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是什麼一縣的衙門,破爛的院牆,只剩下一堆堆土坡,還不如籬笆的作用大。
大門已經腐朽,文案佐史開門時小心翼翼的,生怕用力太大,把大門給捏碎了。
公堂牆壁開裂,房頂彷彿開滿了天窗,陽光照進堂內形成一道道光柱,完全沒有了遮風擋雨的作用。
“你們住在這裡?”皇甫酈問道,看着文案佐史點了點頭,堂堂朝廷官吏,領着月奉十一斛、八斛的斗食、佐史,住這樣的地方,心中五味陳雜:“諸位辛苦了!以後追隨曹縣寺,一切都會發生改變的!”
三位佐史內心不抱希望,應付着幾句好聽的話。
縣衙不能入住。整個縣城都需要重新規劃改建,曹軍大軍連城都不入,就在城外砍樹建柵欄牆,紮下大營,防禦力比縣城都要強得多。
胡赤兒被葬在湞陽城外,曹性在湞陽城廟堂內,獨爲他一人建了一個英靈祠,並將伏擊的幾十號人腦袋都砍了下來,當做祭品擺在了供桌上。
前來拜見的湞陽各鄉、亭的吏員、豪強,被這些殘缺不全的頭顱,嚇得頭皮發麻。
祭奠胡赤兒期間,一臉暴虐的曹性一看就不好惹,湞陽的誰也不敢觸碰他的黴頭,三萬大軍藉着威懾,很快接管了湞陽全縣的要地。 。開始大興土木。
船隊再次返航,幾天後就運來了五萬屯兵,之後又走了一趟,除了留下一萬青壯屯兵,繼續耕種曹家在江夏郡,購買荒地之後開墾出來的田地,建立的曹家莊園,餘等全部遷往了湞陽。
北方的屯兵將調十萬南下,填充江夏郡屯田的缺口。
這些江夏的曹家莊園中,常年招募破落戶、流民、難民等爲組建新的屯兵,並招募青壯者爲曹軍正軍。
同樣的徵兵處在長江沿岸、徐州、青州、冀州、幽州海岸,都有設立。
九頭蛇八旗軍建立了起來,相應的旗田制度也實施了。
曹軍正軍軍田制度同樣開始兌現。。凡成爲正兵者,授軍田三十畝,輔兵授軍田五畝,屯兵中不管男女老幼,每人授軍田一畝,同時提供十稅三的官方租田兩畝。
正兵之上,選功勳高者授公士爵,改軍田爲爵田,起步就授爵田百畝,再立功勳,爵田再加。
公士就是一種比八旗子弟還高一等的貴族標誌,但沒有像八旗子弟一樣的三條鐵律。
不用履行每戶出一兵,而且有什麼官府扶持的商貿項目,也會優先選擇與這些公士合作,並且可以與任何人通婚,所生的孩子都能入族譜。
不管是公士爵田、正兵、輔兵、屯兵軍田,凡從軍十年以後,都歸私人所有。
這點八旗軍是享受不到的,八旗旗田要用來世代相傳,只可租賃,不可交易。
所有私人田地、爵、軍、旗田,只收一成正稅,所有曹軍轄區都不收正稅以外的田稅。
曹軍正軍已經擴充到了十一萬人,其中陸軍八萬,海師三萬,這就是三百三十萬畝地軍田。
加上近四十五萬屯兵,又要一百三十五萬畝屯田。
九頭蛇八旗不多,只有七百餘人,旗田也分配落實了下去。
而這近五百萬畝的軍田、屯田,曹性的安排,就有兩百萬畝出在這湞陽縣內。
湞陽還處於窮鄉僻壤,農田不多,且都有主,山林、荒地卻多的很。
在十餘萬大軍的震懾下,又有着官方的名義,當地豪強不敢霸佔無主的山林、荒地。
一下子來了十餘萬屯兵,年後還有十萬屯兵要過來,首先居住的地方要解決,軍田、屯田也要利用冬季的來臨,抓緊時間在春耕之前開墾出來。
大隊大隊的屯兵以營、曲爲單位。選取湘江、靈渠、珠江支流爲主,普通道路、水路爲輔的兩旁地勢平緩的山林、荒地。
先開出一圈寬敞的隔火帶,再將其中價值高的樹木開採出來,之後將剩下價值低的樹木、叢林,利用冬天乾枯之際,一把火燒了。
等到燒成平地以後,先在選取好的位置搭建竹屋、木屋,建立籬笆,成立一個村莊。
再由屯兵上前,挖出一個個坑,把草木灰和未焚燒乾淨的殘留物,堆積在坑內,溝內放置蘆葦稈柱,以利通氣,然後潑灑稀馬糞、人尿糞混合液和百分之五的石灰與水。 。再封上一層泥土,根據曹性提供的方法,做成這個時代所沒有的堆積肥。
有了平地,有了堆積肥,糧食的產量將大增,再將曹軍常年購買、飼養、繁殖積累的起來的耕牛、耕馬拉了出來,用來開墾田地。
來年的春天,這片土地上會種上大片的豆類作物,再過一年會種上各類粗糧,在經過三年的耕種施肥以後,這裡會變成一畝畝水稻田。
每個村莊由五十屯兵組成,爲一里,設里正、屯兵都伯,每五到十五個村莊,五百戶左右,將圈出更大的一塊荒地進行燒荒,在這燒平的土地上建立一個亭,設亭長、屯兵屯長、小吏若干。
每五到十五亭。。五千戶左右,建一鄉,設三老、屯兵軍候、小吏若干。
湞陽縣內,日夜大火不斷,開墾出足夠屯田所用的土地。
價值低的樹木也是一種資源,在土地滿足軍田、屯田要求數額之後,大火停了下來。
開荒的方式變成了先砍伐所有的樹木,加工成木材、木炭、柴火,再燒只剩下灌木、荊棘的荒地。
有了充裕的木材,各新興的鄉亭成立大量的磚窯廠、陶瓷瓦罐窯廠、木炭窯廠,在湘江、靈渠、珠江支流岸上,建立船塢,生產平地的漁船、走舸、蒙衝、鬥艦。
湞陽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各類上了年份的優質木材很多,但湞陽轄區內的湘江、珠江支流都是屬於上游。
自從秦征服百越、漢武帝蕩平南越的戰爭結束以後,這段本就細小,接近發源地的河域,失去了軍事價值,河牀長年缺乏清理,已經不能通行大船,一些地方連蒙衝都不能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