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祿所言,令方紹着實大吃一驚。
其實她對自己芳心暗許多年,這一點方紹倒是不吃驚,他驚訝的是,她一個女兒家竟然會反過來,公然向自己“提親”,這讓方紹一時間有點無所適從。
不過很快他就平靜下來,他知道,馬雲祿雖然性情奔放,但也絕沒有奔放到這種程度,要不然的話,她就不會等了這麼多年了,今日之事,必另有原因。
“馬小姐,我冒昧的問一句,你今日而來,完全是自己的心意嗎?”
方紹忽然有些一問,馬雲祿神色一怔,那般眼色很快出賣了她的內心,方紹看得出來,她確實是另有用意。
馬雲祿嘆了一聲,默默道:“果然瞞不過你的眼睛,其實我今日前來,有一半是受了我二哥之託。”
她所指,乃是他的堂兄馬岱。
方紹眉頭一凝,心中思緒滾滾,已經開始琢磨着馬岱的用意。
這時,馬雲祿卻毫不隱瞞的說道:“你也不用猜了,我告訴你便是。二哥說了,只有我嫁與你,大哥他才能放心的從幽州回來,我們馬家才能保得平安無事。”
原來如此,看來馬岱的政治嗅覺亦相當的敏銳,他的這計策,其實與諸葛亮的計策不謀而合,都是想靠政治聯姻來解決,不同的是,前者是爲了自家的利益,而後者則是從國之大局出發。
這個時候,方紹臉上的疑惑盡消,反而變得坦然起來,他深吸了一口氣,淡淡道:“我明白了。那我還要再問一句,這件事,馬小姐你可願意嗎,我方紹向來不願趁人之危。”
馬雲祿眉色間暗波流轉,低頭喃喃道:“我的心意,你難道還不明白嗎?”
有了她的這句話,方紹心裡便好過了許久,當下起身,淡淡道:“好吧,天色不早,馬小姐就請回吧。”
“那剛纔那件事呢?”馬雲祿顯得有點着急。
方紹笑了笑:“小姐對我這般心意,我若還是無動於衷,豈非禽獸不如,小姐放心,我自有主張。”
方紹這番話,算是做了保證,馬雲祿這下才總算放心,遂也笑道:“好吧,我信你,那我就回去了,我等着你。”
方紹親送馬雲祿出了大司馬府,待得回到大堂中時,晚飯已然備好,兩位夫人已經等候在那裡,就等着他回來一起吃飯。
“哎呀,忙了一天,還真的是餓了,我們開飯吧。”
方紹表現的很輕鬆,彷彿剛纔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坐將下來,胃口大好的大吃起來。
兩位夫人卻是食不知味,二人吃飯之間,時不時的會對視一眼,交換着想法。
終於飯到一半時,孫尚香先問道:“夫君,不知那馬小姐來尋你有何正事嗎?”
“也談不上什麼正事,就是問一問他兄長馬孟起的事而已。”方紹說話之時,嘴裡的咀嚼都不帶停的。
“哦。”孫尚香當然猜不透,被方紹這一句話輕易的便搪塞了回去。
正當方紹狼吞虎嚥之時,沉默已久的諸葛蓉終於開口:“夫君,你就別瞞我們了,如果我所猜不錯,那位馬小姐此番前來,怕是想求你娶她吧。”
撲——
已到嘴裡的米飯全噴回了碗裡,方紹擡起頭來,驚訝的瞧着她那聰慧的妻子,問道:“阿蓉,難道你方纔偷聽我們說話了?”
諸葛蓉輕哼了一聲:“看來果然是真的。這還用得着偷聽麼,現在誰都知道馬孟起在幽州擁兵自重,不敢還京,無非就是怕我們荊襄的人整他,除了他妹子嫁入了咱們方家,還有什麼能讓此人安心的還朝呢。”
諸葛蓉果然是諸葛蓉,兄妹倆都想到一塊去了。
“是真的嗎,夫君?”孫尚香也神色緊張的問道,臉上似有不信。
方紹本是打算跟她們直說了的,不過這倆女子都不是一般人家的出身,當初能湊在一起就不是件容易事,豈能向平常女子那般逆來順受的接受。何況,孫尚香眼下懷有身孕,若是精神上受到點刺激,難免對懷中的寶寶會有所不利。
權衡之下,方紹已有了主意,遂道:“此事非我所願,夫人們不必太過擔心,來,我們好好吃飯吧。”
有了方紹這句話,那二人便放心了許多,這纔不再盤問過多。
兩天之後,方紹又出現在了諸葛府上。
“先生,前日議論那件事,我考慮再三,覺得你說得對,爲了國家大局,我答應便是。”
聽到方紹這一番話,諸葛亮面欣慰之情,心想我的學生果然還是我的學生,到底還是要聽我的話,遂是呵呵笑道:“太好了,中正你想通了最好。”
方紹馬上又道:“先生,我答應了是答應了,不過還有一個條件。”
“什麼條件?”
“這件事我不能親自出面,所以想請先生活動一下,最好是由陛下親自下詔賜婚,如若不然,那我只好不答應了。”
“陛下賜婚?”諸葛亮也是一怔,隨即便明白了方紹的用意。
如果是皇帝賜婚,那在旁人看來,則完全是一場政治性質的賜婚,而方紹則在這場政治婚姻中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的話,也算是堵住了家中那兩位夫人的嘴。
“我明白了,你放心吧,這件事不會讓你太爲難。”諸葛亮一口答應,方紹這時才鬆了口氣。
三天之後,新帝劉泰下詔,賜婚於左大司馬方紹與太尉馬超之妹。
皇帝的詔書很快傳往幽州,當馬超聽聞這個消息後,不禁是長鬆了一口氣。
儘管馬超不是什麼優秀的政治家,但最起碼的政治嗅覺還是有的,朝中的荊襄高層向他釋放了如此強烈的和解與友好的信號,馬超當然不可能看不出來。
賜婚詔書送往幽州不久,馬超即找了個理由還朝,接受了太尉的三公之職,並順利的交出了兵權。
由於馬超還朝,幽州方面的軍事統帥空缺出來,在方紹的推薦下,經過商議,便令大將王平都督幽州軍事。
大漢國的內部紛爭,隨着馬超的還朝,暫時告一段落,整個國家貌似又緊密的凝聚在了一起。
內鬥一結束,鬥爭的目標迅速的便轉移向了外敵。
時年秋末,吳王孫權於建業稱帝,建國號大吳,並分別派使臣前往漢魏兩國通報。
魏帝曹操聞知孫權稱帝的消息,不但厚待了來使,還反派了使臣蔣幹帶了大批的賀禮前往建業,恭賀孫權的稱帝。而孫權稱帝的消息傳到長安,漢國君臣上下的心情卻頗爲複雜。
當年赤壁之戰時建立起來的聯盟,雙方名義上是建立在恢復興室、掃滅曹賊的基礎上的。而今,長安的漢政權以繼承了大漢正統自居,理論上,孫權本應臣服於長安的漢廷,至少從名義應該如此。
但是現在,孫權拒不稱臣也就罷了,還公然的建號稱帝,從法理上來講,這是對長安漢政權的“背叛”,形如造反作亂的背叛。
因此,孫權稱帝的消息一傳來,朝中便有部分大臣建議改變原先的對外方略,轉向吳國開戰,先滅吳次滅魏,這個提議自然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不過,在諸葛亮等幾位高層的商議之下,他們一致認爲大漢國目前最大的敵人仍然是魏國。儘管魏國在前幾次的戰爭中損失慘重,但由於其仍據有兩河一線人口衆多,經濟發達的地域,其國力依然雄厚,戰爭的潛力同樣不可小覷。
如果在這個時候改變進攻的目標,將矛頭指向吳國,那麼,如果不能在短期內滅吳,勢必將給魏國留有喘息之機,一旦令其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必又將成爲一個棘手的敵人。
攻魏可以從多個方向上發動進攻,如若攻吳的話,就只能由荊州,沿江東下,在長江一線狹窄的地域上作戰,而這時,漢國的兵力優勢和騎兵優勢作用便會被顯著削弱,而在水軍方面,漢國又不佔優勢,能否在短期內滅吳,尚存在很大的未知因素。
因此,先滅吳次滅魏,將是利大於弊。
在經過這樣周密的分析之後,大漢國便也向吳國派出了使臣,恭賀孫權稱帝,並試圖再度重申兩國的聯盟。但這一次,吳帝孫權卻並未對聯盟的繼續下去做出積極的正面的迴應,在一番虛言應付之後,漢使只能無功而返。
孫權的表現讓漢國上下意識到,吳國的政策又回到了當年坐山觀虎鬥的線路上來,不過這一次,吳國的政策變化對漢國大戰略的發展已經影響甚微。
此時的漢國,其實已經具備了單獨滅魏的能力。
冬去春來,轉眼已經夏末。
此時,幽並以及北部冀州的安撫工作已經宣告結束,郡縣二級的統治機構漸漸完善,在新帝登基的次年,此三州已經可以就地徵糧養兵,已不需中央的援助。
而在富庶的關中,由於夏糧的豐收,不但新遷入關中的二十多萬人的吃飯問題得到解決,還爲國家提供了更充足的糧草和兵源。而同年雍益荊涼等州的糧食豐收,也爲下一步的戰略提供了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於是,在種種有利的因素支撐之下,在夏糧收割結束後不到十天,長安城的伐魏詔命再度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