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五路漢軍伐明
大明這個國家,從建國開始,處境就一直很艱難,而且內憂外患不斷。
揚州總督洪秀全叛離大明後,徐州總督方臘也因‘污衊’明帝張勝是女人,和明廷徹底鬧翻。
由於漢軍在外的威懾,雙方也都極爲剋制,並沒有升級爲戰爭。
可隨着劉瑤撤銷了長江以南的駐軍,方臘沒有了來自南方的威脅後,膽子自然也就變得大了起來,而雙方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方臘也不想和大明開戰,畢竟他也知道明軍中的猛將不少。
可自從被定義爲叛徒後,方臘就受到了全體黃巾人士的唾棄,他麾下團體的凝聚力也越來差。
方臘不是沒有想過,劉瑤撤軍是故意誘導他和明軍開戰,可是他已經拖不下去了,因爲在拖下去都不用打,他的隊伍就要自己垮了,所以他只能拼一拼這最後的希望。
隨着方臘的行事越老越囂張,戰爭已經無法避免之下,張勝決定主動出擊,也好打方臘一個措手不及。
張勝接受張良的計策,準備趁着方臘主力都在淮南之時,一面命朱元璋領十萬大軍在正面於方臘對峙,另一面任命項羽領軍五萬,前去攻打方臘力量較薄弱的徐州之地。
徐州是方臘的起家之地,若能將之佔領等於斷方臘一臂,隨後項羽在繞道和朱元璋會和,兩路大軍左右夾擊,方臘叛亂瞬息可平。
項羽雖然被秦昊多次擊敗,但在大明依然擁有極高的威勢。
方臘任命在徐州的駐守就將領,見項羽領軍前來,根本都不敢抵抗,大半都直接選擇了投降。
少部分忠心耿耿的,卻也因兵力不足,結果被項羽輕易破城。
就這樣,短短的一個月內,項羽直接掃平了方臘在徐州擁有的一郡二國,而後準備和朱元璋兩面夾擊,徹底消滅方臘的叛亂。
緊接着張良最擔心的事發生了。
大漢當然不會看着方臘被大明消滅,所以卡在最爲重要的關頭,果斷拿選擇了出兵伐明。
中平四年,五月二十日,漢帝劉宏正式下詔,而且直接是五路大軍齊出。
東路,以盧植爲主將,會和李淵、楊堅兩大諸侯,李世民、李元霸、李孝恭、楊廣、宇文成都、伍雲召、伍天賜等將,率領漢涼聯軍十萬,直接東出虎牢關,進攻大明腹地兗州。
南路,以劉瑤爲主將,會和吳郡太守孫堅、廬江太守陸康、會稽太守王朗和江夏太守黃祖四大諸侯,率領荊揚聯軍十萬,過長江威逼徐州。
北路,以皇甫嵩爲主將,會和河間太守韓馥、渤海太守袁紹、清河太守張士誠、常山太守陳友諒四大諸侯,率領冀州聯軍十萬,南下進攻坐擁冀州二郡二國的竇建德。
至於兩路大軍,則青幽聯軍和袁曹兩郡。
青幽聯軍以南下的劉虞爲主將,會和遼東平原太守劉備、梁山太守宋江、北海太守孔融三大諸侯,率領幽青聯軍十萬,南下進攻坐擁青州一郡三國的黃巢。
至於袁曹聯軍,則以汝南太守袁術爲主將,會和潁川太守曹操,率領大軍六萬,進攻在豫州還剩兩郡之地的李密。
五路大軍,二十路諸侯,共計四十六萬大軍,詐稱七十萬大軍,儼然一副不滅大明誓不罷休的姿態。
幷州牧秦溫,因河套大戰剛剛結束,已經人困馬乏,所以有心無力。
遼東打太守公孫瓚,則因要需要防備烏桓,所以也沒有未參加此次滅明行動。
至於南陽太守秦昊,因領地並不與大明接壤,所以根本不再此次徵召的名單內。
大明內亂未除,外敵又至,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滅國之日已經指日可待。
面對大漢來勢洶洶的五路漢軍,大明並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選擇了奮勇而戰。
雖然敵我實力懸殊,但只要有一絲希望,大明就絕對不會放棄。
本來張勝是準備暫時和方臘握手言和,可張良勸她爲項羽和朱元璋爭取一些時間。
張良認爲方臘麾下並無大將,而憑皆項羽和朱元璋聯軍的實力,定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潰方臘軍,到時攜大勝之勢與漢軍一戰的把握也更大。
而若是不能徹底解決方臘的話,留着他在後方終究是個禍患,如今大明已經四面皆敵,絕不能留着這麼一個大患。
張勝聽完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決親自領軍八萬,前去抵擋盧植,並下令讓竇建德、黃巢和李密三路死守不出,直到撐到項羽朱元璋回軍,這一戰自然也就勝了。
竇建德和黃巢手中的兵力,雖然都不如皇甫嵩和劉虞,但是死守還是沒有問題的,而李密可就比較悲催了。
李密與袁術曹操作戰屢戰屢敗,原本擁有的豫州四國之地,也被袁術奪走了兩國,僅靠剩下的兩國,根本難以抵擋袁曹聯軍。
張良知道李密擋不住袁曹聯軍,所以他力勸張勝給李密派遣援軍,以防止西南防線潰敗,袁曹聯軍長驅直入攻進陳留。
思慮再三後,張勝決定派李自成領軍二萬,前去支援李密,不求破敵,但求無過。
——————
南陽,宛城。
秦昊得到五路漢軍伐明的消息後,當即繪製了數張戰略圖。
大名內有方臘叛亂之憂,外有大漢五路大軍進逼之患,這是一個幾乎十死無生的死局。
就算是將軍隊交給白起這樣的絕世統帥,也無法在四面皆敵兵力分散的情況下,打破如此艱難的局面。
當然也不是一絲可能都沒有,這唯一的希望就是有外力介入,因爲這樣的局面已經不是人力能扭轉得了。
秦昊就準備當這股外力來幫大明一把,當然他不會背叛大漢,他的幫助只是觸發平衡系統,以此讓大明擁有更多對抗大漢的人才。
秦昊目前距離觸發平衡只需兩次召喚,而在秦昊的刻意拖延下,這次的時間也拖得很久,一旦觸發平衡爆出的人物肯定不少。
秦昊也只能幫大明到這一步,至於能不能徹底渡過此劫,那就看大明內部如何運作了。