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年4月,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近期呂布並未進行召喚,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已是數個巔峰朝代的總和,呂布沒有理由再繼續進行召喚了。
自李靖率部歸降後,浩瀚東漢十三州,呂布已獨佔十一州,只剩下益州和揚州尚未平定。
前些時日呂布給孫堅寫了封信,叫孫策帶回江東交給孫堅。
孫堅並未回信,想必是在思考利弊得失。
孫堅的態度未定,呂布便打算先對益州動兵。
雖然呂布麾下的軍團都處於閒置狀態,但此番對益州動兵,呂布並不打算派太多將士前往。
涼州的陳慶之軍團、荊州的關羽軍團,加上曹文詔、夏魯奇和洪秀全三人,平定益州足矣。
呂布一聲令下,陳慶之率部前往漢中,關羽亦率荊州軍團朝益州靠攏。
與此同時,洪秀全與先前聯絡好的南蠻部落取得了聯繫,蠻王孟獲率族人在益州境內燒殺擄掠,曹操不得不分兵對付孟獲。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也給曹操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甚至一度給曹操氣的舊病復發,頭痛難忍。
初平益州之時,曹操並未把太平天國放在眼裡,但後來曹操騰出手來想處理這個禍患之時,卻發現已經處理不了了。
洪秀全率領信徒鑽進大山當中,曹操數次征討無果,只得由他去了。
但此番南蠻暴亂,洪秀全麾下的信徒亦是從大山中走出,給曹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偏偏曹操沒法處理掉這個麻煩,因爲曹軍將士一追他們,他們便返回大山當中;
一旦曹軍將士撤走了,他們又重新從山裡走出,開始攻打曹操治下的郡縣。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陳慶之率部攻打漢中,焦頭爛額的曹操不得不分兵助漢中守軍禦敵。
可這一切,並不是呂布的殺手鐗。
在益州亂成一鍋粥的時候,荊州都督關羽兵分兩路,一路佯裝攻打益州,另一路卻是按照西蜀地形圖上標註的小路奇襲陰平。
陰平守將曹文詔、夏魯奇開城門迎關羽入城,而後關羽率部從沓中出發進入陰平古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穿越七百里無人區,直撲涪城。
面對從天而降的敵軍,涪城守將戰意全無,不戰而降。
攻佔涪城後,關羽率部迅速攻佔綿竹,逼近成DU。
得知消息後,曹操慘笑連連,自己的都城就這麼暴露在了敵軍的兵鋒之下。
曹操顫顫巍巍的從懷中掏出了前些時日呂布寫給他的信,信中呂布和曹操打了一個賭,若是他能在一月內攻佔益州,那麼曹操便得歸順於他。
曹操雖未回信,但卻在心裡默認了這個賭局。
“枉我曹孟德戎馬半生,到最後卻爲他人做了嫁衣。但這一次,曹某輸的不冤,曹某心服口服啊!罷了罷了,時也命也!”曹操長嘆一聲,潸然淚下。
而後,曹操率部歸降,益州易主。
……
在得知曹操遞交降表的消息後,孫堅一言不發,轉身回到屋中,把自己關在屋中半宿。
次日清晨,雙眼佈滿血絲的孫堅推開房門走了出來,門旁候着的孫策,亦是徹夜未眠。
“將這降表送與你師呂布。”說完這句話,孫堅彷彿被抽空了全身的力氣。
“父親您想通了?”孫策試探着問到。
“想通又如何?想不通又能如何?負隅頑抗,無異於螳臂當車,只能是徒增笑料罷了!”孫堅無力的說到。
……
至此,東漢十三州一統。
197年6月,將匈奴殘餘勢力全殲的冉閔率部來降。
呂布親自出城相迎,並未冉閔擺下了規模浩大的接風宴。
……
197年7月,天子劉辯的罪己詔傳遍了東漢十三州,詔中言明劉辯自感無才無德,無顏繼續擔任天子之位,大將軍呂布征戰多年,掃清寰宇,勞苦功高,將皇位讓與大將軍呂布。
呂布“推辭無果”,只得接受了劉辯的讓位。
195年8月,呂布於泰山舉行封禪典禮。
繼位後,呂布改國號爲“明”,史稱“大明帝國”,呂布亦被後世尊稱爲“明太祖”。
《明史·太祖本紀》:太祖雖始於微末,但堅剛不可奪其志,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開經文,爲秦漢諸君所未及。
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
戰勝之威,俾睨天下,併吞羣雄,橫掃六合,席捲八荒,海內歸一,功蓋三代。
太祖之雄才大略,料敵如神,料敵制勝,率類此。
故能戡定禍亂,以有天下,語云:“天道後起者勝。”豈偶然哉。
……
嶄新的王朝建立,呂布改元“始新”,定都薊縣,並將薊縣更名爲燕京,改司隸爲司州。
同時,呂布追封孔孟等大賢,對其進行祭拜追封;
貂蟬被立爲皇后,得以榮登鳳位,母儀天下。
冊封劉慕爲“貴妃”;冊封蔡琰爲“淑妃”;冊封甄宓爲“德妃”;冊封糜貞爲“賢妃”;冊封蔡鈺、黃月英二女爲“妃”。
立長子呂凱爲太子,冊封次子呂平爲“趙王”,冊封三子呂安爲“吳王”,冊封四子呂乾爲“韓王”,冊封五子呂乾爲“齊王”;
冊封長女呂綺玲爲“長樂公主”,冊封次女呂央爲“太平公主”,冊封三女呂婉“清平公主”;
隨後,呂布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招募能工巧匠,對燕京城內的皇宮加以改建,努力使其達到東西兩京的規模。
……
繼位後,呂布首創“科舉考試”,對吏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科舉考試分三類,無論家世地位如何,所有人皆可參加。
第一科爲武試,考較弓馬兵器,力氣武藝;
第二科爲文試,看重兵法謀略,治國理政;
第三科爲工試,通覽各行各業,三教九流。
不看家室不看門第,唯以真才實學論英雄!
對於呂布這位馬上皇帝進行的吏治改革,沒有哪個不識趣的會出言反對。
隨後,呂布將三公九卿制改爲六部制,設左右丞相以及六部官員。
文官以左右丞相爲首,爲正一品;
左右丞相之下分設六部,分別爲吏、戶、禮、兵、刑、工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