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簡介

三國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公元

220年魏國代漢,終於公元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

爲三國上限,以公元280年晉滅吳爲三國下限。

三國局面的形成

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死,劉辯繼立爲少帝。執政的何太后兄何進聯絡西園八

校尉之一的袁紹,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袁紹、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幷州牧

董卓入洛陽爲援。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

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爲帝,即漢獻帝。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

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

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

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爲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衆,彼此欺詐併吞,不

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佔據

冀、青、並三州,曹操佔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佔據涼州,公孫瓚佔據幽州,公孫度

佔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佔據徐州,袁術佔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佔據荊州,

劉璋佔據益州,孫策佔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佔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

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董卓入洛後,曹操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反抗,成爲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

濟北(今山東長清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衆,選其精銳,編爲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

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

之勢;又屯田積穀,以蓄軍資。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

,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佔袁氏的鄴城,相繼佔領青、冀、幽、並四州

之地,統一了中原地區。建安十二年,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敗侵擾北方

的烏桓。

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攻佔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江

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於柴桑(今江西九江

西南)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於赤壁(一般認爲在

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迫使曹軍退回中原。這就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

之戰。曹操北歸以後,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範圍擴及整個北方。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佔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二十四年,

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

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

,都洛陽,建元黃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帝劉備),國號漢,世稱

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孫權於公元221年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公元222年,

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即吳大帝孫權),後遷都建業(見建康),建立吳國。猇

亭之戰以後不久,蜀、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

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徐、

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

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

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

六十六萬餘,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吳有

戶五十二萬餘,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

漢未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爲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

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爲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

勝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勢。曹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引起兗州士大夫

的激烈反抗,其勢力幾乎覆沒。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實力和影響遠勝曹操,在

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曹操是“贅閹遺醜”。官渡之戰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曹

操爲了戰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後

來他一再發布“唯纔是舉”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

選官的真正準則並不是“唯纔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不但不曾

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

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羣、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局勢。曹

操得鄴城後,立即闢用袁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破荊州,也盡力蒐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

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爲念。

曹操死後數月,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採納了陳羣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

識鑑的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爲九品,作爲

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時

,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

改變了東漢未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於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

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

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爲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爲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別的戶籍,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

役。士家身份低於平民,士逃亡,妻子沒官爲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曹操勢力得以

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於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潁川黃巾,奪得大批勞動人手

和耕牛農具,在許昌附近開闢屯田區。接着,許多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

區一般都在易墾或衝要地點,自成系統,不屬郡縣。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

牛的)或對分(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

屯墾,稱爲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在短期

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齊王芳時,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

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

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

利於大族豪強庇廕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併行爲的懲罰,但大族豪強兼併事實上難

以阻止。

隨着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製的施行,北方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

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

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

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臺國保持着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

來。

文化方面,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

還有以王粲、陳琳爲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建安風骨

”,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

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於建安時。以何晏、王弼爲代表的玄學的產生,是哲學思想的突

出成就。後世稱爲“醫聖”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析爲《傷寒論》及《金匾

要略》二書),奠定了中國醫學體系的基礎。華佗則精於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

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包括提水工

具翻車。在宗教方面,道教由於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略有沉寂,佛教則繼續流傳

。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于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

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

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諡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

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國版圖。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又

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

,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

王凌(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毋丘儉(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諸葛誕(甘露二年,

公元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爲代表的

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爲

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乘時立功,於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出兵滅蜀。兩

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爲名,代魏爲晉。魏國曆五帝,共四十六年。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

。劉焉、劉璋相繼壓平了益州豪強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劉璋邀請暫駐荊州的劉備入蜀,使

擊保據漢中的張魯。建安十九年,劉備佔據益州;二十四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

,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后,爲爭奪已失的荊州,於次年

出峽,與吳軍進行了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其子劉禪繼立。

劉備在新野時,邀約客居隆中的諸葛亮爲輔佐。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荊州

不可持久的形勢,從戰略上促成劉備進入益州,以圖自保。劉備死,諸葛亮輔劉禪。小國

弱民,處境困難。今川西和雲、貴的一些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西南夷,接連發生叛亂。益

州郡(今雲南晉寧東)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響

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大軍分爲三路

,諸葛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後他們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

已代雍闓據郡。諸葛亮敗孟獲,並按出軍時馬謖“攻心爲上”的建議,對孟獲七縱七擒,

終於使孟獲歸心,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爲官,把南中青羌編爲軍隊,並

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產充實蜀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的閉塞狀態,

從此有所改變。

南中戰爭結束,蜀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諸葛亮於建興五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國展開

爭奪關隴的激戰。諸葛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於求戰,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自己“興

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爲守,藉以圖存。建興六年,諸葛亮命趙

雲據箕谷(今陝西褒城北)以爲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

)。前鋒馬謖在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敗陣,蜀軍撤回。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出兵

,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建興十二年再次北伐,進軍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陝西

眉縣西南),病死軍中,蜀軍撤回,北伐停頓。

諸葛亮死後,蜀國以蔣碗、費禕、董允等人相繼爲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公元

258年)以後,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大將軍姜維北伐,勞而無功。景耀六年,魏軍三路

攻蜀,姜維在劍閣抗拒魏鍾會大軍,而魏鄧艾則輕軍出陰平(今甘肅文縣西)險道南下,

於這年冬滅蜀。蜀國曆二帝,共四十三年。

漢未黃中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以後又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

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於袁術,在淮南活動,孫堅死,子孫策

統領部衆,約於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開始向江東發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

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獻帝都許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

曹操,受封爲吳侯。建安四年,孫策擊破袁術廬江太守劉勳,吞併其部曲,並取得豫章郡

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衆。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徒治京城(今江蘇鎮江)。籌

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十五年招附保據嶺南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建安十六

年孫權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爲建業。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全境。三年

以後(公元222年)又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國出峽發展的可能。孫權尚存的困

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

散佈在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

。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

山越,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餘下的成爲編戶。孫吳統

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東晉南朝史籍中,關於山越的記載只偶爾一

見。

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

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爲空虛地帶。諸葛亮死,魏蜀戰爭停止後,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

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魏軍

水師有限,進攻難於奏效,所以魏吳相持有年。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

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

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

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闢

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爲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

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爲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

,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

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公元230年)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臺灣省

,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繫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

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

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

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

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

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

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

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公元252年)後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

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爲國策,而在滅蜀(公元263年)、代魏(公元

265年)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國政權暫得延續。晉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羊祜命王濬

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冬,晉軍出兵自長江

以北、江陵至建業之間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爲奇兵出峽順流,於太康元年(公元280

年)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降,吳國亡。吳國曆四帝,共五十二年。東漢初平元年(公

元190年)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

又歸於全國的統一。

第1110章 江陽城外第1087章 惹是生非第1508章 柴桑之戰第317章 明辨是非第1104章 刺殺(2)第346章 典韋之怒第252章 遙知山東是兄弟第471章 鞠義第1312章 馬騰第964章 人心第201章 楊修的計策第1313章 關羽下長安第1088章 無奈第284章 千里大逃亡第672章 刺客第483章 要你命第1242章 焦觸來降第632章 將有命而不再第310章 陰謀第758章 女將第1422章 義軍的形勢第1009章 張浩的心思第1347章 逼戰關羽第1035章 太傅李儒第1219章 代水河第365章 姦情如火第675章 滿夷谷之地 爲斯巴達叄佰基佬第588章 偷襲第1170章 激戰 爲神奇的孩子第146章 暗間第184章 溫侯呂布第403章 逃遁第1180章 巨蟒之災(2)第1434章 名將陳到第588章 偷襲第1444章 衛營第1052章 行止 爲 風吟灬敗北第489章 陷阱第1351章 八陣圖第17章 遭遇黑山第582章 處置第643章 冀州之亂第313章 出征第220章 委屈第1356章 傅彤慷慨赴死第996章 槍王張繡第279章 淪落人第271章 世外桃源第六百二十三章第1441章 龍王谷第3章 天雷救命第1000章 水漫朝陽城第424章 圍城第1131章 叛徒第451章 朔方之戰(2)第1310章 趙雲攻武當第694章 太監怎麼用第490章 詭計百出第267章 流氓就是這樣變成的第1481章 被困絕境第299章 女人如風第410章 無賴董白四五百七十五章 新物第806章 誤會只源於那一哆嗦 流雲給大家拜年了第574章 後院第50章 問計第26章 人人算計第1287章 李典第1468章 竟陵第1131章 叛徒第732章 張繡的承諾第492章 陽謀第620章 虎狼退 狗咬狗第528章 牛輔之死第989章 文人相輕第843章 還請老將出馬第1069章 大勢第952章 自古背叛多不義第308章 遇刺第743章 包裹第326章 奪權第1471章 進軍第1346章 人心散落第1281章 冒死第1416章 猛將(2)第226章 錦書第1270章 環環相扣第1497章 偷營第889章 消息第911章 大災第307章 閨房之樂第865章 姐妹也不真交心第979章 劉表之難第1416章 猛將(2)第1091章 臆想 爲神奇的孩子第82章 草原第一勇士第486章 怒火第21章 天降甘露第1143章 袁紹的反應第1242章 焦觸來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