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負責巡查的士兵前來報告,劉豹及其二子阿迪拐、阿媚拐全部戰死,去卑被張苞斬殺,長子誥升爰死於亂軍之中,二子劉猛逃回祁縣去了。
徐陵問道:“劉豹被滅,去卑授首,祁縣暫時沒有威脅,劉豹家屬何在?”
那人答道:“據俘虜報告,早在渡河之時,劉豹之妻呼延氏逃入山中去了,被幾百匈奴兵護送而走。”
“逃走了?”徐陵眉頭微皺,思索片刻,吩咐道,“馬上拍一千精兵,分成五隊到金龍山搜查,務必要把這個呼延氏找出來。”
“是!”那名親兵不明所以,但還是去執行命令。
劉封臨行前交代過了,就算劉豹逃走,劉豹的妻子呼延氏也必須要殺掉,這是將來的一個禍患。
其實徐陵也搞不明白,一個婦人,難道就比劉豹的禍患更大?
******
延熙四年春,成都錦祠之外,漢帝劉禪在迎春祭天之後,突然當衆宣佈,要在立春日舉行“春耕”,爲大漢百姓祈求豐收,以示重農勸稼,祈盼豐年。
羣臣正準備起駕回宮,忽然聽到小黃門黃皓宣佈這個消息,全都震住了,半晌沉默之後,纔在蔣琬等人的帶領下叩拜天子,山呼萬歲。
本來每年祭土祭農,劉禪都是百般不從,基本都是由九卿各部獨自完成,這次忽然重視政事,不論他意圖如何,對羣臣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激勵。
大司農孟光更是喜極而涕,當下伏在臺階上泣不成聲,數年以來,他都是獨自完成這項禮儀,這是自劉備之後,劉禪第一次真正施行春耕,何其不易?
“陛下終能幡悟,打理朝政,明曉重農勸稼之舉,孝裕該高興纔是,何至於此?”秘書郎郤正慨然而嘆,扶起孟光,朝中許多大臣的心思,又何嘗不與孟光相同?
如今正值大漢復興之際,外有劉封、諸葛亮、關羽等人開疆擴土,內有蔣琬之流主持朝政,一片朝氣勃勃,但每個人心裡都明白,劉禪不理朝政,終究讓人心中不踏實。
作爲一國之主,不能勤政愛民,這對所有的大臣無疑都像是罩在心頭上的陰雲一般,揮之不去,若非有諸葛亮和劉封在,恐怕早已人心渙散了。
“外有燕王收復中原,如今陛下又勸農重稼,內外相輔,漢室復興,有望矣!”孟光收淚感慨,長長出了一口氣,似乎心頭也輕快了許多。
望着錦水半晌,才恢復精神,整理衣冠,正色道:“陛下親耕,乃國之重事,吾還需做好萬全準備,此事還需與蔣尚書仔細商議才行。”
郤正點頭欣慰笑道:“先前先帝春耕於南丘,天下大治,此次不妨與祭農大典同時舉行,以示隆重,該當昭告天下,激勵民心纔是。”
“吾正有此意,你我馬上去找尚書商議大事,順便將此事寫信告知丞相與燕王諸位,也讓他們高興高興。”
孟光連連點頭,老臉上皺褶都閃爍着喜悅的光芒,和郤正快步往內城而去。
劉禪宣佈親耕,並在朝堂上再次確認之後,朝中上下,無不鼓舞,經羣臣商議,春耕的地方定在諸葛亮首次施行梯田制的梓潼。
經過數年發展,梓潼已經成爲梯田和屯田制試行基地,土地肥沃、水利方便、良田萬頃,還有從西域等地帶來的糧食種子,都在梓潼試驗種植。
羣臣之中,當然以孟光最爲振奮,罷朝之後,馬上親自帶人前往梓潼,提前一個月開始籌備各種事項。
梓潼太守李福在孟光的授意下,挑選二十名德高望重,且經驗豐富的老農進行禮儀培訓,並同時備齊農具,在梓潼、成都和江州三地尋找白色耕牛五頭。
爲保證春耕的種子能夠豐收,孟光親自前往涪縣挑選出一片水利灌溉方便之地,並尋找黃土用籮精心篩過,覆蓋在肥沃的土地之上。
等一切籌備完畢,一月時間轉眼即到,百姓聽聞聖駕躬耕於梓潼,無不歡欣鼓舞,夾道相迎,從成都到梓潼,沿途之上,簞食壺漿以迎鑾駕。
“不想蜀中民心如此,看來朕還是該多出來走動纔是。”望着轎外歡呼涌動的人潮,劉禪也感慨不已,滿面紅光,隱約感覺到了君臨天下的氣勢。
“陛下,這纔不過益州偏狹之地,若是他日到了長安,乃至中原,那纔是萬里江山,氣勢雄渾呢!”黃皓眉開眼笑,雖然自己的肥臉上汗珠滾滾而落,但還是勤快地爲劉禪閃着扇子。
初春的天氣已經有些炎熱,尤其到了中午,轎中更顯悶熱,劉禪揭起轎簾,望着沿途青山蜿蜒,春暖花開,鳥聲婉轉,冬日以來的煩悶盡去,對將來巡視長安等地更是遐想不已。
天子車駕陣勢浩蕩,向寵統帥的三千御林軍旌旗飄展,威風凜凜地在前面開路,緊隨車駕的則是剛剛傷愈復出的老將趙雲,五百禁衛軍交由趙雲親自統帥。
雖然鬚髮盡白,箭傷初愈,但坐在高頭大馬上的趙雲還是十分英武,深沉如水的雙眸如同鷹隼一般,不時掃過兩旁的山嶺,任何可疑的跡象都逃不過他的雙目。
在趙雲身旁,還跟着一位白衣白甲的小將,這人面目俊朗,脣紅齒白,雖然面色稚嫩,但神色卻顧盼自若,目光不時從趙雲身上掃過,露出羨慕欽佩之色。
“子龍叔叔,此番箭傷痊癒,你又要去中原了吧?”猶豫了好幾次,少年終於打馬上前,湊在趙雲身邊小心問話。
“哦,正是!”趙雲微微回頭,看到陽光下俊逸的年輕人,目光變得溫和起來,似乎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笑道,“是啊,中原未復,戰事未已,爲完成先帝大業,某一日不敢停歇。”
“趙叔叔一生征戰天下,百戰百勝,乃我輩之楷模,今日有幸與將軍爲副,晚輩之幸也!”小將似乎沒想到趙雲會如此和藹,不由面色激動,連連抱拳。
“都是過去之事,不提也罷,”趙雲微微頷首,“汝力勸太子,令其遵從禮儀,端正國器,雖在朝堂,功莫大焉,當真後生可畏。”原來這少年正是中庶子霍戈,裨將軍霍峻之子,先主末年爲太子舍人,後劉備駕崩,除爲謁者、黃門侍郎,雖然年紀不大,但對朝中諸事十分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