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天下之中洛之陽

洛陽是一座古城,早在西周時便是名邑了,後經東周、戰國、秦、前漢,又到本朝,歷代對之皆有修繕、擴建,因其位處洛水之北,水北爲陽,是故後來被名爲“洛陽”。

漢以火德,本朝定都洛陽後,又把“洛”字改爲了“雒”字,因稱“雒陽”。

洛陽居天下之中,爲九州腹地,早在三代時,就已是中原地區的交通中心,後經歷代營建,現今的道路更是四通八達。

往大了說,洛陽與四方州郡皆有大道相連,由洛陽向西,經長安,可至西域,向南直通南陽,向東遠達泰山。往小了說,洛陽的十二城門與周圍八關之間亦皆有通暢的大道,——荀貞這次來洛陽,走的就是轘轅關與洛陽城東門間的大道,路上不但極爲順暢,而且槐楊如林。

離洛陽越近,路上碰到的從洛陽出逃的百姓就越多。

見得荀貞這一支兵馬急進,沿途道上的百姓無不倉皇躲避。

百姓雖然躲避,可路上人多起來,難免會耽誤行軍的速度。

待荀貞等抵至洛陽城東的七裡橋外時,已是下午,快到傍晚了。

所謂“大都無防”,洛陽與前漢、前秦時的都城一樣,俱是有城無郭。

“郭”者,外城也,也即是說,洛陽沒有外城,只有一座內城。

但雖無外城牆,作爲帝都,洛陽卻也是有“郭區”的,而且“郭區”的面積很大,不僅洛陽的土著百姓很多都在城外的“郭區”中住,國家重要的文化、禮儀建築也都在城門外的“郭區”裡,以是,圍繞在洛陽“郭區”外的河水、漕渠實際上便形同成爲了洛陽的“外郭”。

洛陽城東有一條陽渠,是在本朝初年挖掘開通的,這條漕渠就是洛陽城東的“外郭”,而七裡橋則便是陽渠上的一座大橋,因與洛陽城相距七裡,故此得名。在七裡橋的橋東,也即陽渠東岸大約一里的地方,建有一座“門開三道”的大門,此門就是洛陽城東的“東郭門”了。

到得此門,再往前行,便是洛陽的外城區了。

洛陽共有十二座城門,合十二天干之數,不過這十二城門並非是一邊三座,而是四面多寡不一,最少的北邊,只有兩座城門,南邊最多,共有四座城門,而城西與城東則都是三座城門。

城東的三座城門從北向南依次是上東門、中東門、望京門。

七裡橋離上東門最近。

荀貞聞前邊部曲回報“已至七裡橋門”,駐馬前望,果見前頭滔滔渠水岸上,平地而起一座佔地甚廣的雄偉高門。

從在荀貞馬邊的鐘繇遂遙指此門,說道:“貞之,入了此門便是七裡橋,過了橋就是洛陽外郭了。”

如是平常時候,傍晚時分正是熱鬧之時,從田間歸家的外郭百姓或由遠路而來的外地士人、商賈,往往會把橋上擠得水泄不通,而當下,橋上依然熱鬧,卻不再是歸家的百姓,也不見有外來的士人、商賈,反而俱是從城中、郭中逃出的洛陽吏民。

七裡橋外的這道“郭門”本是有兵士駐守的,可眼下從城中出逃的吏民太多,些許兵士壓根就管不住,放眼望去,遠處的橋上、門裡、門外俱是密密麻麻的人頭,鼎沸的人聲遙遙傳來。

江禽從前頭過來,向荀貞請示:“將軍,橋門、橋上人太多,不好過,怎麼辦?要不要我帶人先去把他們驅散?”

荀貞點了點頭,見江禽要走,又叫住他,叮囑說道:“橋下是水,人太多,你不要搞的雞飛狗跳,免得有人墜河。”

江禽應諾。

荀貞傳下軍令,命三軍暫停,由江禽先帶人過去清道。

其實也用不着怎麼清道,看到這麼幾千步騎甲士突然行至,橋上、門裡、門外的百姓早就驚亂,過了橋的四散而逃,沒過橋、離岸西近的紛紛又逃了回去,只留下橋上的一些,江禽帶人過去只不過略微吆喝了幾句,便將之悉數驅走,空出了寬闊的橋道。

守門的兵士可能也逃走了,又或者因見荀貞兵馬勢衆而不敢上前問話,卻是在無一人過問的情況下,荀貞率帶四千甲士順順利利、通通暢暢地穿過橋門,行過橋路,進入了城東的郭區。

過了橋,離洛陽就只有六七裡之遠了。

在這個距離上,洛陽的城門、城牆已可清晰入眼。

牆高門偉,望之高聳雄壯,已令人驚歎,而尤令人驚歎的,卻是城內宮省區的宮殿和門闕,遙望之,也不知是何宮、何闕,遠高出城牆之上,明峻挺立,鬱郁如與天連。

如後世的北京城又被稱爲“四九城”一樣,漢世的洛陽亦有俗名,又被稱爲“九六城”。

只不過,北京的“四九城”之稱指的是北京有四個皇城門、九個內城門,而洛陽的“九六城”之稱指的則是洛陽城池的東西、南北之長,洛陽城東西六裡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因此俗稱“九六城”,——四面城牆的長度加在一起,周長達二十九里,佔地極廣,極是雄偉了。

荀貞、戲志才、鍾繇等隨中軍過了橋,兜馬至道邊,看餘下的部曲絡繹渡河。

許仲、辛璦、荀成本在軍中各部壓陣,這時相繼來到荀貞馬前,詢問道:“君侯,前邊即是洛陽了,我等是直接入城,還是先擇一地駐軍?”

洛陽乃是京都,許仲、荀成不知荀貞的心意,不敢擅自做主,眼見天色已暮,秋冬天短,很快就要入夜了,所以提前過來詢問下步行止。

荀貞轉望洛陽,看了片刻,回過頭,對他三人說道:“等下我先入城,汝等可於上東門、中東門外擇一地紮營,等我軍令。”

無詔書而擅帶私兵至洛陽已是不妥,如再無詔書而擅帶兵入城則更是不該,——事實上,洛陽十二城門,每門各有一“候”,皆有數百戍兵屯駐,統歸城門校尉管領,無有詔令,荀貞縱是想帶兵入城也是萬萬難行,除非他用武力強行攻入,但如果那麼做,也就等同造反了。

許仲、荀成、辛璦應諾,各歸本部,自等部隊悉數過河之後,往上東門、中東門外擇地駐紮。

荀貞心道:“阿褒也不知找到董卓部曲,探聽清楚董卓帶了多少兵馬來洛了沒有?”遲遲不見陳褒回報,想來應是仍未探查清楚。

他轉對戲志才、鍾繇說道:“志才、元常,天快夜了,我們先入城去吧?”

洛陽與別的城邑一樣,晚上皆有宵禁,經了前幾天的宮城大亂,也不知宵禁提前了沒有,還是趁早趕着入城爲好,以免城門關閉,就得等到明天才能進城了。

戲志才、鍾繇點頭應是。

當下,荀貞沒有帶太多人,只點了典韋、趙雲、原中卿、左伯侯、嚴猛等十餘勇武親衛,又特地叫來劉鄧、魏光伴從,文士則只帶了戲志才、欒固,餘下的左右、親衛皆留下從軍而行,一行不到二十騎脫離了大部隊,由鍾繇在前引路,馳行奔向洛陽城門。

時人有詩云:“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講的就是洛陽上東門外的風光。上東門外道路寬敞,沿路兩邊種植的盡是楊樹、松柏,由此向北眺望,可見城北的北邙山。

適時天暮風涼,道邊樹木颯颯,前頭洛陽雄渾,側眺北邙森森。

荀貞策馬迎風,胸中情緒潮涌。

穿越到這個時代十幾年了,這是他頭次來到洛陽,但心中卻無半點激動,有的只是深深的擔憂。

19 圍不赦以威生仁20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一)47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八)98 董卓大敗奔逃處 荀貞勒兵宜緩迎15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41 虛虛實實12 自以爲得逼負荊 小計略施迫人窮18 未到輕身入京時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107 轉戰十縣至平輿(上)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81 擒賊先擒王(中)51 故事100 將軍百戰以奇勝4 風雪夜刺(上)16 亂將至中流擊水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232 前軍輕剽入任城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116 荀公達重任兗州50 孰謂盜跖不知義21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二)136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二)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110 宣高節義英雄志 亂世臣亦擇人君19 血雨腥風洛陽城(上)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297 陳國相襄軍第一(六)82 聞報董兵窺營頻 卿或不知黃公覆39 得二荀舉薦110 宣高節義英雄志 亂世臣亦擇人君19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126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五)224 破敵潰阻驕兵計71 兵有形同而勢異者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109 父子兩路齊上陣25 再勝82 冠軍將呼太史慈(四)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139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五)89 煙塵卷騎分兩路 已失天時復失和24 旗鼓鮮明三軍出 牛刀小試一戰勝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159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四)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116 三戰盡復東郡地(一)16 邯鄲榮傾家募兵 蒲觀水公帑召勇30 歸家諸事152 沙丘臺上舊時月(七)59 慨嘆31 名重徐州陳元龍77 曹隱袁進皆貴宦83 襲陣兵退夏侯惇(一)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13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65 私家誰顧公家事 脣齒未必肯相依46 呂布撤圍南渡汝61 五更鼓角聲悲壯(中)23 甲兵四千向神都(三)104 陶恭祖待以時變 荀貞之只爭朝夕89 襲陣兵退夏侯惇(七)24 太守驪馬從白駒54 詐死52 最後的麻痹49 輜重已備43 輕收萬衆取來易 亂世清談難爲君34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五)29 關雲長一身是膽 劉玄德暗猜玄機74 歸來有美迎於城33 破敵(下)148 沙丘臺上舊時月(三)83 光陰似苒流如箭(下)44 高家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181 一潘當先下襄賁62 賜字42 三見遲婢51 無中生有兵家計69 英雄志氣袁本初5 且以盜賊付太守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45 正旦前日126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五)29 伯符進獻渡河略3 光和七年7 生死之恩何以報104 彈棋最妙是長斜56 行若純儒實懷詭91 忽然聞得故人到268 詔拜鎮東得兩郡8 收得潁川吏士在 酸棗有信急騎來261 重儒引風導以良302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一)14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