“劉丞”指的是下邳丞劉儒。

劉儒是潁陰劉家的人,潁陰劉家也是漢室宗親,讓他去見劉繇,自是最適合不過。

荀攸應諾,又道:“琅琊鹽豪已定,糜子方想來不日便能榷鹽完畢,鹽鐵者,國之重事,以攸愚見,明公似可着手下步了。”又笑道,“明公許納糜子方妹爲小妻,不知打算何時聘之?”

75 荀貞急信說孫堅 文臺二戰呂奉先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143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九)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59 慨嘆13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五)98 荀貞之虎膽包天51 謀算將戰296 陳國相襄軍第一(五)9 計吏郭圖(上)93 驚聞曹操豫州亡 從來英雄重英雄109 父子兩路齊上陣97 趙子龍進克歷城12 荀家五虎度陳倉(三)62 太守行春(下)188 聚得幹才羽愈豐(上)35 鼓音破曉天欲墜 文聘橫矛定軍旗75 許縣陳氏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58 二月習射(下)3 路見白骨露於野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100 荀友若奉使離冀 曹孟德吐露忠亮73 贈馬劉備關張喜55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五)52 陰少府哀傷洛城 孫討逆嗟嘆往事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14 陽城治吏(上)81 捕拿張直(上)73 贈馬劉備關張喜74 太谷甲士逆戰敗 前頭報來呂奉先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111 定陶冤句令不同25 我公恩信結人深296 陳國相襄軍第一(五)46 治平天下捨我其誰48 許君卿計敗張遼20 血雨腥風洛陽城(下)1 上任117 袁本初議廢天子 戲志才笑其無謀39 點將封侯趁少年4 留錢46 室暖臨懷春情在30 回家55 毀容60 劉備月下圖遠志 關羽林中慨爲驅25 再勝17 身負海內盛名望 雲起河內亦如龍221 孫文臺傳請擊魯43 李通難擇良木棲94 願以區區當芹獻100 荀友若奉使離冀 曹孟德吐露忠亮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2 邯鄲陌上九月秋(二)124 狂士罵荀以求死29 伯符進獻渡河略232 前軍輕剽入任城19 血雨腥風洛陽城(上)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138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五)228 琅琊鹽亂不足定81 不足憂懼劉玄德24 杜買27 如夢11 朋黨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26 威震郡北255 唯有濮陽傾巢來26 鄉中四姓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3 習射65 歸來解甲抵足眠90 襲陣兵退夏侯惇(八)125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234-251 公臺允誠意相同107 轉戰十縣至平輿(上)34 馮家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58 孫堅91 陶謙坐視待成敗 董卓謀備據相國201 擇婦尋姚問北孫39 點將封侯趁少年32 陽平文謙侵如火 常山子龍穩似山67 志懷霜雪曹孟德(上)19 辛璦(上)20 校尉效從麾下戰 將軍謀議分進兵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16 亂將至中流擊水32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二)85 姚叔潛丹陽募兵 辛玉郎潁川議糧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31 督郵一怒(上)81 捕拿張直(上)160 笮融急求東海府68 鳳集西鄉(下)94 感故念舊迎上座 屈己下拜得士心75 曹純少貴氣吞虎88 徐榮久觀疑雲起 荀貞靜候將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